地质勘查技术原则及方法探讨

时间:2022-05-16 09:21:57

导语:地质勘查技术原则及方法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地质勘查技术原则及方法探讨

摘要:地质勘查技术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是非常重要的技术手段。科学的实施地质找矿,能够有效提升地质找矿工作的效率。

关键词:地质找矿;勘查技术;原则方法

地质勘查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提升找矿效率,工作人员要真正了解地、物、化、遥等各项勘查技术方法的适用性,有的放矢,采用最佳技术方法组合,正确高效完成地质找矿任务。

1地质找矿勘查技术的原则

1.1合理布局。随着我国的高速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科学技术的发展也给地质勘查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随着地质找矿勘查技术的进步,地质矿产得到了高效的开发和利用。例如有色金属是地质矿产的一种,工作人员在进行地质找矿勘查的时,要参考区域内的地质地貌和自然条件,应用最佳勘探技术方法组合进行合理的布局,实现找矿勘查工作和地区特点的有效结合。1.2科技创新。当前为了实现行业目标,在地质找矿勘查技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方法的创新[1]。地质找矿工作,需要采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收集、开发、利用已有地质资料,用新方法分析、开发老资料,并不断进行总结,实现理论的升华,为信息化、数字化勘查工作提供理论基础,行业内要加大对信息化勘查人才的培养,帮助我国地质勘查实现优势转变,发挥人才、技术的优势。1.3传统方法创新。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气候差异大、东西部地貌迥异,传统地质勘查方法适用性受到局限。针对特殊景观和地貌地区,传统勘查方法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往往需要改变常规方法,提高传统勘查方法的工作效率,以适应特殊地区地质找矿需求,快速实现找矿突破。

2地质勘查技术的方法

(1)技术的不断推进,大大提高了地质找矿勘查的速度。对于技术的改进,首先是摒弃了传统技术中由地表逐渐深入的勘查方式,利用不同岩石的物理性质差异,结合成矿规律和结构特征,保证勘测技术的准确度[3]。(2)再就是利用地、物、化异常约束的技术,实现地质找矿勘查技术的经典。在老矿区深部和覆盖区域勘查时,这一技术的特点是对勘查深度有着明确的要求,能够在不确定地下矿产分布的前提下,对异常地质体的分布及相互关系进行初步判断,提高地质找矿勘查工作的效率。(3)低频电磁法。低频电磁法是针对大部分的表露矿产和浅、深部矿床均可采用的方法。低频电磁法的合理的应用,可以提高勘查工作的速度,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利用滤波工具进行深部探测,总结出矿体的赋存规律,进而研究异常地质体,并将研究的产状进行标记,使得地质勘查工作更加便捷。(4)沟系次生晕法。沟系次生晕法是在传统地球化学测量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是一种适应热带、亚热带丛林区、中高山区等难以实现按照常规网度采样的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现有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有针对性地对异常区域开展大比例尺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控制汇水盆地,并能大大提高以上景观地区地球化学异常圈定的速度及准确度,起到捕获异常和达到找矿效果的作用[5]。

3工程实例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属准噶尔成矿区唐巴勒,为准噶尔板块(Ⅰ级)准噶尔微板块(Ⅱ级)玛依勒山地层小区,北部成矿域与兴安地层大区北疆地层区连接,处于世界三大斑岩铜钼成矿带之一的古亚洲带,矿区内有金、铜、铬、汞矿。被测矿区出露有石英闪长岩、泥盆纪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二叠纪钾长花岗岩、石炭纪闪长岩。在勘查过程中,采用了激电测深法,在测点不动的情况下,以激发极化法为物质基础,采用一组电发勘探分支方法,加大供电极距进行视电阻,按一定比例,以地壳中不同岩矿石的激电效应差异作为观测与研究电场的分布规律的方法,通过人工建立的交流域(频率域)或直流(时间域)逐渐解决地质问题,进行找矿[4]。经过处理后,结合高精度磁测资料、工区已知地质探测结果、采用专用的电法数据处理软件对所发现的各种异常进行综合定位、联剖处理程序,对数据处理与解释系统,利用接收机进行每一道的装置系数的准确计算,激电中梯系统加以资料的处理解释系统二维反演的使用处理系统。计算视极化率值、电阻率值等,对推断、确认、解释和成图,提高了对铁、铜、金等金属含矿构造进行物探勘查准确性。东南亚某金矿采用了多种方法组合进行地质找矿工作。首先开展1:2.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在其获得的异常地段开展1:1万或1:2000的土壤或沟系次生晕地球化学测量,进一步确定异常位置和异常源,在其异常中心地段进行地表工程揭露,最终确定矿化(体)位置及规模[5]。

4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科学技术和地质勘查找矿技术的结合运用,传统的地质找矿勘查技术正在被改变,大幅度提升生产效率,这是当前地质勘探工作部门正在进行的工作,我国的经济必将实现更好的发展。

作者:王居松 单位:天津华北地质勘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