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勘查的若干问题

时间:2022-10-23 10:28:55

导语:水文地质勘查的若干问题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水文地质勘查的若干问题

1.水文地质类型区概论

1.1涵义

水文地质类型区,划分不同区域的方式,主要是依据岩层下面地下水的含水层形成原因;地质地貌的特征;地下水的分布形态;岩石结构条件等。分布区域划分后,各个区域都是独立的,或者是具备相对独立性。

1.2区域划分原则

①类型区的划分,应该做到方便操作,分类命名简单,同时为水政管理服务的目的。②类型区的划分,应该结合地下水化学类型进行。同时也应考虑地形地貌;透水性能;埋藏条件;含水层的介质类型等等。③评价地下水资源,可以为类型区勘查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④地质成因的分析,可以协助勘查水文地质的类型。

1.3水文地质类型特征

划分水文地质类型区,应结合自身特征进行。各个类型区的特征性都是比较明显的。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首先,可以分析周围的水文地质状况;地质的情况。其次,分析水流流动特点;地下水的流域面积。同时在分析的时候,应指出在自身空间的范围内,地下水径流、自我补给、存储与运动的方式。

2.水文地质勘查中应注意的问题

2.1保证水文地质测定参数的准确性

①采用几何法,测定地下水的流向。判定地下水的流向,就需要对孔内的水位进行测量。②地质勘查工作中,应该测定地下水的水位情况。确保测量的准确性,应该判定是多层含水层还是静止的水位。有针对性的进行区别对待。若是多层含水层,就需要采取隔离的措施进行测量;若是静止的水位,就需要在稳定的时间内进行测量。③压水试验应该与工程地质测绘、钻探资料结合在一起进行。试验段的划分,应结合宕层的渗透特性进行。试验孔的确定,也要按照工程需要进行。试验的压力基数;最大压力;起始压力的确定,应依据实际需求确定。压力入水量、压力两者间的关系曲线应绘制及时。同时计算试段的透水率,最终确定p一Q曲线类型。

2.2深入研究水文地质问题

①地下水位情况。地下水位的分析,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别分析地下水与地表水之间的补给关系;地下水的补给排泄条件;地下水位的最高值;水位的变化趋势。若地下水位的升级变化较大,就会发生比较严重的地裂灾害。进而对建筑物产生严重的破坏,甚至造成建筑物损毁。水位的变化范围,若在压缩层的范围内,可能会导致地基强度降低。进而出现地基软化现象,最终导致建筑物变形或沉降。因此,应对地下水位的升降情况加以关注,避免对岩土工程产生影响与破坏。②含隔水层的情况。研究含水层的深度、厚度,以及含水层的实际分布情况。分析该区域的地下水赋存及渗透的影响;分析该区域的地层渗透系数;分析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情况等等。同时勘查两个水层的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水位以及流向。③自然地理条件。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所处水系;平原与高原等,都是地理自然条件分析中考虑的因素。④地质环境。分别从基底构造;底层宕性;新构造运动等几个方面,进行地质环境的分析。

3.水文地质的评价内容

近些年,建筑基础下沉、建筑开裂与渗漏的问题较多,分析其形成原因,多数与地下水的因素有关。地下水的合理评价,可以有效的防控建筑问题,保证建筑的质量,我们应关注地下水对于岩土工程的影响作用。

3.1不同的地下水条件下,其评价的重点内容也是不同的。首先,在地下水位以下进行坑基施工,需要进行富水性、渗透性试验。同时还需要评价降水形成的土体沉降等问题。其次,若存在承压含水层的情况,就要在基坑开挖后,评价承压水冲毁底板的可能性。第三,若地基基础压缩层中有粉土与松散的情况,就需要评价管涌、腐蚀情况的发生概率。第四,当建筑物施工项目以岩土体作为基础的情况,应重点评价水对岩土体崩解、软化的作用。

3.2水文地质勘查,首先,应分析对于建筑物的作用问题;分析水的自然情况。其次,应分析水在受到人类因素影响后的变化;第三,分析水对岩土体的具体作用方式。

3.3重点评价地下水对建筑物的影响,以及对岩土结构的影响。我们在实际中,应分析、预测因岩土体质量问题,可能导致的危害。同时我们应该做到预防与防治并重。

3.4建筑的地基设计也与勘查工作息息相关。在进行勘查中,应将水文地质资料与地基设计结合在一起进行考核。

4.结语

高质量的地质勘查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工程的质量,同时也可以为建筑工程施工与设计提供科学的依据。因此,地质勘查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进行水文地质勘查的过程中,不但需对水文地质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同时也应高度关注水文地质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而保证地质勘查的质量。在建筑施工的勘查过程中,全面的掌握地质问题,就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减少发生地质灾害的情况,以及减少对于施工工程的负面影响。因此通过分析与了解工程建设中水文地质勘查的有关问题,期望可以为工程建设中水文地质勘查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作者:王福坤 单位:河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