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互动关系实证分析论文

时间:2022-04-15 09:25:00

导语:经济增长互动关系实证分析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经济增长互动关系实证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以最终消费、国内生产总值为内生变量,以固定投资为工具变量,建立联立方程组,通过估计分析揭示了我国最终消费需求和收入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这能够对我国改变过去的增长局面、转向实施扩大消费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提供一个有力的经验支持。

[关键词]最终消费收入增长结构方程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储蓄过多、消费过少,包括公共和居民消费在内的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率即最终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大约20个百分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自20世纪下半期以来,美国的最终消费率一直在80%以上,日本为85%,世界平均的消费率水平在76%~79%之间。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收入增长的“三驾马车”,尤其消费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也是一国发展经济的最终归宿。但是,在最终消费率偏低的情况下,我国经济增长却更多依赖于投资和外贸,远远高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因此,扩大最终消费需求,改善经济增长的结构、质量和效益,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经济安全,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的国际社会环境的要求,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那么,我国最终消费与收入增长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尤其消费对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和影响程度如何?

本文采用1980年~2007年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以最终消费、国内生产总值为系统的内生变量,选择固定投资为外生变量和工具变量,建立了一个以结构方程组式的系统模型,考察了我国居民消费支出和收入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现在,我们借助现软件Eviews5.0,进行有关变量时间序列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并建立结构性模型来揭示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显示,最终消费XFZZH与收入GDP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具体来说,在统计上最终消费XFZZH不是收入GDP变动原因、收入GDP不是最终消费XFZZH变动原因的概率均不超过5%。参见表1。

三、结构方程估计

鉴于理论阐述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论提供的基础,现在我们分别采用有关变量的名义水平值、实际水平值和实际增长率来估计结构方程组,揭示我国过去近30年来最终消费与收入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采用的估计方程组为:

XFZZH=C(1)+C(2)*GDP(1)

GDP=C(3)*XFZZH+C(4)*GDTZ(2)

其中,最终消费(XFZZH)、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系统的内生变量,固定投资(GDTZ)和常数项作为工具变量。C(i)为待估参数,i=1,2,3,4。对于上述联立方程组结构性参数的估计,表2列出了估计结果。

从表2可见,结构性方程参数估计的结果是C(1)=770.80,C(2)=0.5740,C(3)=1.3929,C(4)=0.4725。而且,从各参数对应的T统计量(大于2)和相伴概率(均远小于5%)看,这些参数均通过T检验,是显著的。另外,作为综合反映拟合效果和简洁程度的评价指标,两个估计的方程样本调整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974,和0.9992,非常接近于1,说明我们所估计的结构方程组具有较高优度,是可以采信的。

从估计的结构方程组可见,我国最终消费与收入增长之间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一方面,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增加1单位,将导致我国最终消费增加约0.57个单位,收入增长对消费具有显著的引致作用;另一方面,最终消费增加1单位将导致我国GDP增加约1.39个单位,表现出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而且,这一效应明显强于1单位投资需求扩大对GDP的带动作用,后者仅为0.47个单位。

通过对上述结构方程组参数的估计,我们验证了我国最终消费与收入增长之间的相互正向促进关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最终消费对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地强过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我国1980年~2007年的有关数据,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建立三组结构方程,验证了居民最终消费和收入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显示,最终消费取决于收入水平,又反过来促进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且,其对收入增长具有的推动作用和影响显著地强于投资。相对于最终消费对收入的带动作用而言,将资源用于投资有着巨大的机会成本。为了改变我国过往“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模式,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增长,我国应该更加注重最终消费。

参考文献:

[1]袁志钢何樟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动态效率[J].经济研究,2003年7月期,第18~26页

[2]曲凤杰:中国内需和外需的关系及其协调[J].经济参考研究,2005年第32期

[3]易丹辉编著: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