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经济形成原因对策研究论文

时间:2022-04-15 09:02:00

导语:边缘经济形成原因对策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边缘经济形成原因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由于受行政区划、政府职能、地方政府行为等因素的刚性约束和受地理环境、信息、交通等“边缘效应”的影响,在贫困地区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具有滞后性和边缘性的区域经济现象,称为边缘经济。边缘经济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市场观念、技术落后等原因,同时还呈现出欠发达性、分工不明确性、不可持续性等基本特征。边缘化的经济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制定相应的对策是促进湘鄂渝黔交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湘鄂渝黔边缘经济形成原因基本特征对策

由于行政区划、政府职能和地方政府行为等因素的影响,湘鄂渝黔交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这些地方大多位于离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中心城市较远的老、少、边、穷地区。地理上偏远、经济上贫穷、政策上滞后,在这些地方客观上形成了一种贫穷落后的经济现象,这种现象称之为边缘经济。我们认真分析这一地区边缘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原因,探索解决问题的途经,对于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湘鄂渝黔交界地区边缘经济形成的原因

湘鄂渝黔交界地区的边缘经济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包含自然地理、社会历史、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较差。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是湘鄂渝黔交界地带群众面临的生存条件。湘鄂渝黔交界地区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区,山高沟深,耕地极少,土质极差,生活相当艰难。这些地区旱、水、雪、风、雹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条件较差。

2.地理位置偏远,远离区域发展中心。湘鄂渝黔交界地带,与本省(市、)距离最近的大中城市都在300km以上。怀化距最近的大城市长沙在450km左右,恩施距最近的武汉650km;黔江距重庆市区320km等,铜仁距贵阳400km。在各行政区进行社会经济布局时大都因交界地带位置偏僻而常常很少顾及,甚至某些交界地带处于各自行政区经济发展圈以外的“真空地带”。区域发展理论认为,一个区域的发展往往以若干个增长极为中心,逐步辐射周围地区,促进本区域的发展。

3.市场观念不强,社会发育程度较低,自我发展能力弱。湘鄂渝黔边区总面积17.8万平方公里,人口2000多万,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30多个少数民族人口占56.2%。少数民族人口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偏僻地方,生活方式落后,沿袭旧的观念和习惯,生产经营能力弱,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发育严重滞后,市场观念淡薄,农民的主要生产活动以满足自身需要为主,只有出现剩余产品或需要货币支出时,才不得不与市场发生联系。

4.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生产经营规模小,市场竞争力弱。农业生产主要是靠人力和畜力进行,工业发展缓慢,第三产业滞后。总体上,生产、经营、管理十分落后,仍然以粗放经营为主,效益的提高主要是劳动力投入增加的结果,而这种提高是十分有限的,并且其边际收益是递减的。

5.交通落后,信息闭塞,运输成本高。目前,湘鄂黔渝边区交通较落后,如湘西州无空港,过境铁路运输能力低,高速公路尚未建成,等级公路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30%;铜仁地区与外界连接通道基本上是三级以下公路,境内四级、等外级公路占80%以上。一些乡镇甚至还没有通村公路,即使有,也是路面窄、路况差、崎岖不平。由于与外界的交流不是很广泛,信息闭塞,对市场信息反应滞后,加上部分群众市场观念不强,导致增加产品成本,降低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

6.市场建设滞后,组织化程度低。近几年来,湘鄂黔渝边区一些县、市、乡镇虽然成立了各种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但这些组织还很不完善。有很多产品没有专业批发市场和集散地,各自为阵,产品营销还处于有市无场的落后局面,造成外地客商要收购到同一规格的产品,往往要走上多户农户;在产品处理上五花八门,分级不严,包装不统一,产品规范难。

7.边界因素。省区之间的边界影响着不同地域的空间联系和地域空间的人文差异性,由此产生了边界效应。省区交界地带的边界效应主要有两种:屏障效应与中介效应。屏障效应是指成为阻碍空间相互作用的边界效应,由于省区交界地带的自然地理人文要素(比如行政阻隔等)障碍,使省区交界地带成为经济发展与交流的低谷地带;中介效应是指具有彼此接触和交流的空间效应,就是由于省区之间的界限是一条人为的界限,界限两侧往往具有山同脉、水同源、人同种、话同语等有利条件,可以促进边界两侧的空间互动作用。因此,在常态下,交界地带应该是两个省区之间接触和交往最频繁的地带。

8.交易成本。“交易成本”在此处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有形的“交易成本”,即由于在各省区的发展规划和生产力布局中,往往以中心城市及邻近周围地区为主体,交界地带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或者由于双方采取的不合作态度,导致交界地带以交通为代表的基础设施极不完备,从而导致地区经济运行费用的相对增加。另一层含义是无形的“交易成本”,即在交易过程中由于市场机制不发育、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秩序不规范所产生的摩擦阻力或经济体制运行成本。

二、湘鄂渝黔交界地区边缘经济活动基本特征

由于边缘经济现象的存在,使得湘鄂渝黔交界地区经济活动呈现如下基本特征:

1.经济的欠发达性。由于湘鄂黔渝交界的交界地区大都远离本省(市、区)经济核心地区,每个行政区的主管政府都客观地选择了加强区域内部生产一体化和综合化的发展策略,那么在各省的发展规划和生产力布局中,往往以中心城市及邻近周围地区为主体,交界地带很难得到应有的重视。使省区交界地带接受相对发达的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较小,从而表现为经济的欠发达性。1999年湘鄂黔渝边区人均GDP仅为2083元,比全国人均数低4650元,比西部地区人均数也要低1771元。2000年边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的湘西自治州为127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2253元低近1000元,比西部地区低330元,比湖南省低近1倍。目前湘鄂渝黔边区还有81.39%的贫困县市,是国家重点扶持的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和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2.区域分工不明确,经济活动表现为一定的冲突性。区域之间需要进行分工,也应该进行分工,这是区域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因为只有实现了分工,才能形成专业化生产;专业化生产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但目前湘鄂黔渝边区区域经济行政分割现象明显。在各省区交界地带,由于不同的开发主体利益不同,或者项目雷同,或者过度开发;更重要的是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从而严重影响了资源的优化组合和区域整体效益的发挥。本来有些资源、项目各省区之间互补性很好,但是由于行政界线的分割,使产业聚集与扩散受阻。尽管口头上都认识到要拆围墙、求联合,但实际上并没有实质性进展。

3.环境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据调查,由于生产、经营、管理的粗放,湘鄂渝黔交界很大一部分地区生态功能退化,危及该地区未来发展的诸多问题已显露出来,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湘鄂渝黔交界地区经济活动的欠发达性、冲突性和不可持续性,就使这些区域成为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区域。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淡化湘鄂渝黔交界地区边缘经济现象。

三、化解湘鄂黔渝交界地区边缘经济问题的对策

1.制定湘鄂黔渝交界地区发展规划,加强区域总体发展的宏观管理。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要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重大建设项目,使区域的产业结构更趋合理,逐步形成统一的、协调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区域集团经济,为湘鄂黔渝交界地区的共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尤其对于跨区域的交通、能源开发、旅游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等重要领域,完全有必要组织相关地区和部门协商制定一个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中长期规划,共同通过后将按规划要求实施。当前,我们要认识到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性。比如,由于行政划分的缘故,长江三峡的“头”在重庆,“尾”在湖北,长期以来,山水相邻的鄂渝两地在旅游资源上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甚至出现了相互封锁的局面。连同样名称的“三峡国际旅游节”,也是重庆办重庆的,宜昌办宜昌的,导致长江三峡的完整性受到严重割裂,同时也损害了其作为我国主要国际旅游品牌的形象。2002年,国家旅游局联合国务院三峡办、国家发改委、国务院西部开发办、交通部、水利部等部委,协同湖北、重庆、贵州、四川、湖南五省市一起,共同编制了《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并联合下发了《规划纲要》。2004年9月6日,在原规划的基础上,鄂渝两省市共同签署了四个协议:湖北省人民政府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署的《关于加强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协议》;湖北省旅游局与重庆市旅游局签署了《关于加强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协议》;湖北省旅游局质量监督管理所与重庆市旅游局质量监督管理所签署了《关于长江三峡区域旅游质监与执法合作协议》;湖北省旅行社协会和重庆市旅行社协会签署了《关于加强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合作协议》。鄂渝两省市在开发旅游产业中的实践说明,以地域分工和区域利益均衡为基础,统筹规划,淡化行政界限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影响,加强区域总体发展的宏观管理,将是省区交界地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2.制定政策法规,创造协同发展的环境。湘鄂黔渝交界地区区域经济合作行为能否发生,经济能否实现协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内的社会经济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尤以软环境的改善最为重要。如果政府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省(区、市、县)境内资源不得与境外单位共同开发,境外商品不得流入境内,实行地方封锁,那么,湘鄂黔渝交界地区经济就无法得到协同发展。因此,政府必须制定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行为规则,这些规则包括具体的管束利益主体、区域行为的企业间契约、政府规定、条例、文件等。

3.共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路、铁路、机场、港口、航道、邮电通信、信息网络、能源、金融电子化等基础设施,是商品流、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能源流等所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或媒介。可以想像,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设施,资源将无法流动。相反,这些市场基础设施的完善,无疑会加速资源的流动,提高市场配置效率,使湘鄂黔渝交界地区经济运行费用相对降低。因此,提高区域性基础设施水平是促进湘鄂黔渝交界地区经济综合开发与协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当前湘鄂黔渝交界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重点。各相关地区之间应加强联合,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4.大力推动企业跨地区整合。在湘鄂黔渝交界地区经济协同发展中,企业按照自主、自愿原则开展的合作,不应仅仅是一般的项目合作,各地政府应大力推动企业间以产权为纽带的兼并、收购和联合。通过企业兼并、收购和联合形成的大型企业集团,可以把生产、流通、科研、金融联结起来,把大量中小企业以产权或协作方式联合在周围。如果众多的企业不是隶属于大企业集团而分散于区域内不同地区的行政部门时,往往因为行政利益的影响而无法尽快重组,但当众多的企业成为集团内部的子公司后,集团就能够对所隶属的众多企业进行有效的资产重组。这既可提高市场的组织程度和稳定性,也有利于突破因省区交界地域受行政区划影响而形成的条块分割,及其给资金、资源在湘鄂黔渝交界地区统一市场中的流动所造成的行政性壁垒。

5.加强区域整体招商引资能力,扩大区内经贸交流。湘鄂黔渝交界地区的各级政府应积极鼓励和倡导区域内企业参加各地商品交易会,利用各种机会了解国际市场信息,把握国际标准和市场需求,争取以湘鄂黔渝交界地区整体名义联合举办各种形式的贸易促进会和展销会,以宣传和推销区域内的工农业产品。统一布局区内的专业市场,逐步完善交通网络和城镇体系相匹配的现代物流设施和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跨地区的商会、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为跨地区经贸活动的开展提供支持和服务。

6.共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对涉及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资源开发性的保护合作,往往不是在企业之间进行,而是政府有关部门及下属单位之间的合作。事实上,一些生态环境工程由于它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绝非一个狭小地理区域可以搞好的。因此,湘鄂黔渝交界地区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搞好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

参考文献:

[1]王国发:区域经济学[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5.8

[2]冯旭芳:农村市场化理论与方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2

[3]周天勇:发展经济学[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5

[4]向熙勤:中国湘卾渝黔边区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