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原由及影响因素

时间:2022-08-08 08:30:14

导语:人民币升值原由及影响因素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民币升值原由及影响因素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7月21日公告进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2004年10月以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一直稳定在8.2765的水平。但是2005年7月的汇改启动后,这种盯住状态被打破,人民币汇率一直呈现小幅度升值的趋势,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经济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如宏观经济政策的独立性,削弱中国外贸出口增长,不利于中国吸引外资,使中国就业压力加大等。

一、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增长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经济实力的强弱是货币强弱的基础。而经济实力强弱是通过许多方面、许多指标来表现出来的;其中稳定的经济增长率不仅形成本币币值稳定和坚挺的物质基础;而且也会使外汇市场上人们对该货币的信心增强。近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可以说是人民币汇率坚挺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国际收支双顺差国际收支平衡理论认为,当一国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各国对该国的货币需求将会增加,该国货币的对外汇率便趋于上升。反之,如果出现逆差,支出大于收入,该国的货币供应就会增多,其对外汇率就会下降。另一方面,如果一国对另一国外贸赤字不断扩大,该国便会谋求通过促使对方国家货币升值来削弱对方国家的产品价格竞争力。近年来,中国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可以说是影响人民币汇率升值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因素。

(三)利率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利率在一定条件下对汇率的短期影响很大。货币学派理论认为,一国较高的利率会吸引外国资金的流入,从而使该国货币汇率升高,一国利率下跌,该国汇率走势就趋于贬值。利率对汇率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国际间套利性资本流动特别是短期资金的流动而引起作用的。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两国利率差异大于两国远期,即期汇率差异,资金便会由利率较低的国家流向利率较高的国家。1997年至今,人民币实际利率一直高于美元(2000年除外),利率差异导致国际流动资本扩大套利规模。人民币利率长期高于美元,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形成了推波助澜之势。

(四)国际舆论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开始趋于低迷与萧条,许多西方国家面临通货紧缩的巨大压力,与此相反,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在此背景下,日本和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的政治家企图把通货紧缩归罪于中国的汇率政策。美元贬值及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引起了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贬值,同时美国对华贸易赤字的扩大和失业率的上升,使美国的利益集团把敦促人民币升值作为解决国内问题的重要途径。2002年底,中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以及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开始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人民币升值的强烈呼声引发了人民币升值预期,国际游资通过各种渠道涌入中国,高额的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伴随着人民币汇率在小幅调整中不断走高,升值预期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升值陷入循环之中。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促进中国出口企业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将提高中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直接削弱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影响中国相对比较优势的发挥,加大中国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从国际分工格局来看,相对于发达国家以研究开发和服务业为主来讲,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以制造业为主,这种贸易结构极易受到汇率水平变动的影响。从生产要素分工来看,相对于发达国家以资本技术优势参与国际分工来讲,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是以劳动力成本为优势的。作为中国优势企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含量低,如果人民币升值,出口商生产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则会相应提高。在国际市场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出口利润的下降将严重影响出口商的积极性。

(二)降低产品的出口竞争力长期以来,中国传统的产品出口主要是依靠成本优势,缺乏技术含量,附加值低。但随着目前土地、资金和劳动等生产价格的不断上升,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使企业生产成本高涨,而终端产品又因市场竞争激烈而通过涨价转嫁成本的行为受到制约,只能挤压企业的利润,降低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特别是在本次宏观调控中,为了抑制部分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过度投资和产能膨胀,国家采取了降低乃至取消出口退税的限制,使电解铝、铁合金等出口企业成本大幅度提高,甚至出现企业亏损的状况。从长期来看,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各项生产要素价格的逐步理顺,中国企业生产和经营开始进入高成本时代,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如果不能转变观念,改变贸易增长方式,将难以再承受人民币升值的负重。

(三)不利于吸引外资和加工贸易产业升级中国是世界上引进境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目前外资企业在中国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对促进技术进步、增加劳动就业、扩大出口,从而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人民币升值,外商在中国的投资成本,如投资建厂购置设备、人力资本的成本提升,对投资规模和本地化进程受到影响。另外,外商投资企业的各类产品和服务中有相当部分是面向国际市场,人民币升值使这些企业的产品走向海外市场受到影响。再者,人民币升值,将造成国际投机资金大量流入中国,增加中国通货膨胀的压力,可能导致直接投资的减少和生产基地的转移。因此,人民币升值将导致对外资吸引力的下降,不利于引进外资,并加速资本外流,减少外商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不利于中国加工贸易产业的持续发展、升级。

(四)加大国内就业压力人民币升值后,出口需求减少,供给一时来不及调整,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不出去的商品只能在国内市场销售,国内市场商品供大于求,从而引起出口商品的国内价格下降。人民币升值后,以本币表示的进口品价格马上下降,由于示范效应,又会引起国内同类商品或替代商品的价格下降。人民币升值将推动国内物价总水平下降。企业的商品价格下降,必将影响到企业的利润。为了维持企业原有的利润空间,厂商必将压缩劳动力成本,减少劳动的雇佣或采取减薪的措施,部分劳动力也会因为工资的减少而选择失业。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健全和完善外汇市场从理论上说,一国外汇市场的币种结构受其对外经济关系结构的影响,即外汇市场上的币种应与该国对外贸易和资本往来所需要的币种相适应,从国外情况看,各外汇市场在交易币种上都呈现出主次分明的局面,如纽约市场的交易依次是美元、加拿大元、欧元,其他币种金额较小;伦敦同业外汇市场上,美元交易占整个市场容量的三分之二,但在目前国际货币体制下,外汇的币种构成日益多样化,要反映外汇供求的总体态势,仅有一种或有限的币种是不行的,它不仅会导致汇率形成的片面性,而且会带来货币兑换的风险,因此,各外汇市场的交易币种的主次分明并没有排除币种的多样化。因此,应尽快尽早开设人民币对世界主要可兑换货币的直接即期外汇买卖,这既是方便中国企业对外经济活动,降低交易成本的需要,也是中国外汇市场进一步完善的重要内容。增加外汇市场交易品种。在现有的已放开全部经常项目交易,另外增加部分资本与金融项目交易的基础上,逐步将远期结售汇的交易范围扩展到所有资本与金融项目,并使远期结售汇的期限多样化。在远期外汇交易运行比较成熟的基础上,适时开展外汇期货和期权等外汇产品的交易。交易品种的增加可以给企业提供更多的交易避险工具,培养企业汇率风险意识。

(二)继续推进结售汇制度改革中国1994年所实行的银行结售汇制是在稳定外汇市场、增加外汇储备的目标下推出的一项制度。实践证明,该制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在近年来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急速增长的情况下,该制度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不仅使汇率风险过多地集中在中央银行,而且增加了企业成本,压制了外汇市场的需求,人为地造成外汇市场的供大于求。所以要继续推进结售汇制度的改革,以使汇率水平能真实地反映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今后,还应进一步贯彻市场导向、风险可控、渐次推进的原则,综合考虑国际收支状况、外汇市场发展和银行经营需要等因素,继续改进外汇指定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完善现有汇价管理和监测体系,以推进人民币汇率市场化的形成。

(三)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中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实现人民币完全可兑换。目前,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是有严格限制的可兑换。从国际经验来看,实现资本项目完全可兑换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而中国当前的国情和经济实际决定了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还将是一个中长期的渐进过程。同时,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各种金融活动领域和大量的非金融机构,需要各部门共同参与,各项改革配套到位,逐步从有严格限制的可兑换过渡到较宽松限制的可兑换,再到基本取消限制的可兑换。

(四)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汇率政策和利率政策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的政策组合中,利率市场化是基本前提。如果利率僵化,则外资流入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的上升和通货膨胀压力增加,无法通过利率的变动加以缓解,同样推理,也无法借助利率上升的作用阻止资本外逃。通过对中国国际收支流量结构的考察发现,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经常项目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越来越小,资本项目对汇率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也可以看出汇率政策的有效安排必须得到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配合。

(五)改进和完善金融调控继续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和改进流动性管理,健全货币政策操作体系和传导机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中央银行可间接调控的利率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市场基准利率建设。坚持主动性、渐进性和可控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步增强汇率弹性。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大力培育外汇市场,进一步放宽境内企业、个人使用和持有外汇的限制。改进和加强外汇储备经营管理,积极探索和拓展外汇储备使用渠道和方式。完善金融监管体制机制。继续实行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监管,建立健全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监管工作的相互配合,做到分业监管与协调配合的紧密结合。健全金融法制,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坚持全面监管与重点监管相结合,改进金融监管方式,积极采取先进的监控和检查技术手段,提高金融监管水平。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继续深入整顿规范金融秩序,依法打击各种金融违法犯罪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