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给就业带来的压力

时间:2022-08-08 10:28:57

导语:人民币升值给就业带来的压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民币升值给就业带来的压力

一、当前中国外贸出口行业现状及该行业的就业现状

1.中国外贸出口高速增长。2003年中国外贸依存度首次达到51.9%,2006年达到67%,此后平稳回落,但2011年仍为50.1%[1]。如此高的对外依存度使得外贸出口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同时外贸行业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也成为提高就业率的主要引擎。因此,近期人民币不断升值将引起外贸出口行业的极大变化,进而对中国经济和就业产生巨大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在国际贸易领域已经成为出口大国。1980年,中国的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381.4亿美元,2000年上升到4743亿美元[2],到2011年已经高达36421亿美元[3]。其中加工贸易在出口贸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发展自1980年以来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加工贸易出口额到2010年已达11577.7亿美元[4],成为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最主要方式和对外贸易增长的最重要的推动力。

2.中国外贸出口行业的主要问题。一是中国外贸出口整体利润微薄,在出口中相当大的部分为加工贸易出口,所得只是低廉的加工费。虽然近年来一些行业的产品出口势头强劲,比如电子、信息等产品,但多为一些跨国公司所做的贴牌加工业务;同时由于中国自主品牌产品所占比重很低,而且缺乏高附加值的商品,出现了产品贸易量增涨迅速,但贸易值增加少的现象。二是长期以来中国的外贸增长方式都是以数量型、粗放型扩张为主,很多外贸企业只重视扩大出口规模和速度,忽视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后劲的削弱。

3.中国目前外贸出口行业劳动力的就业现状。近年来,中国就业情况存在着几个基本特点:一是中小型企业的就业增长幅度快;二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就业增长幅度快;三是民营企业的就业增长幅度快。而中国的外贸出口行业有相当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民营企业,且以加工型出口企业居多,其生产的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这类企业为中国大量的廉价劳动力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但吸纳的劳动力多数素质偏低,企业仅靠熟练工人获得竞争优势,而非依靠资本和技术。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中国外贸出口行业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一是劳动力总供给严重大于劳动力总需求,外来务工人员、企业下岗、待岗人员数量依然庞大。二是高技能人才短缺,有些劳动者自身素质不高难以胜任对外贸易、航运业务等外贸行业的岗位需要,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涉外商务人员等专业外贸人才大量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外贸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瓶颈。三是不同地区之间的劳动力供求不平衡,东部地区外贸行业的从业人员增幅大,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外贸行业的就业难问题较为突出。

二、人民币不断升值对外贸出口行业就业的影响

1.人民币升值对外贸出口行业就业的不利影响。首先,人民币不断升值直接影响到外贸出口行业的就业总量。受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出口、尤其是加工贸易出口减速十分明显。其中,人民币升值产生负面影响较大的行业主要有纺织服装、制鞋、玩具、摩托车、家具、照明器具、自行车等劳动密集、出口依赖性高的行业。人民币不断升值将导致这些行业成本上升,出口大幅度下降,从而导致全行业的萎缩,最终对出口行业就业总量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其次,人民币不断升值还会影响到外贸行业的就业结构。由于人民币升值影响了中国的对外贸易额,改变了外贸行业的投资战略,从而影响到外贸行业的就业结构。目前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他们为全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价格竞争,汇率上升会对这类产业形成较大负面影响,那些在这些行业、企业中从事简单劳动、知识水平低、总体素质不高的人就会被淘汰。

2.人民币升值对外贸出口行业就业的促进作用。首先,人民币升值导致的价格变化,可以逐步纠正国内以往被长期压低的生产要素价格,尤其是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生产要素价格上涨有利于国内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发展第三产业,也有利于通过扩大内需带动国内其他非外贸部门的发展。这些都将直接和间接地对国内就业起到促进作用,从而抵偿由于人民币升值给就业带来的不利影响。其次,人民币适度升值,可以使中国的出口企业与国外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来面对石油等能源和生产原材料不断攀升的压力,还可降低国外昂贵设备和技术的进口成本。近年来原材料等初级产品的进口成本不断上涨,使得中国企业的进口成本高居不下,由于人民币升值引起的进口原材料和技术、设备相对价格的下降,对中国经济、进而对就业的正面推动效应不仅局限于外贸行业,它是全局性的。短期看,人民币升值对中国一些行业的就业负面影响较重,从综合的角度看,人民币升值对中国中长期就业的积极影响会更大。这种正面效应不一定马上表现为就业的即期增加上,而更多地表现在对就业的长期和持久的推动上。最后,人民币升值是对中国货币价值进行的重新估价,它体现出的是中国经济力量明显增强的实质。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逐年强大,国家必然要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人民币的升值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就业结构进而也会产生积极影响,其长期作用将主要表现在对就业结构的优化上,它使得中国劳动力要素流向效率更高的产业。

三、应对人民币升值对外贸出口行业就业影响的对策建议

1.建立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高端出口产业是促进外贸行业就业增长的关键。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格局决定了巩固和扩大出口是增强中国经济活力,增加就业机会的有效保证。尽管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中国外贸遇到了当前增幅回落的情况,但外贸整体行业更应该关注未来如何才能保持可持续性增长,这样才能大大缓解中国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和人民币升值同时带来的巨大压力,克服生产成本大幅攀升,资源、能源供给紧缺的困难,加快培育和形成以高新技术、研发、品牌为核心的新优势,减轻外贸增长对低廉大力成本、低价格和高能耗的依赖。所以,加快外贸行业的转型升级,建立起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有竞争力的上游高端产业,并以此辐射相关中下游企业,才能把中国产品由低劳动成本优势转变为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改变中国出口加工企业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价值链底端的现状,同时延伸出口产业在国内增值的链条,以此大幅度拓展就业空间。

2.培育国内市场,以投资促增长、以增长促就业。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推行以投资促增长、以增长促就业的经济运行模式。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解决就业不仅仅在于依赖国际市场,从长远看更需要培植国内市场和经济的内生增长能力。中国一直较为重视和鼓励出口,除了增强出口竞争力和扩大就业的考虑外,还因为外汇相对紧缺,怕国家经济过分依赖进口,会影响经济的安全运行。但当前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已经是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截至2011年10月份,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了3.2万亿美元[5],在这样的庞大的外汇储备形势下,过去的那些过分强调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政策已经不太必要。中国应逐步形成“以内需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扩大国内消费市场,鼓励投资,通过培养国内市场来促进就业率的提升。

3.大力扶持外贸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型企业互补型就业。尽管大型企业吸纳的就业数量占就业总量的比例较低,但大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因此,长期以来中国一直奉行的是大企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但占全国企业总数99%的中小企业,提供了全国80%的城镇就业岗位[6]。据统计分析,中国大型企业创造一个就业岗位需投资22万元,中型企业则需投资12万元,小型企业则只需投资8万元[7]。可见,中小企业提供一个就业岗位的成本要低很多,大力扶持中小企业是解决就业的根本保证。中国外贸出口行业在以高端化产业为依托发展大型外贸企业的同时,要努力转变外贸中小企业的出口贸易增长方式,引导外贸中小企业与大型外贸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把技术含量更高、增值潜力更大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外贸中小企业,以发挥中小企业转变灵活、成本低廉的相对优势,这才是大中小企业理想的产业互补模式。在吸纳就业人口方面,也相应地会形成大中小型企业互补型就业,大型外贸企业更多吸收高级研发人才、高级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外贸中小企业则大量吸收一般技术人员和更大量的普通工人和外来务工人员。

4.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将提高劳动者素质作为一项战略性任务。通过挖掘外贸出口企业和产业的就业岗位等方式来增加就业的岗位和数量,发挥劳动者的个人潜质,提高就业人员技能和素质,来改变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以此带动外贸出口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增加就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根据外贸行业就业市场需求和企业岗位实际需要,大力开展面向出口行业的专业建设,加强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等出口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就业能力,让其更好地适应出口企业转型升级对职业变化的需要,并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加大外贸领域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同时组织城镇失业人员、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群体参加外贸行业就业技能培训,着力加强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使其能在培训后适应外贸行业的岗位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