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CPI上涨论文

时间:2022-04-14 09:22:00

导语:人民币升值CPI上涨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人民币升值CPI上涨论文

摘要:伴随着人民币升值,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也大幅上扬,出现了不同于经济学经典理论的特征,主要原因是美元贬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加深以及近年来我国快速增长的需求拉动了相关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央行当前货币政策将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目前的环境之下,我国应采取人民币加速升值的策略。

关键词:汇率;cpi;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

一、汇率传导机制研究

所谓汇率传导机制,即由于汇率变动而导致内部物价的相应变动。汇率变动可通过直接和间接两个渠道传导影响消费价格。直接渠道是通过进口商品价格传导。人民币升值,以人民币计价的进口商品价格将变得较便宜,这将可能传递至工业品出厂价格和消费价格,生产商和经销商可能会相应地降低产品价格,进口商品对国内消费者来说变得较便宜。间接渠道是通过出口商品传导。人民币升值使得出口商品对外国买家来说变得较昂贵,国产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削弱,从而导致出口、工业生产及总需求有所减少,从而使国内商品价格有下调压力。

根据经济学的经典理论,人民币升值对国内消费价格影响的完整推演应当是:将提高出口商品价格,降低进口商品价格;出口总额将下降,进口总额将上升;则中国的贸易顺差将减少,外汇储备的增加将减少;流入国内的钱相对减少了,本币升值将导致国内货币供应紧缩,从而给过热的经济发展降温,可以降低国内通货膨胀率。

2008年6月6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9238元,创汇改以来新高。按照当日的数据计算,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计算,从年初1美元对人民币7.2996元计算,年内累计升幅已超过5.2%。按照2005年7月21日汇改时8.11的汇率计算,汇改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幅度达到14.6%。随着人民币对美元的不断升值,我国外汇储备也从2005年7月的7327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4月底的17566.4亿美元,增长了140%,出现了人民币越升值,外汇储备越增加,外汇储备越增加,人民币越升值的一种特殊的现象。

自2007年以来,我国的CPI出现持续上涨的趋势。CPI的上涨率由2006年的1.5%上涨到2007年的4.8%。进入2008年以来,CPI的上涨势头不减。2008年第一季度CPI上涨率为8%,其中2月份曾达到了8.7%。本轮物价上涨,初期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特别是肉类并传导到食品类产品物价上涨。2007年末至今,基础原材料和能源产品价格也开始持续大幅度上涨。2008年第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8%。非食品价格上涨一直处于可控的范围内,2008年第一季度非食品价格上涨率为1.8%。当前仍需要密切关注未来的价格走势,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二、人民币升值推动国内消费价格上涨因素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发现,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我国的通货膨胀率也大幅上扬,达12年新高,出现了不同于经济学经典理论的特征。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美元贬值

此轮美元贬值始于2002年2月至今,美元对主要货币的名义汇率指数均以下跌为主,美元指数从2002年2月的高点112.73跌至目前的70左右,累计跌幅达到34%,创下了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以来的新低。截至2008年3月,美元贬值幅度已超过39%,其中对欧元的跌幅更大,高达44%。美元大幅贬值,给世界经济和金融市场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美元贬值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美国次贷危机。次按风暴给欧美金融机构带来巨大损失,引发比较严重的信贷紧缩,消费信心和就业数据等均出现恶化的迹象,从而加剧了全球经济及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二是美元利率急速下降。为化解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风险,从2007年9年18日至2008年5月1日,美联储连续7次下调联邦基金基准利率,从5.25%下调至目前2%,由此带来的不利于美元的货币之间的利差变化。三是美国财政和贸易双赤字状况没有丝毫改变,并且还在继续扩大。首先,自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及“9·11”恐怖事件之后,美国加大反恐力度,发动伊拉克战争,财政状况从克林顿时代的盈余转为赤字,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从2002年的1.5%攀升至2004年的3.6%。其次,美国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经常账赤字在2002-2005年的平均增幅高达18.4%,其占GDP的比重从2001年的3.8%猛升至2006年的6.2%,美国财政状况将再趋恶化。在贸易和财政双赤字大幅上升的情况下,美国不得不依靠国家信用和美元在外汇储备及支付清算体系中的国际地位,放松对货币供应的约束,以支撑其日益庞大的贸易支付和军费开支,因此美元弱势不会扭转。

(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

目前全球以美元标价的原油、金属、农产品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2008年3月,路透社商品指数、道琼斯商品指数分别为2933.10点和216.33点,而在2005年1月,这两个指数仅为1571.30点和143.153点,短短三年零两个月,涨幅竟分别高达87%和51%。在大宗商品中,又以能源、粮食等基础商品的价格上涨最为突出。主要产油国安全形势恶化、全球需求强劲、供应短缺担忧以及美元疲软是推动国际油价飞涨的主要原因。新兴市场国家的石油消费量不断上升,推动原油价格继续上涨。根据国际能源署各期《石油市场报告》提供的统计数据,2000—2007年全世界石油日需求量依次为7620万桶、7740万桶、7803万桶、7921万桶、8214万桶、8375万桶、8450万桶和8592万桶。尽管发达国家仍然是石油消费的主力,但发展中国家需求增长更快,特别是中国石油日需求从669万桶增长到758万桶,增幅最大。石油开采和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也是推动世界油价上涨的重要因素。开采难度相对较低的油田已经都被开采了,新发现的油田主要分布在北极、深海之类开采条件恶劣的地区,新油田的开采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多的投资,高成本石油供应量的增加将成为一种趋势。美元持续贬值以及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过剩以及投机力量疯狂炒作对近期油价暴涨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国际油价目前已升至135美元左右,欧佩克4月底警告称,未来油价可能上冲至每桶200美元。

国际农产品价格保持上涨态势。在相对落后的非洲,经济增长拉动的主要是食品需求;而在初步实现工业化的亚洲地区,出口导向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同时增加了加工用农业原料需求;农业资源相对丰富的拉美国家则一方面扩大农产品出口,另一方面也在大力发展本国的加工业,国内市场农产品需求也呈现增加态势。在发达国家,食品消费已经基本达到饱和水平,近期的农产品需求增长主要由扩大生物能源生产所拉动。伊拉克战争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曾由每桶不到20美元急剧上升到接近140美元的水平,导致各国加快发展替代能源工业。在这方面,以美国和巴西为代表的重要农产品出口国表现最为积极,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如美国对乙醇生产的补贴。

在农产品出口国,扩大生物能源生产首先拉动了对玉米、甘蔗、油菜、棕榈油等原料产品的国内需求,从而引起出口数量减少,国际市场价格也因之上升。由于能源作物收益高,生产者将更多的土地资源投入能源作物生产,这使得竞争作物供给减少,价格随之上升,最终导致农产品价格普遍性上升。2007年11月份联合国粮农组织出版的《粮食展望报告》显示,受不利天气、低储备所引起的供应紧张以及受发展中国家需求强劲等因素影响,预测世界谷物价格将保持上涨态势。预计2008年,由于高位运行的世界农产品价格,以及创记录的运费,将使粮食的国际贸易形势严峻。据美国农业部最新预测,此轮世界食品价格上涨的势头一直要持续到2010年。

(三)近年来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增强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国对外贸易出现快速增长,我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不断提高。2001年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深,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日益明显,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历史性地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超过日本,名列世界第3位,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和世界贸易的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快速增加,2002年突破50%,2005年已经高达63%。据专家学者分析,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跻身中等贸易依存度国家行列,与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等相当,因此汇率对于国内价格的变化影响显著。

(四)近年来我国快速增长的需求拉动了相关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

近几年,我国原油进口增幅更为明显。2000年到2007年的8年间,其日需求量从669万桶增至758万桶,占全球日需求量的比重始终维持在8%以上。1993年开始,中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2004年,中国原油进口达1.227亿吨,同比增长34.8%,首次突破1亿吨大关。2006年,中国原油进口量达1.452亿吨,比上年增长14.2%;2007年,中国进口原油1.63亿吨,较上年增长12.4%。与此同时,中国还在大幅缩减原油的出口量。2007年,中国出口原油389万吨,较上年下降38.7%。多数机构预测到2010年中国石油进口量会再增加1亿吨,据统计,中国2007年原油产量仅增长了1.6%,达到1.8665亿吨,因此,业内普遍认为,石油进口还会加速增长,石油进口依存度很快突破50%,已基本成为定局。

近年来我国对铁矿石的进口依存度都在50%以上,有日益增大趋势。尽管目前我国的铁矿石产量位居世界第1位,2000-2007年的8年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从6997万吨增至3.83亿吨,居全球进口量第一,但仍不能满足国内旺盛的投资需求,并且该需求量还在不断增加。预计2008年全年进口量上升至4.2亿吨。近年来铁矿石长期协议价格的连续上涨,对中国钢铁行业及相关产业产生很大影响。2003-2007年,国际铁矿石基准价格涨幅分别为8.9%、18.62%、71.5%、19%和9.5%。2008年铁矿石长期协议价上调65%,这是铁矿石价格连续第6年上涨。

(五)在制造品领域,中国国内劳动力等成本不断上升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之所以能够出现长达10余年的无通胀经济增长,关键是中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参与了国际生产,廉价的“中国制造”滚滚涌入西方市场,有效地遏制了西方国家通货膨胀的上升。然而,时至今日“,中国制造”的免费午餐终于要告一段落了。此前“中国制造”低成本的关键在于农业部门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在严酷的就业竞争中,他们愿意接受低工资。同时,中国的土地等成本也相当低(与西方相比)。然而,在快速的工业化进程中,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正日益逼近耗尽的转折点(发展经济学称之为“刘易斯转折点”)。加上政府开始重视改善民生和收入分配,中国工资水平开始显著提升,导致中国出口商品成本上升。

从外因来看,美元在国际市场上的持续贬值以及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过剩导致全球以美元标价的原油、金属、农产品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以美元贬值的方式向全球输出通货膨胀,全球通胀的上升从成本推动向成本和需求共同拉动的演变,致使世界性的通胀压力不断增加。2007年美国的CPI上涨了2.9%,2008年2月份则上升至4.0%,欧元区2008年3月份的CPI甚至创下了3.5%的历史最高涨幅。印尼、墨西哥、俄罗斯、南非等新兴市场经济体的CPI也普遍出现了较大涨幅。从内因来看,近年来由于我国外贸依存度逐年增高,对国际市场依赖性加深,快速增长的中国需求拉动了国际市场相关产品价格以及在制造品领域国内劳动力等成本不断上升,直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三、人民币汇率升值趋势的政策建议

央行2008年5月14日的《2008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央行当前货币政策将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在目前的环境之下,汇率升值的贸易政策目标同抑制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正好并行不悖,我国应采取人民币加速升值的策略,如果采用缓慢升值,主要的好处是国内企业可以争取到调整时间,不利之处是让外国投资可以从容不迫地大量购买中国的廉价资产,造成流动性过剩和宏观经济的不稳定。

人民币加速升值,有利于继续推进汇率制度乃至金融体系的改革。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解、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希望能创造双向变动预期。但最近几年来,美元兑欧元、日元和其他主要货币一直是处于贬值状态,因而出现人民币于对美元升值、对欧元、日元贬值的状态。人民币加速升值,使汇率更具灵活性,与汇率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

人民币加速升值,将减少热钱对于未来升值空间的憧憬,降低热钱涌入的倾向,从而降低因货币膨胀所造成的通胀压力。因此,应对通胀无法依靠单一政策,而应采取从紧货币政策(包括汇率升值和信贷规模控制)抑制国内自身通胀因素,同时用财政政策加大补贴农业生产和补贴城市低收入者的方法,这有利于减少国外资金对国内的购房需求,减少房地产泡沫。人民币升值抬高了外资在中国大陆的购房成本,如果外来的需求减少,无疑会缓解所谓供不应求的局面,给虚火发烧的国内房地产市场降温,对降低房价产生正面效应。

人民币加速升值,有利于降低进口商品价格,通过汇率的传导机制,可以降低以进口原材料为主的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近期国际原油价格加速上涨,人民币加速升值可以降低部分进口商品的国内价格,惠及国内消费者。同时,由于很多出口企业实际是“两头在外”企业,出口产品的原材料多来自国外,人民币升值后,企业进口的货物可以少支付人民币,实际上是降低了生产的成本。人民币加速升值,有利于解决对外贸易的不平衡问题。通过人民币升值,将在一定时期内降低企业的盈利空间,使竞争力和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下降,导致出口减少,表明中国不惜牺牲自身利益为贸易伙伴着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际贸易争端和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人民币加速升值,有利于国内企业努力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我们的企业长期以低价格占领国际市场的做法,实际是自相杀价竞争的结果,减少了自己的收益,让外国进口商得利。人民币加速升值,调整我们的出口结构乃至产业结构,那些低附加值的特别是以严重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出口商品,在优胜劣汰的原则下,某些企业就可能倒闭。提高生产率和科技含量,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是企业增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课题组.如何看待当前的通货膨胀形势[N].中国经济时报,2008-05-20.

[2]哈继铭.人民币升值如何影响国内消费价格[N].第一财经日报,2008-03-25.

[3]刘煜辉.人民币加速升值能抑制通胀吗[N].上海证券报,2008-04-13.

[4]张锐.美元贬值:成因、影响与未来走势[J].财经科学,2008,(5).

[5]李丽.理性看待中国外贸依存度[N].中国经济时报,2007-03-27.

[6]邹新,李露.影响当前国际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N].中国经济时报,2008-04-14.

[7]张娥.07国石油进口量近2亿吨进口步伐呈现超速度[J].中国石油石化,2008,(3).

[8]魏曙光.宏观调控难压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N].证券时报,2007-12-18.

[9]冯科.人民币加快升值可以预期[N].新快报,2007-10-23.

[10]余永定.允许人民币加快升值[N].上海证券报,2007-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