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研究论文
时间:2022-12-28 02:05:00
导语:探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必要性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为了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人民币加快了国际化过程: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国债在香港发行,开启境外人民币投资渠道。但中国经济总体规模偏小,国际竞争力较低;人民币资本项目尚未实现可自由兑换,国际流通量不足;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金融体制较落后,制约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此,一要大力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二要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三要进一步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完善。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自由兑换;金融危机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必然诉求,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中国的国际金融地位应该与中国的国际经济地位相匹配。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人们对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信赖程度逐渐下降,中国政府也意识到了依赖美元的巨大风险。在这种背景下,提升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2008年底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与六个新兴经济体央行或货币当局签署了总金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2009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内四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随后,中、日、韩三国财长在印尼就筹建中的自我管理的区域外汇储备库出资份额达成共识,人民币由周边化继而区域化的进程得以加快。可以认为,对于金融危机的反思,加速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界定
货币国际化可以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来理解。从静态的角度看,是指一国货币作为完全的、充分的和高度自由兑换的货币被各国政府用作国际储备货币、被世界各国居民持有、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媒介作用;从动态的角度看,是指在货币发行国允许和政策目标的指导下,一国货币越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通、交易和兑换,在国际贸易结算、国际借贷和国际储备方面成为国际记账单位、并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主观和客观的经济过程,属于国际货币运动的范畴。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中,货币国际化是指某国货币越过该国国界,在世界范围内自由兑换、交易和流通,最终成为国际货币的过程。国际货币是货币国际化动态运动的结果,货币国际化的发展形态是形成国际货币。因此,货币国际化的过程也是国际货币的形成过程。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最新进展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汇率的不稳定严重影响了中国的贸易额及与贸易伙伴国间的贸易结算,同时中国以债券形式持有的美国金融资产在此次危机中也蒙受了一定程度的损失。为了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人民币加快了国际化进程,自2008年底以来,人民币国际化举措频出:
1.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提高人民币国际公信力
众所周知,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流动性紧张,已经给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亚洲国家和有关地区的贸易体系带来了巨大困难。因此,加强地区金融合作成为维持金融市场稳定、防范金融危机的有效途径。自去年12月以来,中国央行先后与六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到6500多亿人民币,以此来规避贸易结算过程中出现的汇率风险。
实施货币互换可以有效缓解金融危机所造成的短期流动性紧张问题,在消除汇率波动风险的同时,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简化了交易流程,提高了人民币在国际结算中的稳定性和公信力。另外,通过货币互换创新,还可以部分实现人民币国际结算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储备功能,从而为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
2.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国际化迈出关键一步
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迈出了人民币走向周边化进而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实行人民币跨境交易试点,意味着人民币将在国外担当计价和结算工具,与中国有贸易来往的海外非居民也将可以持有人民币,人民币不再仅是中国的“通货”,而变成中国和外国之间的“通货”。在保证贸易顺利进行、实现贸易双方互利共赢、保障长久贸易关系的同时,还有效降低了国际汇率变动所带来的风险。另外,从国家发展战略上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能有效推动金融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银行结算、清算收入增长和中间业务的迅速崛起,进一步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地位。
3.人民币国债在香港发行,开启境外人民币投资渠道
2009年9月28日,中央政府在香港启动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这也是我国政府首次在大陆以外地区发行人民币国债。自2007年以来,已有中国银行、国家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近10家机构发行了近300亿元的人民币金融债券。但此次发债与之前金融机构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国债从整体的战略意义和市场影响来看都显著不同。首先,这是中国充分利用香港作为海外人民币境外市场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也向整个市场,包括境内境外市场,发出一个信号,就是中国正在积极地促进人民币的区域化和国际化。
三、当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面临的阻力
一般来说,货币的国际化可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流出国境,在边贸以及与贸易伙伴的国际贸易中作为支付手段;第二层次是被第三国用于与其他国家之间作为贸易支付手段和债权债务的结算手段;第三层次是能够作为其他国家国际储备的货币。目前人民币只能说是在国际货币的第一层次上开始了国际化的进程即在边境贸易中作为支付手段,而且仅仅处于该层次的起步或初级阶段。从中国的现状来看,制约人民币国际化的因素和障碍,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中国经济总体规模偏小,国际竞争力较低
货币国际化是经济国际化的产物,是一国政治、经济总体综合实力在货币形态上的反映。从国内生产总值角度,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但是与美国、日本、欧盟等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见表2)。据2008年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欧盟、美国、日本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为24.2%、18.3%、6.2%,中国仅为5.4%。
从国际贸易角度,来自中国商务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25616亿美元,与美国的贸易总额34002.8亿美元尚存较大的差距。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7.7%,成为世上第三贸易大国,仅次于美国和德国。但是,中国整体的贸易竞争力还不高,其影响世界贸格局的能力相对较弱。
相对于国际贸易,我国的对外投资发展更显得落后和迟缓。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224.69亿美元,仅占世界对外投资总额的1.1%,占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8.9%;至2007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958亿美元,占世界对外投资存量的0.6%,占发展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4.2%。
可以看出,我国在GDP总量、对外贸易以及对外投资的规模上,与货币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均有较大的差距,从根本上说,制约人民币国际化的因素是经济方面的因素。
2.人民币资本项目尚未实现可自由兑换,人民币国际流通量不足
人民币已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但人民币资本账户尚未开放,也就是说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外汇交易仍然受到国家严格的监管,人民币实现完全自由兑换尚没有时间表。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水平,我国于2002年推出QFH制度,2006年推出QDII制度,QFII和QDII的发展提升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水平,也为人民币的国际流通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但人民币自由流通仍存在诸多障碍。
王健君(2007)认为,人民币国际流通量不足将成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最大难题。从国际经验来看,在金本位时代,英国通过资本输出向世界各国输出了巨额的英镑;美国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通过经常项目逆差向世界提供了美元流动性;20世纪80年代,日本则通过大规模跨国投资向各国提供日元资金。近年来,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但其规模占全球的比重仍然很小,2004年为0.74%、2005年为1.3%、2006年为1.53%,这样的狭小规模显然难以支持未来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需要。
3.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金融体制较落后
我国从1996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经过十多年努力,虽然有一定进展,但是任务还很艰巨。第一是货币市场分割不能形成基准利率和统一完备的收益率曲线,第二是存款准备金的高利率干扰了整个利率体系的形成与完善,第三是贷款利率虽然浮动范围已经再一次扩大,但依然有下限管制,第四是除协议存款外,其他存款利率还处于严格的管制之中,第五是信贷市场的分割使得信贷市场利率不能统一。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7月21日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改革,但现行汇率形成机制仍无法做到真正反映市场供求,缺乏弹性和灵活性。现行人民币利率和汇率定价机制制约了相关衍生产品的发展,使得许多基础金融产品事实上成为难以避险的单边交易,这反过来制约了交易活跃程度的提高。总体上,我国当前国内金融市场的不完善,造成人民币流动性总体仍然较差,由此构成了当前人民币国际化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性问题。
四、抓住机遇。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在经济金融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掌握一种国际货币的发行权对于一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是本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地位的重要体现。对中国而言,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我们应该以历史的、战略的视角审时度势,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为此,我们应该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大力增强经济实力
1.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实现货币国际化的根本保证。一国的经济实力是其货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一国货币在世界经济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本身的稳定性以及能否经受世界的冲击决定了其是否会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为人民币国际化打下了一定基础。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式的,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因此,我们必须深化各项改革,建立稳定的经济增长机制,大力提高生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2.促进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的发展
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的大力发展对人民币国际化将产生直接影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性工作。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为扭转经济不断下滑的局面,我国不仅要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扩大内需,同时还应坚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稳定进出口贸易并适度扩大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尽管国际市场需求持续低迷,但我国毕竟至少还有劳动力方面的优势,我国出口产品价格较低,在国际上应该还有一定的市场。另外,在当前我国产能过剩和国外生产要素价格大幅下降及资本缩水的情况下,我国企业应积极开展对外投资和收购兼并活动。这不仅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可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有利条件。
(二)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与人民币国际化有密切的联系,前者是后者所必然要求的技术性条件。从时间表上,今年国务院批准的上海金融中心规划中提出2020年建成与人民币地位相适应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那么由此推算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应该在十年间完成。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既要借鉴世界各国资本项目开放的经验,又要根据中国资本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坚持风险可控、经济实需、先试后推的原则,合理安排资本项目流向、长短期限、交易主体和交易背景等开放的先后秩序。
1.从资本流向看,要实行逆向开放策略,加快放松资本流出的管制
在我国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之际,中国对资本流出的管制明显放松,以后要继续放松管制。国际上一般次序是正向开放策略,即:先开放资本流入,后开放资本流出。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的次序,从正向开放转为逆向开放策略已经基本形成共识。现阶段要优先放松资本流出管制,再考虑进一步放松资本流入管制。积极鼓励境内经济主体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到海外进行投资,以疏导资本流出,缓解国际收支巨额顺差的压力。
2.从资本长短期限看,先放松长期资本流动管制,后放松短期资本流动管制,特别是对资本流出的管制。一是放松长期资本流动管制政策,改进长期资本的流入结构;二是要适度放松对短期资本流动的管制,适度引导国际短期资本参与我国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货币市场交易;三是特别要加快放开境内短期资本流出的限制。
3.从资本交易主体看,要区分居民和非居民交易,先开放居民在国外的交易,后开放非居民在国内的交易。就居民而言,要区分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和居民个人的交易,然后根据交易主体参与资本交易活动的内容,分别安排开放次序。如果是参与金融交易活动,应先开放金融机构的交易,后开放非金融机构和居民个人的交易。
4.从资本交易背景看,先开放有真实交易背景的资本交易,后开放无真实交易背景的资本交易。资本项目下有真实交易背景的交易,包括直接投资活动、企业的国外借款、债券融资、股票发行,以及与贸易活动相关的贸易融资等,应优先放开。对于无真实交易背景的资本交易,包括在股市、汇市、债市等二级市场上进行的实盘交易,以及运用金融衍生产品进行的虚盘交易,对此类资本交易要加强风险控制,不能急于开放。
(三)进一步促进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完善
1.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一国货币能否成为国际货币,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利率作为货币的使用价格也必须是由市场来决定,因此,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
(1)要扩大金融市场的规模,促进金融市场的统一和市场化利率信号的形成。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还很不平衡。重资本市场而轻货币市场,重股票市场而轻债券市场,重同业拆借市场而轻票据贴现市场的问题比较突出。市场化利率的信号质量,取决于金融市场的规模、运行的效率以及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力和覆盖面等因素。因此只有建立统一健康的金融市场,使得金融市场上形成的利率信号能够准确地反映整个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才能为整个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稳步推进形成一个可靠的基准性利率,也才能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对经济状况的及时传导和调整作用。
(2)要大力推进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积极进行银行经营业务的创新。伴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必须进一步加快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步伐。在国有商业银行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努力推进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的发展,降低银行利润对存贷利差的依靠性。另外,还要不断健全国有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机制和风险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对借款人的信用评级制度,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3)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尽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使得经济主体可以根据利率的变化来灵活调整自己的经济行为。只有企业真正市场化了,有自主发展和调整的权力,利率市场化才真正具有意义。因此,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要加快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步伐,使大多数的国有企业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创造较好的经济主体环境。
(4)要不断完善中心银行制度,健全金融监管体制。完善的中心银行制度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进一步健全中心银行的有关制度,建立信息披露制度,完善金融监管体制,不断提高中心银行的监管水平,使其能够做到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去间接调控商业银行利率和其他市场利率,从而有效地防止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可能出现的垄断行为或恶性竞争行为。
2.促进汇率制度改革
人民币汇率制度不能选择固定汇率制度,也不宜立刻转到浮动汇率制度,只能在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之间进行调和、折衷,建立一种既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性的汇率制度,可供选择的汇率制度只能是介于固定与浮动的汇率两者之间的“混合”体制。汇率目标区具有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两种制度的优点,较为适合我国的国情,可增强我国汇率政策的灵活性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是近期中国汇率制度的一个较好选择。目前,应利用当前良好的宏观经济形势、稳健的国际收支状况和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的有利时机,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控制幅度,加大汇率政策的灵活性和弹性,实行真正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1)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2005年7月21日,我国改变单一钉住美元汇率制度为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以一篮子货币的不同权重来确定人民币中心汇率。但实践表明汇率浮动范围过小,应围绕中心汇率,确定更大的汇率带状浮动区(即汇率目标区),逐步扩大浮动幅度至5%~10%。
(2)进一步放松结售汇制,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传统的强制结售汇制不仅使汇率风险集中在央行,而且阻碍了外汇市场的发展。意愿结售汇能使整个外汇市场能根据供求关系有效形成,同时使价格能灵活地引导和调节供求关系。因此传统的强制结售汇制应尽快过渡到意愿结售制。近期可提高一些企业留存外汇的比例,并逐步扩大此类企业的范围,同时进一步简化进口用汇的审批内容和程序,直至最终完全实现自由结售汇,这将有利于发展外汇市场和分散汇率风险。
(3)进一步完善外汇市场。外汇远期市场有助于为规避汇率风险的机构或投资者提供套期保值的便利,有助于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风险管理以及短期融资,更有助于为中央银行进行市场干预提供中介,增强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之间的连接和沟通。在培育健全的外汇市场过程中,应增强外汇市场供求的市场性,使人民币汇率建立在相对均衡的供求关系之上;应增加外汇交易主体,增加外汇交易品种,增加外汇交易工具,建立有形外汇市场和无形外汇市场相结合的、近期与远期相协调的外汇市场体系。同时,应建立外汇收入蓄水池,减轻央行干预市场的压力。允许商业银行之间在一定比例范围内从事虚盘外汇交易,使央行从日常被动吸纳和全额供应市场差额的运作中解脱出来,明确其入市干预的方向及范围,充分发挥央行干预的有效性。
- 上一篇:浅谈人民币汇率制定策略研究论文
- 下一篇:农业产业化探索与实践透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