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研究论文
时间:2022-04-14 02:30:00
导语: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但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以上评价体系都只从一定的角度对企业的绩效进行了评价,并未能形成科学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很多问题值得商榷。
1.存在财务指标权重过大、非财务指标权重偏小的评价倾向。例如国有企业效绩评价模型中财务指标占80%的权重;而中国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与《中国证券报》合作提出的上市公司业绩综合评分模型,选取的指标则全部为财务指标。由于财务指标具有综合性和数据易收集等特点,必然成为效绩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财务指标权重过大所带来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首先,财务指标权重过大,导致企业过分重视短期财务结果,助长管理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行为,使得企业不愿意进行可能会降低当前盈利水平的资本投资,从而影响了公司长期战略目标的实现。其次,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性,企业只有投资和关注于顾客、供应商、员工和技术创新等各个方面,才能完成创造未来价值的行为,但财务指标评价体系显然不能实现对这一过程的指导,它评价和描述的是过去的事情,用来指导和评价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显得捉襟见肘。而且,现行的会计制度对企业无形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做出了很严格的限制,企业的很多无形资产不能在企业的财务报告中体现,使得财务指标在评价企业无形资产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而这恰恰是评价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长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绩效评价体系中财务指标权重过大,易导致企业重短期业绩评价,轻长期业绩评价,重过去财务成果,轻未来价值创造;重有形资产业绩,轻无形资产业绩等倾向。
2.存在评价内容不具全面性的缺陷。由于财务指标权重过大,上述评价模型涉及企业战略性发展的指标较少,对顾客、员工和内部流程方面的指标涉及较少或几乎没有涉及,不利于企业的战略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例如财政部的绩效评价模型中,其定量分析指标全部是财务指标,没有对企业经营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等其他方面指标进行设计。此外,上述评价模型大多是从企业经济利益出发进行评价,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较少考虑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取得的社会效益,对企业社会贡献未作评价。现代社会的企业追求的不仅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还要考虑其作为社会组成部分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应该将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作为其价值导向。但在上述评价模型中,未涉及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评价。
3.评价结果不够准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由于设计不合理而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准确的现象。在财政部的绩效评价模型中,整套财务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有些是正指标,有些是逆指标,但却同时进行加权平均,影响了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例如基本指标中的资产负债率,修正指标中的不良资产比率、资产损失率等都是适度指标或逆指标。模型对适度指标资产负债率进行了特殊规定,但对逆指标不良资产比率等未做说明,而是与资产负债率一道直接与其他指标进行加权计算,使计算结果缺乏科学性。此外,在中国证券报和亚商企业咨询股份有限公司公布的1999年和2000年“中证亚商中国最具发展潜力上市公司排行榜”上,东方电子连续两年位列排行榜首位,评价结果显示该公司在财务状况、核心业务、经营能力、企业制度、管理层素质和行业环境等方面均有良好的表现,公司具有良好的持续发展能力,但随着东方电子财务造假曝光,评价结果和公司真实情况之间的差异使得该评价体系也开始受到市场的质疑。
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的价值取向及设计原则
一、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模型的价值取向
企业的价值取向是指其经营目标的基本取向。作为经济活动的参与单元,企业经营目标的基本取向是实现收益最大化。追求收益最大化是企业的天性,中国上市公司的价值取向也离不开此。但随着市场形势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价值取向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经历了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和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三个阶段。
1.利润最大化。传统的财务理论认为,利润代表了企业新创造的财富,利润越多则说明企业的财富增长得越多,越接近企业的目标。但是这种观点没有考虑利润取得的时间,承担风险的大小,也没有考虑所获利润和投入资本额的关系,因此,利润最大化不应该是中国上市公司在经营决策时的价值取向。
2.企业价值最大化。由于利润最大化观点存在的种种弊端,企业经营目标和价值导向开始发展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认为,股东创办企业的目的是为了扩大财富,由于他们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价值最大化就是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对于已经上市的股份公司而言,其在公开市场上的股票价格代表了企业的价值。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上市公司股价的高低,代表了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客观评价,体现了投资者对企业过去和未来收益、时间性和风险性、股利政策等等综合因素的考虑。但这种股价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紧密联系有一个依赖的基本前提,即证券市场要达到强式或半强式有效,股价的波动才能衡量企业价值的变化。这也就是说,利用股价来评价公司经营业绩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从属的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而在中国新兴的证券市场中,股价受到诸多正常和非正常因素制约,并不能完全代表企业的真实价值,因此,在中国利用股票价格来衡量上市公司的价值往往会出现较大偏差。此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将企业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看待,没有考虑其与所处社会经济环境中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协调发展的问题,容易导致企业过分关注经济利益而忽视其所承担的社会责任。
3.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企业开始进入战略经营时期,这一时期的企业经营目标和价值导向开始演变为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这一概念包括企业价值最大化和其他相关利益者,诸如员工利益最大化、政府利益最大化、债权人利益最大化等等。系统论认为,系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个企业对于它下设的各个部门和基层单位来讲,是一个大系统,而对于它所属的城市、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讲,又仅仅是一个子系统。为此,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从企业本身来考察,还必须从企业所从属的更大社会系统所定的规范和目标来考察。企业要在激励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必须与其周围的环境取得和谐,这包括与政府的关系、与员工的关系和与社区的关系等,因此企业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包括解决社会就业、讲求诚信、保护消费者、支持公益事业、环境保护和搞好社区建设等。“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就是要求企业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与其利益相关者协调发展,形成企业的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间的良性循环关系。
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是现代企业追求的基本目标,这一目标兼容了时间性、风险性、可持续发展等重要因素,体现了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也是本文所采纳的企业价值取向观点。在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下,中国上市公司绝大多数属于国有控股性质的国情下,中国上市公司更应将追求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并贯彻到经营决策过程中。
二、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
根据知识经济时期中国上市公司所面临的特殊经营环境、战略目标和价值取向,考虑到指标体系的可执行性,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守以下原则:
1.一般原则
可操作原则。可操作性主要是指指标体系本身的可行性以及指标项目有关数据收集的可行性。如指标体系过于详细则会导致繁琐,同时如果某项评价指标虽然有用,但为获取该指标数据所花费的成本大于其所能带来的利益时,一般应放弃该项指标转而选取其他可替代的指标。
系统性原则。在确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时,一要注意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协调,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协调。财务指标主要反映企业过去的经营成果,非财务指标体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态势和竞争力;定量指标主要以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和统计资料为依据,定性指标则从其他方面反映企业的运作状态,因此需要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进行有机结合。二是要注意评价内容的协调。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是一套综合的绩效评价体系,对能够反映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各个方面要全面考虑,关键性指标要互相衔接,并赋予适当的权重。
重要性原则。这里重要性原则是指全面性和重要性相结合的原则。强调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因为它有助于从不同侧面显示企业的经营业绩。但过于面面俱到的评价指标会使整个评价体系变得模糊不清,不利于围绕核心问题来展开评论。因此在选取指标时,应按照重要性原则的要求,选择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主要方面,而不是每个方面。
2.特殊原则
社会效益原则。根据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的价值取向,特别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下,考虑到中国上市公司大多数是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国有控股公司,因此在评价中国上市公司的整体绩效时,必须考虑其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即社会效益原则。例如上市公司在提供就业岗位、上缴国家税收、诚信程度、环境保护、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关注等方面,都是衡量一家上市公司整体绩效的重要因素。
激励性原则。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作用之一是为中国上市公司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奠定基础,因此对中国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应将评价范围限制在管理者所能控制的范围内,非可控指标要尽量避免出现,否则会引起管理者的抵触。此外,指标水平应是平均先进水平,这对管理者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可以激发其工作潜能。
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内容
根据系统管理理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战略经营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内外部一系列因素,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既要考虑上市公司内部各种影响战略经营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更要考虑外部环境对上市公司经营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特别是要考虑中国上市公司所处国情特点和环境的特殊性。在设计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要体现以下几个结合: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结合、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的结合、过去业绩评价和未来发展能力评价的结合、内部层面和外部层面的结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结合。只有实现以上几个结合,才能很好地避免中国现有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具体来说,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包括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其中定量指标分为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包括五方面:财务层面评价指标、顾客层面评价指标、内部流程层面指标、创新与学习层面指标、社会责任层面指标;定性指标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管理者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基础管理水平、社会综合贡献、信用操守情况等八方面。整个体系完整反映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方面,避免评价内容不全的弊病。我们在对财政部颁布的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修改、补充完善的基础上,设计了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内容详见表1。二、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基本指标体系
基本指标是对企业绩效的主要计量指标,是整个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通过基本指标评价,可以反映出企业的基本效益水平。基本指标包括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主营业务增长率、资本扩张率、主营业务市场份额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人均利润率、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就业岗位比率和上缴税收比率。其中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已获利息倍数、主营业务增长率、资本扩张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等8个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与财政部《国有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关规定相同,其余指标含义及计算公式如下:
1.主营业务市场份额。主营业务市场份额是企业本年营业收入净额占国内该行业营业收入总额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主营业务市场份额=本年营业收入净额/该行业营业收入总额。该指标是衡量企业产品和服务市场竞争能力的重要指标,表明了其在市场中所处的地位。
2.人均利润。人均利润是指企业主营业务利润同员工平均人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人均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员工平均人数。它从企业人均创造价值的角度,反映了企业的技术领先状况和生产效率状况。
3.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是指企业经营用固定资产总额同车间生产工人平均总数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生产工人人均生产设施=企业经营用固定资产总额/车间生产工人平均总数。该指标从企业固定资产投入的角度考察了企业的技术领先状况。
4.就业岗位比率。就业岗位比率是指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数与平均资产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就业岗位比率=企业平均人数/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每单位资产提供的就业岗位,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贡献。
5.上缴税收比率。上缴税收比率是指企业上缴的国家税收总额同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上缴税收比率=企业上缴的国家税收总额/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反映了企业上缴国家税收的情况,从税收角度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贡献。
三、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修正指标体系
修正指标的基本功能是对基本指标评价中的不正确和不全面的情况根据客观情况进行修正。通过修正指标评价,可以使企业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准确。本指标体系中部分修正指标含义及计算公式如下,其余指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与财政部《国有企业效绩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相关规定相同。
1.顾客满意比率。顾客满意比率是无顾客投诉营业收入与营业收入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顾客满意比率=无顾客投诉营业收入/营业收入总额。该指标主要用来衡量顾客对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满意程度。
2.优良资产比率。优良资产比率是企业年末优良资产总额占年末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优良资产比率=1-*100%。其中企业不良资产包括3年以上应收款项、积压存货、不良投资、待处理资产损失、费用性资产等。该指标用来衡量企业现有资产的营运状况,该指标越高,表明企业可以参加正常生产经营的资产越多,资产利用率越高。
3.产品合格率。产品合格率指企业一定时期内生产出合格产品与全部产品的比值。其计算公式为:产品合格率=合格产品产量/全部产品产量。该指标体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控制质量的能力。
4.培训支出比率。培训支出比率是指企业当年员工培训支出与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培训支出比率=员工培训支出/主营业务收入*100%。该指标是衡量企业在人力资源投资方面的重要指标,体现了企业在未来的竞争能力。
5.员工稳定比率。员工稳定比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稳定员工与员工平均总数的比率。计算公式为:员工稳定比率=1-。该指标体现了企业的凝聚力。一般来说,该指标过低反映企业人心涣散,员工士气不足。
6.员工人均收入。员工人均收入是指企业工资性支出与员工平均总数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员工人均收入=企业工资性支出/员工平均总数。该指标体现了企业员工的平均报酬水平,是衡量企业保障员工利益的重要指标。
7.社会公益捐赠比率。社会公益捐赠比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社会公益捐赠总额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率。其计算公式为:社会公益捐赠比率=社会公益捐赠总额/平均资产总额。该指标是衡量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重要指标。
四、中国上市公司绩效评价评议指标体系
评议指标概括了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社会综合贡献等方面的非计量因素,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管理者基本素质、产品市场占有能力、发展创新能力、经营发展战略、基础管理水平、社会综合贡献和信用操守情况等指标。
1.公司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层的设置是否符合监管部门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有关要求,运作是否规范,是否体现了“权责分明,管理科学”的原则,是否保障了全体股东的权益。
2.管理者基本素质。经营者基本素质是指公司现任领导班子的治理素质、品德素质和能力素质等,具体包括知识结构、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组织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等因素。
3.产品市场占有能力。产品市场占有能力主要用于工业企业,指企业主导产品由于技术含量、质量水平、品牌优势和营销策略等因素而拥有的占有市场的能力。服务满意度是用于服务行业的评议指标,指消费者或服务的质量、种类、速度和方便程度等的心理满足程度。
4.发展创新能力。发展创新能力指公司在市场竞争中为保持竞争优势,不断根据外部环境进行自我调整和革新的能力,包括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观念创新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也包括公司员工素质,即公司员工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准、专业技能、组织纪律性、参与公司管理的积极性及敬业精神等方面的综合情况。
5.经营发展战略。公司经营发展战略是指公司所采取的包括科研投入、产品开发、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资产重组、资金筹集等各方面的长期策略。
6.基础管理水平。基础管理水平是指公司按照国际规范做法、国家政策法规规定和公司实际情况,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公司组织结构、内部经营管理模式、各项基础管理制度、激励与约束机制、信息支持系统、安全生产管理等的建设及贯彻执行状况。
- 上一篇:干部作风建设年实施方案
- 下一篇:政府干部作风建设实施方案
精品范文
10上市公司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