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改革启示论文
时间:2022-04-10 04:28:00
导语:利率改革启示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中国利率市场化已是必然。对欧美发达国家和若干发展中国家利率政策及其改革进行比较分析,得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改革应遵循的一般规律,就美日两国利率市场化的具体改革措施着眼,阐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具体实施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利率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
1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的实施进程及一般规律
1.1各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近30年来,利率市场化成了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经济政策。从发达国家、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到部分发展中国家,利率市场化浪潮不断涌动。虽然各国情况不尽相同,所选择的改革时机、方式及结果也不一样,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得出一些基本规律。
1.2利率市场化的一般规律
(1)宏观经济状况良好的国家,利率放开后过渡比较平稳,对国内经济运行冲击小,成功概率高。在宏观经济形势稳定时进行利率改革,政策制定者可以主动地改变不适应经济发展的政府管制体制,改革容易取得成功。而在宏观经济不稳定时,由于新的监管手段尚未形成,利率波动会引发一系列管理者不能有效解决的问题,导致改革夭折或失败。
(2)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概率与经济发达程度成正比。经济发达的国家有高度发达的资本经济,在利率改革过程中他们的货币市场、金融市场和企业都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在金融监管方面,他们较不发达国家透明,有信息资源优势,同时其对外开放程度和微观基础建设较发达,利率改革对其经济波动影响较小,即使出现制度、政策等方面的失误,也能通过市场较好地解决。
(3)选择渐进式改革成功几率高,而选择激进式改革则多磨难。利率改革有激进和渐进两种,激进式改革可在短期内迅速解除一切由管制带来的扭曲,但极易导致经济剧烈波动,造成的损害需要较长时间修复。渐进式改革虽然往往会造成福利的损失,在改革进程中也可能偏离预期目标,但其可避免经济大幅波动以及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逆向的激励效应,因此成功概率较高。
2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利率市场化一般规律的联系
利率市场化是任何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中国经济随着市场化的逐步深入,利率市场化的实施已不可避免,关键在于怎样走好这条改革之路。
2.1我国利率改革回顾
我国在利率的管制上一直比较严格,直到1993年才最先明确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设想,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1996年6月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
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同年9月放开了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市场化发行利率。
1999年9月成功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招标发行,同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
2000年9月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2002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扩大农信社利率浮动幅度。200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
2.2我国利率改革遵循一般规律
回顾我国利率市场化所走的道路,从步骤上看,我国确定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渐进模式。同时,央行确定了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正确处理好利率市场化改革与金融市场稳定以及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本、外币利率政策的协调关系。这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专家们“只有一国宏观经济稳定和银行监管充分有效同时存在时才可迅速实现利率自由化”的观点是一致的。在实际操作中,我国改变了低利率行为,实行有浮动的利率管制,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这些无不表明我国利率改革正遵循着一般规律向前迈进。
3美日利率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3.1美日两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概况
(1)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利率市场化是在高利率背景下以资金大规模地向自由利率的金融商品市场流入为突破口的,是一个典型的发达金融市场逐渐向政府管制“倒逼”的案例。其主要特点是为规避管制,银行业通过发掘法律漏洞,不断创新出各种新的金融工具和业务。1980年美国会通过了《放松对存款机构的管理与货币控制法》,并设立了专门委员会负责调整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在该委员会不断提高存款利率的同时,美联储也逐步废除了有关利率管制的规章制度,到1986年完全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
(2)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日本利率市场化是在为刺激需求,摆脱经济低迷状况的背景下以国债利率为突破口的。其最直接的动力来自商业银行,是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驱使政府逐步放松利率管制,承认创新的合法性,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日本利率改革的主要特点是首先实行国债交易和发行利率的市场化,接着丰富短期资金市场上的交易品种,并扩大交易规模,实现银行间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短期资金市场上大额交易品种的市场化,最后将市场利率从大额交易导入小额交易,到1994年10月,日本放开全部利率管制,实现了利率完全市场化。3.2美日利率市场化的启示和借鉴
(1)利率改革要选择一个较好的突破口和一个合理的步骤。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寻找合适的突破口非常关键。一般来说,这种突破口应具有联结自由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的功能。美国找到的突破口是CD的发行与交易,日本是国债的发行利率和交易利率。目前我国在中央银行基准利率、货币市场的同业拆借利率、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三方面进行选择。
此外,突破口找到之后,合理的步骤安排至关重要。从美日等发达国家看,成功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在步骤安排上十分相似,基本上都采用了“放开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和国债利率———放开贷款利率———放开存款利率”的运行步骤,而且往往从长期利率、大额交易开始放开,逐步过渡到短期利率、小额交易。目前,我国在维护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前提下,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同时,利率改革从农村开始试点,成功后逐步推广,总体思路与美日等国一样,谨慎、稳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2)利率改革应伴随金融创新。美国利率自由化伴随着接连不断的金融创新过程,实现了货币政策和商业银行的改革,使金融机构、货币市场更加灵敏地反应市场利率的变化,降低了风险。日本利率改革改变了日本长期以来实行的“长短期金融分离”和“信托分类”的规定,提高了金融机构的竞争力。由此看来,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浮动利率对企业造成的利率风险。目前,我国金融创新主体内在动因缺失,金融机构还没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因此,我国在利率改革的同时要大力鼓励金融创新研究,鼓励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的混业经营,以此降低金融机构的利率风险,为金融改革的深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3)利率改革要有良好的微观基础。此处微观基础是指经营性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美日利率改革成功的一个关键就是,他们的利率传导作用的顺利实现,是众多经营性金融机构和一般企业对利率变动反应灵敏并迅速做出调整的结果。这就要求微观基础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从我国来看,利率市场化微观基础的构造重点是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经营观念、经营模式、经营业务和经营体制等方面存在缺陷;国有企业产权不明晰,治理结构不合理;政府仍控制着银行和企业的人事权、监督权和激励机制。这就造成银行和企业的投资对利率的弹性很低。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微观基础很难满足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改革的顺利完成是利率市场化成功的关键。
(4)利率改革要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和有效的金融监管机制。利率市场化改革需要完善的金融市场。只有完善的金融市场才能为人们选择多种金融工具,规避利率风险提供机会和可能,而金融机构在市场压力下迫使自身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提高效率,同时开辟多条融资渠道,分散利率风险。
此外,健全的金融监管机制是利率改革顺利进行的保证。国际上利率完全放开后引起社会震动小的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一套有效运作的监管体系,从而弥补了改革政策设计中的不足,缓和了短期内的冲击。由于金融领域风险具有集中性和广泛性的特点,金融危机常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殃及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乃至社会安定。因此有效的金融监管尤为重要,它可以熨平利率变革带来的市场波动,减少负面影响,保证利率市场化的平稳实现。
(5)利率改革要以市场为导向,必须
4正确解决利率市场化原动力问题
利率市场化的原动力应该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而不是迫于外界经济的压力。美国利率改革是发达金融市场逐渐向政府管制“倒逼”,而在日本,是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驱使政府逐步放松了管制。如果说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动因更多地是出于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那么发展中国家则主要来自外部世界的压力。我国目前的利率改革,虽然在宏观上总体思路是正确的,但由于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完全成熟的市场环境,金融体系相对脆弱,因而这条改革道路显得更为艰巨。因此,我国在利率改革的过程中应更多地考虑市场的内在需求,从本国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稳健有序地推行我国的利率改革。
参考文献
1朱忠明.中国货币市场发展新论[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2施兵超.利率理论与利率政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唐旭.金融理论前沿课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 上一篇:电力学习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 下一篇:浅析货币政策变动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