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外逃与人民币汇率研究论文
时间:2022-12-02 11:22:00
导语:资本外逃与人民币汇率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首先对讨论资本外逃的定义,然后借鉴余额法和国内学者提出的方法,对我国的资本外逃规模进行了估算。还就资本外逃的规模对汇率偏离程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得出资本外逃对汇率的偏离程度有较明显影响。
关键词:资本外逃规模;汇率偏离程度;进出口伪报
1问题的提出
根据IMF的经验研究,如果净误差与遗漏项的数值大到超过商品项目借贷方总计(即贸易额)的5%,就表明国际收支存在较大的问题,同时这一数字为负数,就进一步表明有来历不明的外汇支出,换句话说,即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资本外逃。中国论文联盟
从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可以看出,1990年以前我国还没有明显的大规模资本外逃。但从1990年开始,我国的“误差与遗漏”与贸易额的比例从1989年的0.09%飙升至1991年的6.19%,并将这一势头一直保持到2000年,在2001年经历了一次短暂的回落后又呈现出稳步上涨的态势。同时,从1990年起,“误差与遗漏”的数额在大多数年份都为负数,并且从1999年起,我国的“误差与遗漏”由上一年的-166亿美元开始减少,2004年达+270.5亿美元,但是,2005年,又变为-167.66亿美元,2006年仅上半年就达-84.06亿美元。如此大的正负变化,就进一步表明了我国近几年仍存在着资本外逃的问题。
2资本外逃的涵义
美国著名国际经济学家卡丁顿(Cuddington,1986)则认为:资本外逃主要是指短期投机性资本,即游资的外流,包括将国内范围的投资组合调整为国际范围内的流动资产组合,也包括根据这些信息而导致的国家贸易信贷的变动。经济学家多利(Dooley,1988)认为:资本外逃是由于居民希望获得不受本国当局控制的金融资产和收益的愿望所导致的资本流出。我国学者陈桂鸿(2003)认为:资本外逃时违背实际利率指向的,出于逃避风险、规避管制、投机套利考虑的资本非正常流向国外。
在此,作者也归纳出自己对资本外逃的基本内涵和特点的理解,即:我国的资本外逃是在我国存在严格的外汇管制和资本管制背景下,经纪人出于自身的经济和其他利益(包括规避风险、减少损失和寻求资本利益最大化等)的目的,用非法手段或假借合法的形式将资本转移出境的一种特殊的资本外流,其境外收益未向本国政府申报并交纳税收。
3资本外逃的计量方法和规模估测
根据本文界定的资本外逃的范围,依据余额法的思想和借鉴国内学者牛晓健(2005)提出的方法,按资本外逃方式的不同,分别对其规模进行测算:
(1)经常项目下的资本外逃。
经常项目下的资本外逃主要是通过出口低报价和进口高报价进行的,故我们在本文中主要测算通过该渠道进行的资本外逃。值得注意的是,本文中将对大陆和香港之间的贸易数据处理后再使用以剔出伪报货值带来的误差。本文考虑到价格因素对我国贸易差额的影响,在计算过程中将价格转换为FOB,即FOB/CIF=1/1.1
基本思想:出口低报价的资本外逃=贸易伙伴国统计的从中国进口的货物总价值×价格转换系数-中国统计的对贸易伙伴国总的出口值-通过香港转口出口的贸易值
进口高报价的资本外逃=贸易伙伴国统计的对中国出口的货物总价值-中国统计的从贸易伙伴国的总进口值×价格转换系数-贸易伙伴国通过香港转口进口的贸易值
(2)资本项目下的资本外逃。
在相关数据有限的情况下,本文将通过中国对外投资申报的投资利息(利润)的倒算,来测算资本项目下的资本外逃。其基本思路是:首先假定我国对外投资的企业能够获得国际平均利润水平,根据对外投资企业申报的收益(利润)倒算出我国对外投资的真实数额,然后与国家批准的对外投资进行比较,其差额就是我国企业利用对外直接投资方式进行的资本外逃的测算值。
(3)其他非法方式的资本外逃。
基本思想:根据余额法和多利法的思想,在测算其他方式下的资本外逃之前,首先假定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中不存在资本外逃,然后计算流入一国的以外币计价的国外资源总量减去这些外汇资源在国内的占用数量,就得到一国一定时期内的资本外流的总量,在扣除正常的资本外流,其余额数就是本文定义的其他非法方式下的资本外逃。
从图表1来看,我国的资本外逃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总的来看,我国的资本外逃规模呈上升趋势。1991年以前,我国的资本外逃规模总的来说比较小,基本上围绕着100亿美元上下变动。1992年起,资本外逃规模上升较快,2001年前后更高达1332.579亿美元。之后,外逃规模又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2)从我国资本外逃的构成(途经)来看,1998年以前,我国的资本外逃的最终规模的变化曲线与其他非法方式的资本外逃的变化曲线基本重合,即我国的外逃资本主要是通过其他非法方式的渠道逃离出境的。而从1998年以后开始,我国的资本外逃的最终规模的变化曲线与经常项目下的资本外逃的变化曲线趋于一致,即1998年以后,我国的外逃资本主要通过经常项目下的高报进口,低报出口,以及转口贸易等方式逃离出境。
(3)2001年前后,我国的资本外逃规模高达1332.579亿美元,2002年又降至139.32亿美元。这是由于我国之前采取的控制措施开始收到成效,贸易为报纸降低,储备资产大幅度增加,外商直接投资稳定,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增加。特别是由于2002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人民币升值预期加剧,大量国际资本通过各种途径开始涌入我国。故造成了2002年资本外逃规模大幅度降低,到2004年更是出现了资本内流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从图上看出,流入的资本,即所谓的“热钱”,主要是通过其他非法方式流入的。但是,到2005年,资本外逃的规模又有所上升,所以,还需加强对出境资金的监控和管理。特别需要注意,通过经常项目下的高报进口,低报出口,以及转口贸易等方式和通过其他非法方式出境的资金。
4资本外逃对汇率失衡的影响程度
一般而言,在直接标价法下,如果名义汇率高于其实际均衡汇率,汇率被高估,这时,市场预期本币可能会贬值,投机和投资性资金会流出境外,同时,外逃资金可能反作用于汇率,使汇率的偏离程度发生变化。
经过测算,本期外逃资金会对本期汇率和下期汇率产生影响,并且通过计算外逃资金的规模与汇率的偏离程度的相关性发现,1985-2005年外逃资金规模与当期的汇率偏离程度的相关系数约为0.14,与下一期的汇率的相关系数约为0.33。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基本判断:本期的外逃资金规模与下一期汇率偏离程度的相关性更高,约为其与当期汇率偏离程度的相关系数的两倍。
由于影响汇率的因素较多,经反复测算,发现很难直接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测算外逃资金对汇率偏离的影响程度。但通过观察资本外逃规模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和滞后一期的汇率偏离程度的变化曲线(见图2)发现:资本外逃规模占贸易总额的比重基本上是逐年上升。1985年-1994年,这段时期人民币汇率是双轨制,名义利率定期调整,这时期的资本外逃规模较小的变化就会对汇率的偏离程度产生较大的影响。1995年后,影响程度大大减小,反映出了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后,汇率偏离程度逐渐变小。从1996年起,除了个别年份,如果本期的资本外逃规模缩小,会对下一期的汇率的偏离度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以汇率被低估为例,本期外逃资金的规模减小,原本减少的国内货币供应会相对增加,物价水平往往会滞后6-12个月才上升,此时如果国外的通货膨胀率没有上升,或上升幅度小于国内,则相对购买力平价会上升,实际汇率贬值。而名义汇率不变或变化很小的情况下,汇率低估率的绝对值变小,低估程度减弱。比如,2002年资本外逃规模占贸易总额的比重比2001年缩小了大约15个百分点,2003年的低估率由2002年的3.13%缩小到了0.96%。而,2003年资本外逃规模占贸易总额的比重比2003年增加了约0.7个百分点,2004年的低估率由2003年的0.69%扩大到了1.33%。故,我们可以得出,资本外逃对汇率的偏离程度有较明显影响。
参考文献
[1]许少强,马丹,宋兆晗.人民币实际汇率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牛晓健.中国经济转型时期资本外逃的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 上一篇:科技局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意见
- 下一篇:人民币升值与中美贸易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