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演变规律问题分析
时间:2022-07-09 10:48:17
导语:货币演变规律问题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货币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种生活必需品,同样,货币又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他产生于产品的交换之中,却又服务于产品的交换过程。本文通过探究货币从古至今的变化历程从而寻找货币进化的规律,以此来反映货币形式变化对经济的影响。
关键词:货币;交换媒介;信用
一、交换行为的产生
在原始社会早期,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较为单一,通常是用石头制成的工具来进行简单劳作、打猎或者采集食物。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刀耕火种的劳作方式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原始居民发现将路边捡来的石头经过打磨后会使石头变得更加锋利,劳动作业的效率也有了大大的提高,这就使得人们有能力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剩余劳动产品。这便形成了原始交换的契机。除此之外,想要满足交换条件,还需满足另外一个条件,那就是在整个社会中个人的劳动是不全面的。试想一下,假设每个人都同时生产着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全部产品,那么所有人对他人手中剩余的劳动产品便失去了交换的欲望。只有当社会劳动进行了系统分工,每个人都各司其职的去完成自己单独的那一份劳动时,人们所生产出来的剩余产品才会能够为他人所用,激起他人交换的欲望。正如亚当•斯密所说“当劳动分工完全建立起来之后,一个人自己劳动的产品仅仅只能满足自身需要的极小部分。他将自己劳动产品中超出自己消费的剩余部分用来交换自己需要的别人劳动产品的剩余部分,通过这种方法,他满足了自己的大部分需要。这样一来,每个人都靠交换生活,或者在某种程度上都变成了一个商人;而社会本身也会变成一个地道的商业社会”。交换的最初方式是以物物交换进行的。例如,A往常打猎时一天只能猎到一只野猪,但由于使用了新的狩猎工具,A今天打到了两只野猪,但他只需要一只野猪就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多打到的另一只野猪想要用来换取一些粮食。与此同时,B家的庄稼由于使用了新的生产工具,庄稼大丰收,多产了20斤粮食,然而多产的粮食自己却吃不完了,一只囤积着又容易变质,并且B想用他这20斤粮食换些野猪肉来,于是A与B两人相互交换的条件达成,两人通过不断问访寻找到了彼此,最终完成了交易。
二、交换媒介的出现
随着交换行为的继续进行,交换的范围和种类也渐渐扩大,同时,以物易物这样的交换行为的弊端也渐渐显露了出来。其一,有些交换物品并不方便携带,比方说,交换双方的居住地址并不是很近,并且二者想要交换的物品都十分沉重,那么二者想要达成交换所需要耗费的人力和时间就非常巨大。其二,假设A想用狩猎到的野猪换取20斤粮食,B手中有20斤粮食,但是B并不想用20斤粮食去换取一只野猪,而是想用20斤粮食换取10匹布料,C虽然是产布料的,但他并没有多余的产品可以用来交换,可是C还想要交换A手中的野猪。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A、B、C三者都没有达成交换条件,三人虽然互相被需求,但交换只能不告而终。由于以物易物的种种弊端在日常的交换行为中日渐显露出来,人们不得不开始考虑一种新的交换方式用来取代它。很快,人们便寻到了一种解决的办法:将一些人们认为任何人都不会拒绝的产品用来充当交换的媒介,而其他商品与这类产品进行价值对接,如此这般,交换行为又可以继续进行了。很快,贝壳这类产品便进入人们的视线。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贝壳由于获取难度大而十分珍贵,并且贝壳长相精美又被寓意吉祥,成为了人人都想要获得的财富。那么以贝壳来充当交换媒介就在适合不过了。于是乎,一只野猪相当于20个贝壳,一匹布相当于5个贝壳,一斤粮食相当于2个贝壳,这样的定价根据人们所付出的劳动被制定了下来,假设谁决定自己家的东西比标准的东西更好,就自己提高价格,只要相互交换的人接受便可以。就这样,生产和交换又得以继续进行并且快速发展起来,人类社会生活也有条不紊的进行了下去。与此同时,货币的雏形也逐渐产生。在历史上,中国并不是唯一一个将贝壳作为交换媒介的国家。在非洲,绝大部分的国家和地区都使用过贝壳作为货币,有些地方甚至使用至今;在美洲的一些印第安人居住区也曾用贝壳作为货币;在亚洲,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孟加拉国,还有印度等国也曾使用过贝壳作为货币;在印度洋、太平洋和大洋洲的一些岛国上,如巴布亚新几内亚,也曾将贝壳作为交换媒介,一些岛国至今仍在使用。而且,贝壳也只是世界历史上诸多交换媒介的一种,人们也曾把盐、牲畜、粮食、陶罐甚至是石矛砍刀作为交换媒介来交换自己生活中的其他物品。
三、金属——固定的交易媒介
伴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用这些简单的交换媒介来交换产品也渐渐产生出了问题,贝壳或者其他交换媒介变得极易获取,已不是人人都需求的物品,它们极易被制造从而导致市面上的交换媒介与日俱增,用他们所表示出的其他产品的价值量早已脱离了那些货物应有的实际价值量,交换渐渐又变得困难。此时,那些掌握了冶金技术的地区却已经悄然将交换媒介向着金属过度。这主要是因为某些金属,特别是黄金和白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经久耐磨,极易分割、可长久保存等特点渐渐收到了人们的青睐。在古中国,冶金技术早在商朝晚期时就已经相当成熟,那时的人们冶炼的金属还是以青铜为主,同样的,也是在冶炼过程中,人们渐渐发现了青铜不但价值高,而且不易破碎。这正是人们心中理想的货币,于是,人们渐渐的开始将青铜作为货币来进行交换,同时在青铜作为交换媒介流通的过程中,开始出现了小片的青铜作为零钱来使用,于是乎,容易携带又容易计算的青铜币出现了。此后,中国开始了以铜币为主的货币体系,期间虽然黄金和白银也被用作货币进行流通,但是因为金银产量低,外观精美所以十分珍贵,被皇权贵族垄断,所以没有作为主流的流通货币。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代中后期,由于大量白银的流入,国内白银的存量极具上升,白银迅速代替铜钱成为了主流货币。在清朝,以白银为主,铜钱为辅的货币流通形式正式确立。
四、纸币——信用的大飞跃
中国是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在中国唐朝时就已经出现了类似于纸币功能的“飞钱”。北宋时期,在四川地区,由于商贸的日益发达,货币流通额度不断扩大导致通货紧张,使得当时的铁钱流通不畅。铁钱即是一种以铁制作的钱币,其最典型的特点就是大、笨、粗,这种钱一贯的重量可以达到25斤之多,其笨重难以携带等特点严重的影响了日常的生产生活和商业贸易。于是,当地的人们开始寻求一种简单轻便的交换媒介来代替笨重的铁币。在公元1005年四川成都的16家富商联合起来发行了历史上第一种纸币——“交子劵”,这种以纸来应刷的交换媒介背后是用铁币作为担保的,而交子的出现也使得产品交换领域变得更加方便,于是交子的使用也变得越来越广,使用人数变得越来越多。一张纸,人们如何就会相信使用它就像使用金银一样可以购买到想要购买到的商品,而收取这张纸的人也是如何就会相信这张纸有着等同于金银一样的价值,收取它就如同收取了金银一样,这其中所显现出的是社会信用的极大升级。从“交子”的产生这件事可以看到当地人们信任着16个富商所发放的交子劵,而富商也将交子与铁币相挂钩从而保证了交子的发行,有着社会中有威望人士的担保,且又可以随时将交子换证铁币,人们逐渐认可且相信了交子所代表的价值。但是问题来了,富商们对交子负责,那谁又对富商们负责呢?答案显然是没有的,于是这就导致了在贸易后期,一些心术不正的富商为了牟取暴利,开始私发交子劵,使得货币市场一片黑暗,之后政府不得不下令取消了私人印发交子劵的行为,转而由官方发放。在西方,最早开始出现的纸质信用凭证并不是类似纸币的东西,而是一个收据的凭证。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查理一世为了筹集军费擅自将存放在铸币场的黄金征用了。而铸币场的黄金时属于每一个存放入黄金的公民的。这就引起了全民的不满,以至于在战争结束之后人们也不愿将自己的黄金再存入铸币场,转而将自己的黄金存入了金匠的地窖里,于此相对的,金匠们为这些存入的黄金开具一张收据作为凭证。于是,人们想要交易是都会去金匠那里换取黄金。但渐渐的,人们发现需要用钱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取出黄金,只要把黄金凭证交给对方就可以了。金匠也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开立的凭证,居然具有货币的效力!他们抵抗不了诱惑,就开始开立“假凭证”。但是神奇的是,只要所有客户不是同一天来取黄金,“假凭证”就等同于“真凭证”。于是乎,他们纷纷建立起自己的银行,并且开始发行银行劵。那时银行劵也仅仅是代替了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而已。银行发行银行劵以足够的可以承兑的黄金作为保障,当人们手持银行劵来银行换取黄金时可以保证有足够的黄金可以为其兑换。而人们手中的银行劵的用途也仅限于用之向银行换取黄金,之后再用黄金进行交易。但随着银行劵的流通范围不断扩大,许多银行也开始出现了滥发银行劵的行为,政府不得不开始介入其中,以法律来规定货币的发行,并且垄断货币的发行权,规定金、银本位制度。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人们开始对银行产生了不信任,认为其没有足够的黄金能够用来兑换他们手中的那张纸。于是社会出现了两种货币同时减少的现象,人们将自己手中的纸币纷纷兑换成黄金,因而黄金遭到挤兑,而市面上的纸币又因为兑换黄金而减少。如此,人们发现以实物黄金作为保证金而发行的纸币,在经济危机到来时会出现双挤兑的现象,而市面流通的货币量减少所导致的通货紧缩又会加重经济危机,于是以黄金为准备的货币发行制度渐渐退出历史舞台,黄金和白银也逐渐回归到其作为商品的本质。
五、数字化的货币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飞速发展,以及现代国家的信用升级,一种新颖的货币流通方式已经悄然兴起——电子货币。电子货币从简单意义上来讲,就是将纸质的货币进行数字化、电子化。其依托着电子商务系统和网络银行迅速普及开来。这一点看似简洁,实际上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第一,这表示在社会信用的进一步强化,人们要相信自己手中的钱在变成屏幕前的一串数字的时候它还会具有相同的购买力,并且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只要我愿意,这串数字还是会变成我手中的钱。而那些从事电子商务的商人们也不能够随心所欲的用自己的机器创造出一串数字用以消费。所以这其中就要有着国家机构的强制介入以及监管,人们相信国家可以公平公正地管理电子商务,同时自己手中的钱变成数字后也可以随时再变回纸币。第二,这表示出了人们对货币实体观念的模糊化、数字化。现代许多企业在给员工发放工资时早已不是给他们一叠钞票,而是将他们的工资以支付的形式打到每个人各自的一张银行卡里,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劳务报酬早已悄然变成了一串数字,而在消费时又通过电子商务将这些数字支付了出去从而购买到自己所需要的产品。若将期间的数字收取和支付相抵消的话,那么这就是一个劳动等于产品的等式。除电子货币之外,网络货币(以比特币为例)同样依托着互联网迅速发展开来。但类似的网络货币却还没有完全的摆脱其商品的性质,对于他人来说这种货币既可以拿来买卖,亦可以用于支付,而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而且这种网络货币没有一个统一的发行单位,所以就也谈不上对货币进行管控,届时若运用这种货币,市场上出现任何经济波动都不可能以货币方式对经济进行管理。
六、结语
货币作为交易媒介,从无到有,再到如今,共经历了五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每次都是由社会经济变化引起的。在这五个阶段中,货币由金属向纸币的变迁可以称得上是历史性的飞跃。在货币以金属及其以前的形式进行流通时,货币本身也同样具有价值意义,货币在转变为纸币及其之后的数字货币后,货币的价值属性逐渐消失,对货币的信任和信用却也慢慢建立起来。这其中也反映出了另一个经济事实,那就是劣币驱逐良币。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永远离不开货币的使用,货币的流通方式的难易程度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经济发展。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社会普遍的交换方式是以物异物;奴隶社会中后期到封建社会时期,社会上普遍出现了以大家公认贵重物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如,贝壳、金银等贵重金属,后来金银由于不易变质和损坏完全成为社会公认的一般等价物;中国宋朝时期南方出现了一种更新颖的一般等价物——交子。其本身只是一张废纸,但当整个社会寄予它特殊符号,并且承诺你可以凭借它在任意凭票兑换的地方兑换到与票面等价的货物或钱币时,它便拥有了一般等价物的概念。并且人们带着几张纸就等同于带着等价于纸面上的货物游走与世间,这极大地推动了商品货物的流通。近代社会以来,纸币逐渐成为了社会普遍认同的一般等价物,伴随着金融体系的蓬勃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持续扩大,纸币的流通速度和流通范围变得越来越快也越来越广泛,于此相对应的,产品的流通也面向全球且流通速度加剧。现代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兴起,使虚拟货币进一步取代了纸币,从而使得货币的流通方式更加便捷,人们只需要两样载体——网络和上网工具,就可以做到商品与货币的交换,尤其是智能手机的问世,更是加剧了这种便捷模式的发展。手机作为一种通信工具,在现代社会已经逐步成为了人手一部的标配,并且手机的发展已经不单单是作为一种通讯工具而存在,手机上网的普及以及网络提速,使得手机也成为了沟通互联网大家庭的强有力的媒介。互联网金融与实体银行的结合,使得手机在线支付成为了可能,如此,人们出门购物支付货币时,无需再携带纸币、信用卡甚至连钱包都省下了,一部手机就能帮你完成支付,连找零的麻烦都省下了。从货币交换方式的转变,也侧面反映出了另一个现实——社会信用体系的升级。人们放弃物物交换和其他等价物进行交换而使用金银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进行交换,是因为金银有着高于其他交换媒介的固定价值。从以金银为交换媒介过渡到纸币来进行交换,却与社会信用的提升分不开。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1.
[2]托马斯•H•格列柯.货币的终结[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10.
[3]寇玉琪.货币统治世界的终极武器[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5.
[4]王在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兴衰[J].历史研究,1994(8).
[5]徐明棋.欧元区国家主权债务危机、欧元及欧盟经济[J].世界经济研究,2010(9).
[6]于宾.我国货币流通速度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3,5.
[7]徐蔼婷,李金昌.中国货币流通速度及变化规律——一个新的分析视角[J].财贸经济,2010(10).
[8]周有光.电子货币发展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基于协整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2006(7).
[9]谢平,刘海二.ICT、移动支付与电子货币[J].金融研究,2013(10).
[10]陈虹.试论信用经济与政府信用[J].学术探索,2003(12).
作者:李迪 张振宇 贾诗瑶 单位:长春财经学院
- 上一篇:银行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研究
- 下一篇:煤矿企业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