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货币量的稳定机制
时间:2022-05-30 10:41:35
导语:略论货币量的稳定机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首先,央行独立性较低是影响货币量稳定的主要因素。央行独立性问题就是央行与政府的关系问题,央行独立性的强弱直接影响货币政策效果。较高的央行独立性会使得中央银行在制定相应货币政策时集中于其根本职能,而尽量不受政府干扰,独立地做出最为有利的决策。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国家的银行、政府的银行,只具有相对独立性,当政府部门出现财政赤字时,政府可以采用向中央银行透支的方式弥补赤字,等同于中央银行在做财政性货币发行,这样就可能扩大流通中的货币量,引起货币贬值,导致通货膨胀。其次,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关系问题也会对货币量的稳定产生影响。中国人民银行的很大一部分业务是通过商业银行来传递的,其调控货币量的方式主要是利用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款,故我国中央银行只具有相对主动性。二者之间易形成“倒逼机制”,即使经济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只要该商业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有相应存款,中国人民银行一般都得审查通过该商业银行的出库申请,这是为了保证商业银行储户提现的需要,避免公众对银行丧失信心以至引发整个银行体系的波动。所以,来自商业银行的这种制约迫使央行增加了货币流通量,不利于货币量的稳定。再次,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也是影响货币量稳定的因素之一。货币流通速度是与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它与金融创新、利率波动等因素密切相关,不同的货币流通速度决定了不同的货币需求函数。货币流通速度的不稳定性和难以预测性导致了货币量目标的低效甚至失效,导致货币超发或者发行不足,从而货币量的稳定也难以得到保证。
美联储在稳定货币量中的实践
第一,在央行独立性方面,美联储保持了相对较高的独立性,政策效果更有保障。美联储不隶属于政府,双方之间不产生控制权,政府行政当局与美联储主席的换届与任期也不同步,虽然都是任期四年,但是这四年是交错的,不会产生实际受控的现象。这样,为弥补政府财政赤字的财政性货币发行就得以遏制,所以,较高的央行独立性也具有稳定货币量的作用。第二,从货币发行的程序上看,美元的发行能获得严格的程序保证。美元,即联邦储备券,其发行程序可概括为三步。第一步,先由地方的联邦储备银行向本行行长(即货币发行人)申请发行数额,同时递交相应的票据或债券作为抵押;第二步,行长审查通过后实现同额现金交割,若未通过审查则有权部分或全部拒绝该申请;第三步,流通后回到储备银行的联邦储备券需由该储备银行负责送还并收回原抵押的等额票据。三步结束即完成一个循环,如若该储备银行再需货币,则必须重新执行第一步,这就从制度层面和法律层面保障了货币量的稳定。除此之外,以票据为抵押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它的存在使货币政策更有效果保障,使得货币量的稳定更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第三,在利率调控机制方面,美联储灵活运用了联邦基金利率这一利率工具。联邦基金利率、再贴现率和存款准备金率是美联储的三大利率工具,以联邦基金利率最具特色。近年来,美联储越来越习惯于使用联邦基金利率即银行之间收取的隔夜贷款利率作为其短期政策工具,每过六个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都会召开货币政策会议,投票选出最新的联邦基金利率目标,该利率目标的有效期一直持续到下一次会议的举行。在此期间,美联储的证券交易商会按指示进行相应的公开市场操作以改变货币供给,从而使维持产品服务市场和实际货币余额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利率水平恰好等于该目标利率。这样,货币量就会按照美联储设定好的路径进行变化以使其达到经济的真实需要量。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美联储为防止经济衰退,将联邦基金利率从5.28%的高点,连续下调至2008年的2%。联邦基金利率目标的调节使货币量保持了相对稳定性,减少了通胀、通缩带来的危害。
我国在稳定货币量方面所应采取的对策
与资本的高速运行的美国相比,中国仅是一个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运行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由于根本制度不同,我国不能盲目照搬美国成功的经验、方法,必须立足于我国的国情,摸索出一种最适合自己的新模式。第一,力求较高央行独立性的同时,妥善处理央行与政府的关系。虽然美联储保持了较高独立性,其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仍离不开与政府的紧密合作,美联储政府国库财务收支的同时也担任了证券发行管理人和政府贷款人的角色。虽然我国于198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金库条例》第三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具体经理国库”,我国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相比仍相距甚远,在央行与政府其他能够合作的方面做的还不够,因此可以考虑建立相应的协调委员会以达到相应效果。第二,使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配合,得到更好的调控效果。在政策工具的协调方面,应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实现两类工具合理搭配;在政策时滞的协调方面,财政政策作用迅速,适宜做短期调整,货币政策的微调则在长期更为有效;在政策功能的协调方面,适当的货币政策可以减少财政政策带来的政策性风险。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有效协调能减缓经济波动,进而减小货币量的波动。第三,在货币发行方面,中央银行发行库与商业银行业务库之间应该加强制约,业务库也应对发行库进行反向监管,使货币的放出有理有据,尽量维持以经济发行为主,力求避免财政发行的出现。第四,在利率调控方面,我国可以考虑借鉴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制度,运用公开市场业务使利率调控市场化,使该工具与我国货币政策的三大工具配合使用,以达到最佳效果。此外,该制度也可避免来自商业银行的制约,有利于中国人民银行妥善处理与各商业银行的关系,稳定货币量的可操作性也会与日俱增。第五,在汇率调控方面,建立最适合自己的汇率制度,选择最适宜的汇率种类来反映人民币的整体对外价值,减小汇率波动对国内经济运行带来的影响。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人民币汇率由之前单一的“钉住美元”转向“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制度,我国不再以人民币对美元的双边汇率来描述人民币汇率的总体波动,内涵更广泛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成为了当前的最佳选择。第六,在减缓外来经济冲击方面,我国可以建立相应的预警机制。虽然危机的传播不能被完全阻挡,但我国可以成立相应的专家组或者委员会专门从事相应的调查统计,以历史数据和最新研究为依据,预测外来冲击在国内可能的传播途径以及国内可能的反应程度,在相应的领域提前做好预防措施,尽量减小危机途经我国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总之,稳定经济的前提是稳定货币量进而稳定币值。稳定货币量是各国央行普遍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对于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而言更是一个难题,我们对待发达国家经验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考虑其适应性并力求推陈出新,以寻找到最适合我国发展的政策措施。
本文作者:李倩工作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
- 上一篇:论货币错配对通货膨胀的启示
- 下一篇:人民币国际化之货币互换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