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供给量和经济波动关系分析

时间:2022-08-21 10:01:19

导语:货币供给量和经济波动关系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货币供给量和经济波动关系分析

一、前言

经济波动易造成产量减少,就业减少等不良状况,不利于发展,反之,经济均衡指经济体系中各种相互关联和相互对立的因素在既定范围内的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和稳定的状态。(一)理论分析。针对经济波动问题,从古至今,经济学家说法不一。古典学派认为经济波动只由实物因素决定,货币只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经济波动与否不会因货币因素而变动,实际经济也不会因此受干扰。反之,一部分经济学家则认为货币因素是影响经济波动极为关键的因素。部分经济学家用利率来解释经济波动。维克赛尔最先认可货币因素的作用,他发现在资本形成和转移时货币具有不可替代性。生产过程中经济以实物形态进行,却以货币来进行资本借贷、利息支付,利率高低引起实物价格的变化,进而对生产过程产生影响。他因此提出货币利率和自然利率的新概念,两者不一致时经济均衡便被打破。经济波动往往集中反映在流通领域,流通中离不开信用货币,信用货币的发展也加速商品流通。熊彼特从生产着手,提出企业竞争中取胜关键在于革新,组合生产要素,而购买新要素组合必须依靠银行的非常信用。创新使企业具有不可替代性,因此更具有竞争力,其他人竞相模仿,创新高涨,生产者收入猛增,消费热情高涨,产品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加快了经济发展,此过程不断循环,经济达到顶峰,反之,信用收缩,则经济萧条,处于周期中的低谷,因此信用引起经济波动。此外,货币量的增减也是影响经济波动的关键因素。哈耶克货币中性论提出货币数量保持不变时,维克赛尔结论成立,对经济均衡不产生破坏作用,不引起经济波动。货币数量变动影响商品相对价格,进而影响经济,打破经济均衡状态,呈现出时而上涨时而萧条的情况。(二)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伴随着剧烈且频繁的经济波动。经济波动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从我国具体情况看来,经济增长起伏不断,经济波动频繁呈现出周期性的特点,波动幅度较大。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体制全面革新,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金融体制也彻底变革,但与此同时的经济波动现象并没有被妥善处理,直至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独立履行央行的职能,建立二级银行体制,货币政策正式出台,经济的剧烈波动趋向于缓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理是运用工具调节货币供给量进而通过不同传导途径影响经济,我们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存在大幅波动的情况,与之对应的是我国货币供给量的相似变动路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货币供给量和经济波动存在一定的关系,人们不禁产生这样的疑问,经济波动是否是由于货币供给数量的变化产生的,经济波动是否会对政府调整货币数量产生影响。本文将从以上问题着手,从GDP增长率和货币供给量增长率的波动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波动与货币的供给量的关系;再从实证方面,验证对具体事实的推测,阐述经济周期性波动和货币供给量之间的关系。

二、文献综述

近年来,一部分学者对于货币供给量和经济波动的关系进行了相关理论或实证研究,提出不同观点。部分学者认为两者之间有必然联系。费里德曼分析近百年数据,阐述了货币供给量波动和经济周期性波动两者间的协同效应。托宾通过索罗模型阐述了货币供给量和经济波动的相互影响关系。卢卡斯从理性预期失效的情况出发,发现经济波动趋势和货币供给量趋势大致相同。冯春平(2002)发现在不同经济背景下货币政策不同,利用滚动VAR方法实证研究发现货币供给量相对于对经济波动来说,存在明显的变动性。郭明星、刘金全、刘志刚(2005)使用基于MS-VEC模型,研究发现产出水平与货币供给水平之间在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情况下,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还发现了经济周期波动和货币供给量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完全对称。任碧云、高鸿(2010)从长期来看,货币供应量增长必然会剌激经济增长,经济要归于均衡,应按不同时期的目标综合考虑货币政策的取向。王雄威(2012)研究事实发现经济周期波动后往往伴随不同的货币政策,实证检验货币供给和经济波动确实存在关联关系。而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货币供应量的波动并不会对经济波动产生影响。普罗索认为在真实经济周期下,基于内生货币的作用,货币供给量不会引起经济波动。卢万青(2001)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货币和经济波动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并非经济波动的原因。潘文荣、宋迎迎(2010)从我国现实情况出发,发现货币呈中性。张丽丽、彭国富(2011)通过建立了ECM模型检验得出中国经济增长会促进货币供给的增加,但反过来并不成立,即货币中性。潘李剑(2012)在广义货币供给量的基础上加入货币流通速度因素,实证研究发现短期内两者变动对经济波动产生影响,而长期则无影响。

三、我国经济波动与货币供给的具体事实

本文主要是探讨经济波动与货币供给量之间的关系,本部分根据具体事实来看两者关系。经济水平由GDP来表示,经济波动则用GDP增长率来衡量,本文从广义货币M2来观察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由于,自1984年以来,建立二级银行体制,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货币政策才正式出台。所以本文选取了1985年-2014年的数据(GDP、M2),并对GDP数据做简单处理,得到1986-2014年的GDP增长率。GDP增长率和M2增长率趋势图如上图,1986年至2014年GDP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存在周期性波动的趋势,大致可以把其分为3个周期,第一周期为1986年至1991年,第二个周期为1991年至2000年,2000年-2014年为第三周期,周期尚未结束,仍存在经济增长率下降的可能性。而从M2增长率趋势来看,1986年至2014年的M2增长率也存在波动大且周期性波动的特点,也可以大致分为3个周期,第一个周期从1986年至1991年,第二个周期1991年至2001年,2001年至2014年为第三周期,同样从未完成周期的趋势图来看,M2增长率存在下降可能。GDP增长率和M2增长率两者呈现出同样的周期性变动趋势,但两者的周期性趋势并不完全吻合,后者相对于前者略存在滞后现象,且从波动幅度看,GDP增长率和M2增长率趋势在第三周期的波动幅度明显减小。经济飞速上涨过程存在大幅度经济波动,且存在周期性特点,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也存在周期性,且经济周期性变动与货币供给量的周期性变动趋势类似,货币供给量波动略微滞后,且随货币供给量变动,经济波动明显趋于缓和。据此推测,经济波动情况下,国家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来减缓经济波动的破坏,经济波动逐步趋于缓和,货币供给量的波动也趋于平缓,经济波动对货币供给量也会产生影响。

四、实证研究

本文上部分根据货币供给量波动和经济波动的事实特征,推测经济波动与货币供给量的波动相互影响。为了验证此推测是否准确,将从实证研究方面分析货币供给量与经济波动之间的相关关系。仍以我国1985—2014年的数据为样本。1.ADF检验。为了判断样本数据的平稳性,进行ADF检验。检验结果显示lnGDP序列、lnM2序列、lncc序列的ADF检验值均大于任何显著性水平下的的临界值,序列为非平稳的序列。d(lnGDP)、d(lnM2)、d(lncc)序列的ADF检验p值明显小于显著性水平0.1,序列为平稳序列。2.协整检验。分别对lnGDP与lnM2和lnGDP与lncc进行协整检验,回归得到方程:LnGDP=2.314073+0.783665lnM2(25.45595)(110.5276)R2=0.997274F=10141.34LnGDP=-0.191757+1.067976lncc(-2.258333)(137.0970)R2=0.998513F=28795.59对回归模型的残差做单位根检验,设残差分别为e1,e2。当显著性水平为5%时,残差re1、re2均是平稳序列,即lnGDP与lnM2和lnGDP与lncc都存在比例关系。3.格兰杰因果检验。由ADF检验结果可知,lnGDP,lnM2和lnGDP与lncc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序列,因此对3个序列取一阶差分后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得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M2增长率是GDP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但GDP增长率不是M2增长率的格兰杰原因。

本文的上部分我们推测经济波动和货币供给量波动互相影响。而实证研究表明货币供给量的波动确实对经济波动产生影响,但经济波动对货币供给量的波动没有影响。

五、结论以及政策建议

本文首先从具体事实出发,推测经济波动与货币供应量是相互影响的。其次,对货币供应量变动与经济波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到货币供应量的波动同经济波动具有周期性,货币供应量波动是影响经济波动的关键因素,货币供给量变动表现为略微滞后于经济变动。由以上结论提出政策建议:严格控制货币数量,争取达到最佳货币供应量;优化货币结构,力图寻求交易性货币余额与非交易性货币余额的最佳比率,对货币数量有效控制的同时完善货币结构;完善监督体系,严格监督货币供给量的指标。货币供给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货币政策的执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是为了熨平经济波动,使经济达到均衡,为达到此目标,应保持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经济预期真实增长率一致,使货币当局在执行政策时更为有效和及时。同时,未来货币政策走向应该更具有灵活性和预见性,成为对中国经济有可能受到的负面影响的防备和提前应对的一项前瞻性、预防性的政策。因此应为货币政策的执行营造良好环境,推进市场体制和金融体制的进一步深化。再者,对于经济波动方面,逐步完善其经济波动预警机制,以便于在最短时间内获取经济波动的相关信息。

参考文献:

[1]盛松成、施兵超、陈建安.现代货币经济学[M].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2]冯春平.货币供给对产出与价格影响的变动性[J].金融研究,2002(7)

[3]郭明星、刘金全、刘志刚.我国货币供给增长率与国内产出增长率之间的影响关系检验——来自MS-VECM模型的新证据[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5)

[4]任碧云、高鸿.关于我国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J].经济问题,2010(2)

[5]刘金全、王雄威.我国货币政策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性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2(1)

[6]卢万青.对我国宏观经济波动中货币因素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4).

[7]潘文荣、宋迎迎.货币供应量对CPI和GDP影响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

[8]张丽丽、彭国富.中国货币供给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1(6).

[9]潘李剑.货币供给、货币流通速度与经济波动[J].金融理论与实务,2012(1)

[10]孙稳存.货币政策与中国经济波动缓和化[J].金融研究,2007(7).

作者:王芳 张浩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