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电子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时间:2022-12-27 11:22:17
导语:货币电子化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作为货币形态演变过程中最新的一种形式,电子货币的出现已然是势不可挡。我国的货币电子化进程迅速,到目前为止,已经给国家、社会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在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方面更是突出。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政府,都应该科学而客观地看待货币电子化。
关键词:货币电子化;电子货币;货币政策;有效性
一、我国货币电子化的现状
按照巴塞尔委员会(1998)的定义,所谓电子货币,指的是通过销售终端、电子设备、以及在公开网络上行使支付功能的储值和预支付机制。在日常生活中,电子货币可以按照载体的不同而分成两大类:卡基类电子货币和网基类电子货币。顾名思义,卡基类电子货币是以IC卡或智能卡等卡片为主体的,比如常用的借记卡、信用卡以及电子钱包等,它们的存在一般是用来代替现金去完成零售业的终端支付,从而节约时间,避免假币,或者实现异地支付。网基类电子货币则以虚拟货币为代表,依托互联网而存在并发展,常见的有支付宝、Q币、游戏币等。当然,支付宝中的电子货币属于第三方网络支付平台的电子货币,可以实现现金的现实支付功能,而Q币和游戏币等则属于不同的网站发行的只适用于本网站的电子货币,一般不能离开本网站的环境,不能在其他网站使用,也一般不能实现现金所具有的现实支付功能。可以推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网络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将来会有更多新型的电子货币出现。所谓货币电子化,一般是指在电子货币得到充分发展的前提条件下,交易主体在各种交易活动中广泛使用电子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一种现象。电子货币的好处有很多,比如方便快捷,结算安全,成本低,低碳环保,流通范围广,受时间和地域限制小等等,因此,在我国,电子货币的应用必将越来越广泛,货币电子化的时代也终将来临。目前在中国,货币电子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是各种银行卡、充值卡以及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使用。根据《中国金融年鉴》提供的历年数据,在2002年之前,我国的货币电子化程度还处于较低状态,银行卡和支付宝等主要第三方支付平台推出的电子货币消费量占GDP(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还不到2%,并且增长速度十分缓慢。然而,在2002年之后,我国的货币电子化进程明显加快,截至2008年,货币电子化程度已经上升至12%左右。在2008年到2016年这段时间里,我国的货币电子化进程可谓是飞速前进,2016年我国的货币电子化程度为59.55%,并且从2013年开始就一直保持在50%以上。可以预测,未来我国的货币电子化程度一般不会下降,并且很有可能继续上升。
二、货币电子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就有一些国内学者观察到了中国的货币电子化的苗头,随着货币电子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学者们越来越关注电子货币的作用以及对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尤其电子货币作为货币演化过程中的最新形态,必然会对我国的货币政策造成明显的影响。王鲁滨(1999)通过研究指出,电子货币的发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扩大了货币供给主体,使得货币供给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央银行的控制,当然,这种影响在当时并不算特别明显,但未来极有可能会使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发生偏离。尹龙(2001)指出,电子货币及其发行机构(如网络银行等)会对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政策工具、传导机制以及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产生影响,而且这些影响会产生一系列综合效应。谢平和刘海二(2013)通过研究发现,在交易成本无限趋近于零时,电子货币交易有可能完全替代现金交易,然而,这种情况只会在理论上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即使电子货币的成本再降低也不会无限趋近于零,因此在我国,现金交易不会消失,然而电子货币的存在会影响流通中货币总量以及货币流通速度,并且会降低中央银行对货币的控制能力,这些因素的改变都会影响现有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王亮(2014)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到目前为止,整体来看中国的货币电子化进程处于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的阶段,但未来不排除会脱离这一阶段。既然货币电子化的进程不可避免并且在不断加快,那么,深入研究这一进程将会给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带来的影响并努力扬长避短便成了必要的策略。依据学者们的观点,电子货币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方便快捷、避免假币、交易范围扩大等等,然而,其负面影响也有很多。按照陈雨露和边卫红(2000)的观点,电子货币的大范围流通可能会使中央银行面临丧失货币发行权的风险,并且会带来一定量的铸币税收;李心丹和刘红忠(2010)则指出,电子货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商业银行融资的成本,因此如果货币政策决定提高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发行更多的电子货币来减轻压力,这有可能使得该货币政策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也就是说,电子货币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货币政策中再贴现率的效用。这些负面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
三、结论
实行货币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调控宏观经济运行,如果电子货币的存在和流通导致宏观经济运行不良,就可以认为货币电子化进程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存在负面影响。电子货币的存在会影响货币总量以及货币流通速度,按照王亮(2014)的观点,到目前为止电子货币的流通主要还是处在降低货币流通速度的状态,与此同时,电子货币的大量应用又使得金融市场效率大为提高,从而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因此,货币电子化进程对政府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正面或负面,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两方面影响同时存在,只是存在影响程度的差别。陈春根与林鸾飞(2010)通过研究指出,随着电子货币流通的不断扩大,电子货币对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替代效应也不断加大,这样相当于放宽了对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的制约,因此商业银行可以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或贷款业务,客观上来说放大了货币乘数效应。这项研究的结论有利于推行货币电子化进程,也让国内很多其他的研究者不再只关注电子货币带给中央银行的风险,同时关注电子货币的正面效应。在我国如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实行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达到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均衡状态。其中,内部均衡主要是指为经济稳定增长、物价基本稳定和充分就业,外部均衡则主要表现为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是实现国民经济平衡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总是存在时滞,并且这种时滞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印文与裴平(2015)通过实证研究和数理统计得出结论,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的时滞还是比较严重的,货币电子化进程明显提升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当然,这种提升本身并不是稳定的,会受到一系列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政府需要做的不仅仅是不断提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还要致力于降低电子货币的各种潜在风险,肃清货币电子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渠道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性,同时加大货币电子化进程推进力度,使得电子货币的各项优势得到更充分地发挥,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更进一步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雨露,边卫红.电子货币发展与中央银行面临的风险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2,(1):53-58.
[2]周光友.电子货币发展、货币乘数变动与货币政策有效性[J].经济科学,2007,(1):34-43.
[3]庞贞燕.电子货币对货币及货币政策的影响[J].金融会计,2009(3).
[4]吴礼斌.电子货币的风险管理及法律监管[J].电子商务,2009(4).
[5]王亮,纪明明,张茜.电子货币、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政策有效性[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5):70-74.
作者:张涵宇 单位:淄博实验中学
- 上一篇:谦抑原则在行政执法的适用
- 下一篇:担保公司信贷风险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