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发展下的化学教学理论

时间:2022-12-20 03:08:00

导语:新课改发展下的化学教学理论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课改发展下的化学教学理论

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综合能力的目标,这也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发展以人为本,让学生参与的新课程实施的理念。

关键词:实验教学积极性新课程改

近代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1]:“我们的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两位教育家所说的话正如恩格斯所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它永远胜过责任感。只要我们努力地去探索,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在重视系统知识教学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参与、乐于参与,从而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的新课程理念。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现象以及学生实验,能够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并且对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明确指出高中化学课程由2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组成,其中“化学实验”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有别于以往的教材,这更突出了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地位。因此,搞好化学实验的有效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细致观察、独立思考,养成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化学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搞好化学实验的有效教学,我们通过大量实验教学与探讨,取得一些经验,概括来讲可以从如下方面进行实验教学:

一、增强实验现象的观察性和新颖性,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精确的操作,清晰的实验现象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让学生体验到实验的装置美、过程美和现象美。但是,高中课本中的部分演示实验现象不明显,这会让学生对该知识点产生质疑,很难达到实验的预期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备好课,而且应尽可能在课前做好演示实验,改良现象不明显的实验,优化出最佳实验条件,保证实验成功,现象尽可能明显。例如,金属钠和水的反应,在验证反应产生的气体为氢气时,老教科书上给出的方法存在几点不足:一是用铝箔将钠包裹,这影响实验结论;二是操作不方便,现象不够明显。该实验可进行如下改良:直接投一块黄豆大小的钠于盛有水的烧杯中,用一个小型的玻璃漏斗口罩住钠,再把试管伸入玻璃漏斗的尾部,收集完气体后再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至酒精灯火焰处,即可听到轻微的爆鸣声。此方法非常简便、操作易行、实验现象明显,并且还可以让学生上台演示。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二、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知道化学的实用性和神奇之处

化学实验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生活,鲜活贴切的生活经验不仅能打动学生,为后续的学习内容建立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平易的掌握该知识点,也能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方面都与化学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一种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将书本中的知识与本地学生的生活情况紧密的联系起来。例如,在学到金属铝的性质时,可以引用学生爱喝的罐装碳酸饮料这一生活经验,告诉学生易拉罐是由铝制成的,碳酸饮料呈偏酸性。如果长时间放置会发生反应,人体摄入太多含有铝元素的饮料会使智力下降,这样学生不仅了解到罐装饮料应少喝这一生活常识,而且也知道了金属铝可以和酸反应这一知识点。另外,在学习有机化学时,可以告诉学生香水的制备是利用有机物的相似相容原理,用酒精从花种中萃取出含有香味的含芳香烃类的有机物。这可以让学生明白原来生活中那么多的神奇东西是利用简单的化学原理而制成。因此,课堂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还应引导学生结合课内学习的知识,利用小实验理解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三、增加学生参与实验机会,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主动性

中学实验以老师演示实验为主,而学生实验所占的比例很少,有的学校甚至根本不开设学生实验课程。虽然演示实验可以很好的给学生展示实验过程,但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更能体验实验过程,感知探究科学的乐趣,加强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例如,碳酸氢钠加热分解的实验,老师会非常准确快捷的完成实验,但是安装装置时试管应向下倾斜,拆掉装置时应先移走尾部含石灰水的试管,以及加热前应预热这些易错的操作步骤学生可能因为注重观察实验结果,而忽视了这些细节。如果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出错,并且导致不好的结果,但是,出于好奇心的驱使,学生一定会去寻找出错的原因。在这种动力驱使下获得的答案一定比老师告知的答案效果好很多。

四、引入开放性、探究性实验[3]

使化学知识在生活中得到充分应用,这才是化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在高中化学中已经把“化学与技术”单独设置为一个模块,由此可见,在新课改背景下是非常重视理论知识与技术的有机结合。该模块以化学知识为基础,但不拘泥于教材,从知识能力方面向外延伸与拓展,介绍化学在材料制造、工农业生产、以及资源开发方面的相关应用知识,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做出合理分析,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强化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例如,污水的处理、硫酸的制备这些实验原理在教室很难以宏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即使教师讲得再好,学生也很难真正理解。因此,化学教学中可增设探究性实验课,把学生带到工厂中实地参观和调察。通过亲身体验学习知识要远比课堂空洞教学效果好很多,这样做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与视野,使他们体验到探究获得知识的乐趣,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五、开展微型实验,让抽象的知识形象化[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使常规实验装置微缩的出现,利用微型装置展开微型实验也应成为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微型化学实验是一种在微型化学实验仪器中进行,药品用量少但可获取大量信息的实验方法。它不仅可以把常规的实验微型化,达到成本低,真正绿色环保的目的,也可以使一些抽象概念形象化,避免了传统教学过多依赖于课本、模型进行抽象基础原理的讲解,而忽视从宏观角度理解微观的知识。例如必修二课本中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一知识点,老师很难以实验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只能直接讲述,而学生却很难理解和接受。如果采用微型实验装置,可对每一种因素展开一系列平行实验,分别比较每种因素在不同情况下的速率。这样直观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就有如在知识和学生面前建构了一座桥梁,学生会非常容易接受。

总之,化学教育离不开实验教学的辅助,实验教学是化学教育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因此,我们要深刻体会新课改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的核心内容,在化学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成绩,强化学生基本技能,更要采取有效的实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综合能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