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论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23 06:43:00
导语:新课程理论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理解学习方式及转变的内涵是前提
有的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而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指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从实践的角度讲,这种学习观的变革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感,并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以问题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是顺应,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从思想上更新观念,对学习方式的变革有了充分的认识才会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之中。
二、创设互动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创设互动的师生关系是转变学习方式的基础,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据此,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义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理解的丰富和发展。它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现实中的“学生特殊客体论”和“主导主体论”。那么如何理解交往呢?
交往是活动的基本形式,也是人的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所谓交往,就是共在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是人存在于社会的基本方式。在教学过程中,交往有师生间的交往和生生间的交往之分。
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得以建立和表征的最基本形式和途径便是交往。离开了师生交往,教育就只是外在的,而不能成为教育力量的真正源泉。可以说,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本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相信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会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得到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
交往的基本属性是互动性和互惠性,交往论强调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互相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沟通与合作,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将教学转变成一种师生“沟通”、“合作”、“交往”的探究活动,实现教学相长。
三、尝试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式是关键
1利用化学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1)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教学中不只让学生按教材中给定的方法“动手”验证实验,而应启发“为什么这样做?有无更好的做法?”可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如确定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产物。首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分小组讨论(预测方案的可实现性),然后实验探究。实验中逐步提出问题:实验中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什么?该怎样探究?实验中的液体,主要是什么,又该怎样探究?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热情。
又如在《电解原理》教学时,可利用探索性实验方式进行,顺序为感知实验仪器—组装仪器—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首先,教师出示实验仪器,建议学生组装锌—铜、硫酸铜构成原电池。此后提问,此装置能否产生电流?怎样证实?还需补充什么仪器?从而唤起了学生的实验意识,然后建议动手实验进行探究,待发现有电流产生(电流计指针偏转后),进一步提问,谁能从理论上解释?从而又唤起了学生的思维意识,师生总结出原因:两极得失电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电子流动形成回路,产生电流。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在导线中接入电源,将铜与电源正极相连,锌与电源负极相连,会产生什么现象?建议学生实验探究,并观察锌板上有红色物质覆盖的现象。学生此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师引导其从溶液中有哪些分子、离子,何种离子移向阳极,何种离子移向阴极,电子流向,两极变化考虑,分析、推理得出电解原理。有的学生还可能质疑:如果锌连电源正极,铜连电源负极,又如何呢?鼓励学生再次进行实验探究。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动手实验,提高了学习兴趣,培养了探究意识。
(2)将某些问题设计为探索性实验
如用滴管将新制的饱和氯水慢慢滴入含酚酞的NaOH稀溶液中,当滴到最后一滴红色突然褪去,思考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学生可能提出两种假设(原因可能是溶液碱性减弱或过量氯水中HClO将变红的酚酞漂白),然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3)对常规装置用途,进行实验探究
化学实验的教学,不只注重观察现象,还应该注重观察实验装置和操作过程(使用了哪些仪器,为什么采用这些仪器?各个仪器怎样连接?为何采用这种组装顺序?整个实验过程包括哪些操作步骤?每一个步骤有何作用?为何采用这种操作顺序等)。如教师在讲述洗气瓶的用途时,可改为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探究其用途,得出结论(①用于排水集气;②用于洗气;③用于向上排空气法集气,④用于向下排空气法集气;⑤用于液体干燥剂干燥气体;⑥用于测量难溶于水的气体体积;⑦可作为NH3与HCl气体进行反应的容器;⑧若广囗瓶盛有某种气体,可用于对所需气体随时取用,随时关闭)。
利用探究性学习方式,突出了教师的诱导作用,体现了以知识为载体,创造了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知识过程的机会,它关注的是学生“会不会”及“能不能”,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是以激发兴趣促进发展的教学方式。
2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研究性活动
充分利用课外时间,指导学生搞好研究性学习活动。如关于“水”的课题的研究,可从以下方面考虑(水的用途、水的污染及防治、节约用水、水的硬度检测、降低水硬度的方法等),这样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下面是一个日本中学生自主制订的研究性学习方案的案例。
1课题的名称:关于食物垃圾的产生和作用的思考
2为完成课题采取怎样的形式为好(调查、咨询、实验等活动)
(1)我们获取食物的途径。
a从环境角度:调查研究生产环境、农业、水产业、养殖业等
b从垃圾问题出发,调查流通领域:商品的规格化和垃圾,超级市场、24小时店中的垃圾量
(2)关于家庭中的食物垃圾(以自己家为对象)
a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食物材料中产生垃圾的比例大小
b分析购买的食物材料和它的可利用比例
c分析剩饭的量及比例
(3)调查饮食店和大饭店倒出的剩饭数量不断增加的原因
(4)思考食物垃圾的利用方法
3保证课题研究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资料、时间、经费、人力、社会团体、实验、范围)
(1)资料:佐野县《日本的垃圾》,文库1997年
(2)调查、取材地:农家、养殖者、销售市场(包括饭店)
(3)通过文献明确访谈调查项目
(4)统计资料、问卷、录音设备、照相机、地图
4活动计划略
在实际中可参照上例指导学生确定研究性方案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
四、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方向
1“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自主学习要求个体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
我国学者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做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做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他还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
因此,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高品质的学习。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体验的教学,那些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
2“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期望所有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的内部冲突;对于个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而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的目标。
3“探究学习”是指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三个目标。在化学学科可进行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那么三者关系如何呢?自主学习(意义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高质量的学习;而合作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
值得提出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来进行,要适时地选用,才会有好的效果。变革化学学习方式,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学发展的根本,也是促进课程改革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