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23 04:52:00
导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当今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都将课程功能的转变作为首要目标,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品质。创新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潜质,开发这种潜质应当是教育本身须担负的功能。因此在实施新课标中,要逐步消除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种种弊端,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为学生营造一种环境和“土壤”
新课标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的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在传统的教学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独立人格及个人价值,因此学生不能生动、活泼、主动和自然地发展。教师上课习惯了“一言堂”,偶有讨论,也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这种陈腐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应为学生营造一种环境和“土壤”。这种环境和“土壤”,就是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1.解放学生的身心,鼓励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
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接受者,是发现问题的探究者,是知识信息的反馈者,是学习目标的实现者和成功者,更是学校学习的主人。因此我们应该改变教育观念,对学生少作限制:解放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充分地活动;解放学生的思考和想法,让他们摆脱过去传统的单一的学习模式,有思考和表达的机会;解放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不把学生淹没于题海之中,不用教材知识占领学生所有的思维空间,让他们的知识面更宽广,眼界更开阔;允许学生有丰富多彩的个性,鼓励学生表现自己个性的独特性。只有我们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学生的思维才会灵活,想象力才会丰富,创造能力的培养才能得以顺利的进行。
2.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自由活动中得以表现和发现
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智慧来源于活动。”换句话说,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活动,即学习的实践性。活动是学习的初始,只有在活动中观察、认知,并逐渐领悟,才能提高学习者的素养和创新能力。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会给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而要使活动得以切实、全面、深入地贯彻,就需把学生引向多姿多彩的生活、奥妙无穷的自然以及飞速发展的社会,使学生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科学的结合处主动探索,在直观感性的交流中体察、感知、领悟、积淀,渐习渐得,自然而然地培养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外,也可以实施开放式研究性活动课程,把权利下放给学生,让他们做学习的主人,这就更能发展个性和激发创造力。研究性活动课程坚持内容的开放、时空的开放和心态的开放,坚持学生“自主选题、自主探究、自主创造”,学生可以通过体验去填补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缺口,可以通过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广泛学习、辨证思考、探究未知的世界并直指“创造”。
3.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创新品格得到锻炼和开发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而在当前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这种转变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陈旧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为此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以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创新发展的情感保障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现代先进教育理念强调平等,也就是教师应尽可能地以朋友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尽可能地让学生的思想迸射出灵感的火花,从而培养其创新能力。
1.学生是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人,是学习的主人
珍尼特.沃斯.登.德莱顿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说:“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你必开辟新的通路、寻找新的突破点,发现新的联系,你必须打破原有的模式。”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怀疑老师,怀疑课本,甚至对知识产生疑问,这都很正常的,有时还可能是进行创新的先兆。因此我们不仅要容忍学生的这种质疑举动,而且还要鼓励并为之创造条件,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反之,如果教师惟我独尊,刻薄地要求学生,长此以往,将不能唤起学生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创新意识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2.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
21世纪的今天,仍有一部分教师喜欢每天板着师道尊严的面孔,让学生畏惧。作为教师,当然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也需要有威信,但这种尊严和威信不能仅靠职业的自然权威去维护和树立,而要靠自己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教学能力去赢得。教师对待学生态度要大度一些,宽厚一些,胸怀也应宽广一些。教师应该允许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会接受乃至欣赏学生的不同意见;即使当时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也可以跟学生平等地、心平气和地去探讨。因此,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人格修养,改变陈旧的传统观念,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理解、心理相融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将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思维敏捷,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动手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动手是为了培养技能,从而更快地掌握知识,这也是当今课程改革的要点。有一个公认的现象:在美国,面临学业成绩考试时,美国人常常不是中国留美学生的对手,但一进入实践领域,中国留学生就显得不那么得心应手了。原因就在于我们中国的教育有一个弊端:课堂灌输理论知识多,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上课记条条,下课背条条,考试考条条”。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以静坐、听记为主,极少活动。
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教育较为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据资料介绍,在美国,学校提供用于教学中的各种工具、机器和原材料十分丰富。讲矿物知识,学生可先采石料,打磨加工成石珠项链;上艺术课,学生可以亲手制作陶瓷的、纸的、瓦的、石膏的、木头的、金属的等各种艺术品,充分体验艺术创作的快乐,掌握艺术创作的技能技法。中国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这是中国教育的成功之处;但学生由于动手操作机会少,实践机会少,以致动手能力差,高分低能是我们教育的一大缺陷。
俗话说“心灵手巧”,反过来,“手巧”也能促进“心灵”。在动手操作、实验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可以验证知识,提高学习兴趣,还可以在此过程中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提高和发展。
-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论文
- 下一篇:马克思哲学观的社会批判之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