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时间:2022-09-30 10:45:05
导语: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在中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我们的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高科技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独立获取、运用新知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奋发进取的精神;这是一个交往频繁的时代,需要人们具有与人合作的意识,团结的意识和民主平等的意识;这是一个生存困难的时代,需要人们学会生存,对社会有责任感,对他人有信任感,对自己有接纳感。由此可见,未来社会对人的心理健康有更高的要求。我们的教育既不能让社会取消竞争,也不能退回到田园生活的时代,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帮助中学生以安宁平静的心态来迎接和适应这种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的社会浪潮。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学生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去适应生活,以及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或技术,帮助中学生战胜自己的某些弱点,进而战胜竞争中的困难,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二)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实施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也应在课堂教学。并且,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比起择时择地的专门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明显优势,这表现在:首先,各科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和教师占据时空最多的场所,学生知识的获得、技能的掌握、智能的培养和心理的发展,绝大部分是在这一特定时空中完成的。如果忽略了这一时空,就等于放弃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场所。其次,各科教学本身就蕴含了十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这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教材。再次,学科渗透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营造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既然在中学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如此必要性,那么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如何做到合理有效渗透呢?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经验和体会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要努力成为合格的渗透者
1.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教师的不良心理行为容易使学生对教师产生质疑,即教师自身就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心理素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要以一颗赤诚的爱心来面对所有的学生;以一颗宽容的心悦纳每一位学生;以一颗善良的心关爱每一位学生;以一颗赏识的心鼓励每一位学生;以一个智慧的头脑来引领每一位学生;以一个健康的心理来感染每一位学生,教师要真正在“教书、育人”中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提升。
2.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度
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但是,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把握好度,否则,就会偏离正确的方向。因为渗透不是简单地去寻找教学内容中有无一些心理学知识,牵强附会地与心理健康教育挂钩,也不是停止具体的教学过程来单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师德风范和人格魅力,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来实现。
(二)在中学化学课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化学学科集知识性、科学性、工具性于一体,有着丰富的教学内容;化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诸多优势,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中的各种资源,采取多种有效途径,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我们可以:
1.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并丰富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的情绪状态能使人的机体活动和智力活动发生重大变化。愉快、轻松的心境能使人头脑清醒,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理解能力。相反,压抑的心情会使人大脑思维混乱,学习效率低下。即学生的学习既是认识性学习,也是情感性的学习。冷漠无情的教学压力下的教学,只会导致学生机械性学习,并把学习当作苦差事从而导致厌学。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好自己的情感,善于把自己的情感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传播给学生。以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态对待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位学生,不断给学生鼓励。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思维深广度和趣味性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认识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在热情和融洽中思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课堂成为让学生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过程,从而促使其心理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2.以化学史的感人事迹激励学生
班杜拉说:“很多社会学习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实际表现及其带来的相应后果而获得的。”也就是说,学生的认知是在与社会交往过程中不断建构的。因此,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化学史上一些典型的事例和典型人物为素材,激励学生学习。例如,在讲“元素周期表”时,可向学生补充介绍放射性元素镭的发现。居里夫人和他的丈夫在实验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坚持不懈,利用手工加热的方法,从八吨沥青残渣中分离结晶出0.1g镭盐。讲到有关“甘油”的知识时,可以联想到炸药,介绍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艰难历程,在几个亲人相继丧命的情况下,化悲痛为刻苦工作的动力,发明了安全性较好的甘油炸药。这些人物的感人事例肯定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坚强的性格以及对科学、对事业的执着精神也会深深地影响学生,激励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3.以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新课程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究。教师应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采取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包括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元认知学习等等。比如改革学生实验,增加小组探究性实验,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实验小组,小组成员交流探讨,共同设计探究实验方案,分工协作,动手实验,还可以进行小组之间的竞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实验,很多实验并不是一次就能成功的,学生多次实验得到的结果也许都不太理想,教师应鼓励他们不断地思考、探索,当实验最终获得成功,学生将在成功的喜悦中体会到持之以恒、百折不挠精神的重要性。如果实验失败,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会诊与改进,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完成实验的过程其实也是磨练学生意志的过程。而且在学生实验中,由于实验动机一致,同一实验小组的同学如能取长补短、操作协调,定能取得好的实验结果。相反,如果组内各人都孤僻、自卑、胆怯,或各人都爱表现自己而轻视对方,实验小组人际关系不和谐等,就难以取得好的实验结果。在教学中应注意对后面一种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使他们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团队合作意识和良性竞争意识,这是立足于未来社会所必须的良好品质。
4.以多激励的课堂评价方式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
评价学生也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一个途径。教师应从能力、知识、学习态度、情绪表现与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中学生正是自尊心最强的时期,大都存在着爱表扬怕批评的强烈心理。一句由衷的赞美可使挫败的孩子悬崖勒马,使表现不错的孩子更加积极上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激励目标,运用激励语言,采用激励方式,形成激励氛围。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句话都要向学生表达一份爱、一份期望和鼓励。对于学习开小差的学生要用眼神去暗示他要精神集中地投入学习。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评价和鼓励,即使学生答的不对,也要让他非常体面地坐下。让学生每天都得到一定的成功,使之在成功中体验欢乐、得到满足、提高自信心,进而获得奋进向上的动力。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是保持最佳状态的基本保证,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心理品质。教师应该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多给学生舞台去展现他们的优点。教师还要能够看到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对于在课堂发言、作业、课外活动、各种创新设计等言行中,只要有闪光点,就要及时发现,并予以充分肯定和表扬,这会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帮学生树立自信,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以上是我在一线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当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靠某个教师或者某个学科的教师的能力是无法完成好的。这就需要学校领导的充分重视,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以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相信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我们培养的学生一定能成为符合二十一世纪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黄晓晖 单位:武汉市新洲高级职业中学
- 上一篇:领导干部加强自我修养心得体会
- 下一篇:医学本科留学生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