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分析化学教学思考

时间:2022-04-25 03:20:43

导语:水分析化学教学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水分析化学教学思考

1合理选择教材

选择合适的教材是高效教学的重要基础,教材是教与学的依据,对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采用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黄君礼等编写的《水分析化学》[1],该教材为土建学科专业“十五”规划教材,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融合的信息量大,具有较高的知识性,概念准确、严谨,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另外,结合教材内容,我们为学生指定相关的书籍作为参考资料,以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实际能力。合理的教材,不仅方便教师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效率大幅提高。

2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只有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学习。因此,水分析化学教学,首先从讲好概论入手,概论是这门课程的缩影,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学习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更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概论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介绍本课程在给水排水领域中的地位、用途,与给水工程、排水工程等专业课程的联系,涉及的主要内容,现状及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同时让学生了解到水分析化学是分析化学在生产实践过程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是理论与实践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在水资源保护、水处理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3教学方法探索

近年来,随着教育模式的改革,“应试教育”逐渐向“素质教育”转变,社会更加需要德智体能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学校要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是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是取得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方法上,一改过去单一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根据教学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讲解式、提问式、对比式等,同时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将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以期达到较好的效果。(1)讲解式教学:基础知识的一般以教师讲解为主,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同时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一定的自学时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理解能力。(2)提问式教学:它包括教师提问和学生提问两方面。教师提问可针对上节课讲授的内容进行复习式提问;也可在讲课间遇到学生曾经学过的内容进行提问,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连贯起来,加深理解。学生提问是指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针对本课程学过的内容,提出问题,并由学生解答,它既能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回答的问题要给与以肯定或进行补充,对学生解答不了的问题进行解答。(3)对比式教学:既是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又是,比如讲解滴定分析时,在讲解完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沉淀滴定法、和氧化还原滴定法等四种化学平衡及其相应的滴定分析方法后,引导学生对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比较,加深理解、掌握,让分散的知识系统化。

4教学手段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水化学分析中的基础理论、公式的推导及例题解答,采用板书的方式按逻辑顺序进行详细讲解,教学效果要比多媒体演示好;分析仪器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及水样的采集、保存等则采用多媒体演示,则形象生动,清楚透彻。实践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5实验教学

水分析化学这门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为了巩固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实验课是本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验课能够培养、训练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传统的实验课,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和实验后的整理工作,全由教师完成,学生仅参加部分实验操作过程,对整个实验了解不够,对实验缺乏整体性的理解。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很小,达不到预计的效果。针对此问题,对实验课进行了尝试。教学过程中,由学生来参与准备实验和完成整理工作。学生对实验的准备和操作过程都非常清楚,实验目的由盲目变得明确。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于实验项目的选择既要考虑学生今后工作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学科特点,所选实验项目既包括四大滴定等基础项目,也包含一些仪器分析的项目,让学生全面了解分析化学在水处理的应用及发展。实验先由教师示范,介绍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并与纠正,使学生通过有限的实验操作,培养科学严谨的作风,良好的实验习惯。

6结语

水分析化学作为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学上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学过程中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现代的模式、方法结合,既要重视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的传授,又要重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其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及适应社会的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本文作者:王华毛绪美叶海燕工作单位:西华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