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教学创新教育思考

时间:2022-04-19 04:59:00

导语:化学课教学创新教育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化学课教学创新教育思考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日的的教育。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梢神和创新能力?下面我就这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营造宽松、活泼的氛围,焕发创新意识好奇心、求知欲和质疑是创新的动力。

世界上很多重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源于好奇心和质疑,而自由、轻松的氛围最有利于创新,所以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活泼、独立、民主、合作、大胆质疑的氛围。现在的初三、高中学生IlJ于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增强,己不象小学生那样喜欢踊跃举手发吉,他们希望摆脱教师的束缚,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与教师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他们已不满足于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更希望是采取才沦式甚至辩论式的教学方式来探求真理。所以上课时教师可以允许学生不举手发言,允许打断教师的讲话,允许针对课本的知识、教师的观点质疑,提出自己的意见。每个学生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创造潜能,这种潜能一旦被唤起,将会产生巨大的力量。

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不要因学生打断自己讲话而不满,也不要因学生的观点听来幼稚甚至荒谬而加以指责,而应热情肯定学生的创造性观点。如在学习’‘磷的性质”时,书本提到磷与氯气反应可生成三氯化磷、也可生成五氯化磷(ZP+selZ垒塑二ZPels),第二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与学过的“氯气”一节过量氯气与磷反应的第二个化学方程式不同(ZP+3el:么塑ZPel,.Pel,+e、:鉴迄选Pe一,)-学生会产生疑问:磷与氯气反应在什么条件下只生成三氯化磷,什么条件下只生成五氯化磷,什么条件下生成三氯化磷和五氯化磷的混合物?我便引导学生分析氯气在反应中不充足、过量以及介乎两者之间的情况,增进了学生对物质过量反应和氯气氧化性的理解。又如,在学习了钠跟水反应的性质后,有的学生联想到金属跟酸反应的性质提出这样的l司题:把金属钠投人盐酸中,钠是跟盐酸中的HO反应还是跟水反应?我先让学生写出这两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标出两个反应的电子转移情况

再引导学生根据化学方程式分析,钠跟盐酸或跟水的反应,实质都是钠跟氢离子的反应。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水的电离,暂时只能根据初中知识解释盐酸比水更容易电离.盐酸电离出来的H一数目比水电离的H‘多很多倍,引导学生分析钠是跟盐酸反应.实际上是与其中的HCI反应。同时指出钠跟水的反应已经很蔚烈.因此钠跟盐酸的反应会更加猛烈而发生爆炸,非常危险!再如,笔者在教初中化学‘儿种常见的金属”时,提到为防止铁制品生锈,常常在铁的表面镀其它金属如锌、铬、镍等,有个学生忽然提出能不能用铝镀在铁的表面?因为铝在空气中能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民含员丰富。我允分肯定了他的独创性和提前预习的积极性,同时指出在铁的表面镀铝属于比较复杂的化学问题,月前还不能实现。鼓励同学们努力读朽,将来考上高中、大学,利用学到的知识攻破这些技术上的难关.因为在科学研究的问题上,在今天不可能的事情也许将来完全可以实现,要敢于异想天开。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只有设法将认知的对象和任务,从学生的问接需要变成直接需要,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启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的创新思维。我在上课时十分注意联系生产、日常生活、化学新发明、新创造以及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例如.我在讲完苯酚后,拿出一瓶混有苯酚的苯,问:如何除去苯中的苯酚?有学生想到加浓澳水后过滤,又有学生想到加烧碱后分液,还有学生想到把苯酚和苯加水放在稍高于7()℃的水浴中加热后分液,也有学生想到用冰来冷却苯酚和苯,使苯凝结成无色品.体后过滤。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积极性思维,让他们课后做实验。通过师生共同研究.发现加烧碱后分液这个方法最好。加浓澳水后过滤不能除去苯中的苯酚、因为浓澳水跟苯酚反应生成的三澳苯酚与卤代烃相似,溶于苯。而苯酚钠基本是离子化合物,溶于水,可与苯分离。用水浴和冰来冷却的方法较难操作。这样使学生对“相似相溶”、有机物的提纯操作以及笨和苯酚的性质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又如在讲授目:s的化学性质时,我补充了验证HZs的不稳定性和可燃性实验。

把H:s气体缓慢通人导管,导管有一段浸人冷水中,把浸人冷水的导管前段加热片刻,发现浸人冷水的导管析出黄色粉末;接着加快通人HZS气体的速度,点燃导管口的气体,先用于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再靠近火焰上方倒罩一个蒸发,观察到蒸发皿表面附着黄色粉未二这时,我启发学生思考:

1、蒸发皿表面附着的黄色粉末与浸人冷水的导管析出的黄色粉末是否相同,是什么物质?

2、H:s充分燃烧和不允分燃烧有何不同,是否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如果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则那种物质是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队试比较H:s与HZO、HCI的稳定性有何不同?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根据实验中发生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还复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和水、HCI的热稳定性的知识.为今后通过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判断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打下基础。

三、设疑巧导,诱导创新中。

蔓篆鬓戴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要在教材充分挖掘设疑巧导的素材.精心设疑布阵,因势利导、层层设疑,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实,诱导学生创新。例如,我在设计Al(oH)3的两性实验时,把教师的演示实验改为以下的边讲边实验:

(1)取一支试管,注人Zn、Lo.smo一/L的AI:(50;)、溶液,然后滴加氨水至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将所得馄合物分装在两支试管里;

(2)向其中一支试管滴加Zmol/L盐酸至沉淀溶解后,再滴加Zmol/LNa0H溶液至现象刚好产生;

(3)向另一支试管滴加Zmol/LNa0H溶液至过量,再滴加2mol/L盐酸至现象刚好产生;

(4)将两支试管中所得液体混合。这个实验产生的结果可能有多种。不仅有实验本身的,也有对Al(OH)3的两性理解的,还有实验操作不当所致。整个实验操作设计一环扣一环.层层深人,现象明显,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导致所观察到的现象不一样,因而产生的疑问也不一样,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不断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创新思维不断涌现,使学生对A1(OH),的两性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又如,我在讲“铁及其化合物”时,Fe”与Fe’‘的相互转化是本节的难点,学生不易理解。我在讲完新课后设计了这样一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