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巧牵妙引

时间:2022-04-25 03:38:00

导语:透析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巧牵妙引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透析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巧牵妙引

课堂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化学课教学中,教师准确、生动、巧妙的牵引,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和知识的形成。遗憾的是,很多化学教师,语言功底或教学基本功或教材熟练程度存在明显不足,使得课堂教学中,“词不达意”、“顿时语塞”、“前言不搭后语”、“知识脱节”等尴尬现象时有发生。化学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个性、课堂类型、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环节等等的不同,课堂教学的牵引有多种分类和不同技巧。

一、导入环节

新的教学内容的出现往往需要牵入,引入的作用主要是集中学生注意和引导学生的思维。如果不进行适当的引入,新内容的出现就显得生硬,学生的思维就不易找到方向,往往会有莫明其妙或不知所措的感觉。从功能角度而言,引入的种类主要有:

1.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明确任务

例1:第十单元酸和碱(复习课)

有老师这样引入: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常见的酸。先请大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常见的酸有哪些?这些酸各有哪些物理性质?这些酸各有哪些化学性质?

评:有时候简洁也是一种美丽。我们不一定每节课的引入,都要追求引人入胜。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有时会比“拐弯抹角的引入”更实惠、更有效。如上所例,一句话,三个问,阐明了学习内容,交待了学习任务,发出了“开始思考”的命令。

2.创设语言情景,引导学生发现与新授课密切相关的化学问题

例2:第四单元课题1原子的构成

本人曾这样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战争。你们知道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过的威力最强、破坏力最大的武器是什么吗?

评:启发学生答出原子这一概念。巧妙利用重大事件,扣人心,引人入胜。

3.创设生活情景,阐明重要作用

例3:第四单元课题4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新授课)

有教师这样引入:人体缺少什么元素时容易患大脖子病?有效防治方法是什么?进食时吃的是碘还是加碘食盐?生产、生活中往往需要计算元素的质量或化合物的质量,要完成这类计算,我们必须学习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评:讲明知识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巧设悬念,激发兴趣

例4:第六单元课题3一氧化碳

有教师这样引入:先出示资料:据世界卫生组织部门统计,每年有250万人死于煤气中毒事件!我国每年也发生10多万宗煤气中毒事件!煤气中毒对人体造成的损害是非常致命的,无可挽回的。再提出问题:煤气是何物?它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何有剧毒?怎样防止煤气中毒?学习了本节内容后,我们一切都会明白。

评:化学同时是一门应用科学,该教师的切入点在化学与生活的联系点上,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

5.复习旧知识,温故而知新

例5:第四单元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

有教师这样引入:什么叫元素?不同元素的原子其核外电子数有什么特点?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哪部分关系最密切?

评:既复习了相关的旧知识,又点明了新授课的主要任务,还为新知识的教学扫清了障碍。真是一举三得。

二、讲解环节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解,其本质意义是对化学有关的概念、理论、规律等进行分析阐述,以说明其原因、理由、含义、本质等,常见的主要形式有讲解来龙去脉、阐明因果关系、揭示本质规律等。因此新课环节的讲解务必要准确规范、简明扼要。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化繁为简,裁弯取直

例1:元素符号表示意义(新授课)

教材表述:元素符号表示意义:①表示一种元素,②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本人曾这样讲解:元素符号表示意义:①表示某元素,②表示一个某原子。

评:简洁了许多,而且可有效防止学生出现诸如“O表示的意义:①表示一种氧元素,②表示氧元素的一个原子。”等问题。

2.抓住关键,精炼语言

例2:CO2的化学性质

教材表述:CO2的第一条化学性质“在通常情况下,CO2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供给呼吸。”稍加研究,便可发现这句话中有三个关键词“不”,于是,CO2的这条化学性质我们可将其概括为“三不”。

评:抓住关键,简明扼要。

3.条款式叙述,理清线索

例3:O2的化学性质

教材处理:O2的化学性质,教材采用列举的方式进行陈述,即通过3个实验来说明,如果不加适当的概括,学生容易把O2的化学性质理解为表述的3点(①C+O2=;②S+O2=;③Fe+O2=)。如此处理,对学生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显然是不利的。

本人意见:将O2的化学性质概括成3条:①氧气+非金属单质(代表物质P、C、S、H2);②氧气+金属单质(代表物质Mg、Fe、Al、Cu);③氧气+化合物(代表物质CO、CH4)。需注意的是,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本课题内容O2化学性质的完善可分成几步:第一步,复习前面已学过的红磷与氧气的反应,从已知过渡到未知;第二步,完成本课题新内容的教学;第三步,总复习时,引导学生将后面学习的氧气与CO、CH4的反应归类到本课题,从而建立“O2化学性质”相对完善的体系。有利于学生准确、系统地掌握知识。

4.巧用反问,增强说服力

例4:化学式的涵义

教材呈现:写出水的化学式H2O,用4个卡通画来表明水的化学式的4个基本意义。编者意图明显:用时尚的卡通吸引学生眼球,在趣味中完成化学式涵义的学习。这种意图和呈现形式比较新颖,不失为一种创新。教师在课堂操作中,如按编者的意图进行教学: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初步感悟“化学式表示的意义”;再依样画葫芦,让学生说说“CO2表示的意义”。应该说还是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种方式、方法,或多或少给人一种“灌输”和“被动”的感觉,始终让人感觉不爽。

本人意见:在安排阅读教材之前增加一个环节:例如,出示一瓶液体试剂,标签上写H2O,问学生,这是什么试剂?你的证据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可想而知。接着再一个追问:既然物质可以用化学式表示,那么化学式表示什么意思?“化学式表示一种物质”就迎刃而解了。再用一句过渡语“化学式还可表示其它基本意思,我们可以看看教材”。于是,教学又回归到教材正轨。

评:教学中的一句关键的语言是一个反问:既然物质可以用化学式表示,那么化学式表示什么意思?很有说服力。再者,水及水的化学式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熟知的内容,加之在现场出示一瓶水,用此直观手段,提问步步跟进,自然会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巧用比喻,说文解字

例5:置换反应

笔者曾这样处理:先问学生:你们都看过篮球比赛,当队员受伤或体力不支时,教练会向裁判提出什么要求?是怎样换人的?然后再叙述:有一类化学反应,与篮球比赛换人非常相似,请观察我们刚学习的几个化学反应,看看有何特点:Mg+2HCl==MgCl2+H2↑Zn+2HCl==ZnCl2+H2↑Fe+2HCl==FeCl2+H2↑最后点明:以上三个化学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置——位置,换——调换,置换反应,本质是元素的位置发生了调换,结果是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

评:巧用比喻,让学生轻松理解了“置换”一词的意义。

三、过渡环节

汉语中有许多的连词,用来表达诸如转折、递进等意思。一节化学课中,有数个知识点和多个教学环节,在不同知识点的教学之间,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正确使用适当的过渡牵引,可以使教师的教学条理更清晰,环节更清楚。

1.知识点间的过渡

例:氧气的化学性质。

本人以为可以这样处理:刚才我们学习了氧气的第1条化学性质,接下来我们学习氧气的第2条化学性质。

2.教学环节间的过渡

本人以为可以这样处理:刚才我们学习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接下来我们用刚学到的知识完成几道练习。

评:第1句过渡语,顺利的将教学从第1个知识点过渡到第2个知识点。第2句过渡语,则成功将教学环节由新课教学环节转移到巩固练习环节。这些过渡语,可以对学生的思维产生积极的引导,将课堂教学的各部分有机的组合起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四、总结环节

写文章讲究“虎头,豹身,凤尾”。课堂教学宛如创作一篇漂亮的文章,一个巧妙的结束语,往往会产生意犹未尽的艺术效果,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持久的保持。

1.首尾呼应,揭开悬念

例1:一氧化碳的教学

某教师这样处理:前面我们介绍过煤气中毒资料,现在大家是否清楚了我提出的几个问题:煤气是何物?它是怎样产生的?它为何有剧毒?怎样防止煤气中毒?

评:设计悬念,再解开悬念,巧妙地完成了一个教学知识和教学过程的循环。

2.抓关键词,高度浓缩

例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本人如此给学生概括:检、装、固、热、收、撤、灭。

评:抓住关键字,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3.归纳概括,促进整体印象的形成

例3:氧气

有老师这样处理:我们刚学习了氧气的化学性质,请同学们对氧气的化学性质作一个概括。引导学生对氧气化学性质进行一个总述: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能与多种物质反应,并放出热量。

评:这一安排和概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有利于学生整体掌握知识。

教学有时象章回小说或讲评书,适当来一点“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能不断吊起学生胃口,不断引学生入胜。作为化学教师,应该在语言表达和教学基本功方面多下功夫,课堂教学中进行巧牵妙引,使我们的课堂既规范、准确,又简洁、生动,既严谨、周密,又幽默、风趣,从而增强对知识的明确与理解,增强对学生的吸引。现代教育要求我们作精品教师、作研究型教师,就用它来不断激励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