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质问学会学习

时间:2022-04-22 11:40:00

导语:学会质问学会学习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学会质问学会学习

摘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恰恰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他主学习”为“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探究意识的培养与提高。

关键词:创设问题情景转变学习方式构建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

在化学课堂上,我的学生总是很“调皮”,经常会冒出一些比较“古怪”的问题,有时引得大家哄堂大笑,有时却也帮了我不少的忙。比如,在学习淀粉这节课中,我们讲到有关淀粉的物理性质。通过教材我们知道淀粉是白色的粉末状固体,无气味,无味道。当时就有一位女同学提问说:“那为什么我们在吃米饭的时候,会越吃越香,越嚼越甜的呢?”

这问题问得好啊,我就顺势组织学生自己阅读课本中的材料,抓住其中的有效信息。过了几分钟后,同学们就开始前后桌小声聊了起来——应该有答案了。我叫了刚才提问的那位女同学回答,她说“因为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下发生了水解反应,生成了麦芽糖,而麦芽糖是有甜味的。”

大家都略有所悟的点了点头。正当我准备过渡到淀粉的水解反应时,平时上课不太认真的一位男生站了起来,理直气壮地说:“既然淀粉在嘴巴里会被唾液反应生成了麦芽糖,那我们又是怎么知道淀粉是不甜的呢?”

这下可好了,学生一下子沸腾了起来,一边笑一边看着我,等待我的答案。我只好灵机一动,“以牙还牙”,一脸严肃地回答:“在品尝淀粉之前,我们先把口腔中的唾液全部清理掉,然后快速品尝。”

轰的一声,全班笑翻了天。我也禁不住笑了。

现在想起来,这样的回答虽然可以调节课堂的气氛,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答案没有太大的帮助。如果我们可以就此追究下去,探索如何鉴别淀粉的味道,物质的甜味跟它官能团是否有直接关系呢等问题,这样既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也可以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探究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后来,在讨论淀粉本身有没有醛基的时候,曾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学生取用了少量的淀粉溶解后,直接加入银氨溶液,结果发现也有银镜出现。但是书本上却说淀粉是没有醛基,不能发生银镜反应的。问题的出现让学生很感兴趣,他们开始讨论起来。

“可能淀粉里真的有醛基。”

“可能是淀粉不纯,含有其他有醛基的物质。”

“淀粉中可能混有葡萄糖,所以有银镜出现。”

“要检验淀粉中是否有醛基,我们必须除去其中的葡萄糖。那我们怎么设计实验来除去淀粉中的葡萄糖呢?”

又是一连串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是没有办法一下子得到很好地解决的。于是我就提议让他们课后作为课外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研究。

那么淀粉在硫酸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到底有没有水解呢,水解的产物是不是葡萄糖呢?学生都说想亲自做一下这个实验。于是我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两位同学自己上来完成这个实验。

两位同学取2mL准备好的淀粉溶液于洁净的试管中,然后加入2mL20%的硫酸溶液,加热4min。

“如何鉴别淀粉有没有水解呢?”

有一位学生说:“用碘水。”

说得有道理。于是学生取出少量的水解溶液于另一试管中,加碘水。结果发现,有蓝色出现。

“说明淀粉没有水解。”

“也有可能淀粉水解了,但没有水解完全。”

学生的回答让我很高兴,我肯定地说:“两位同学的设想都很有道理,那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到底哪种设想是比较正确的呢?”

这时学生已经进入了状态,在问题的驱使下,他们开始认真的思考起来。

“淀粉水解的产物是葡萄糖,只要检验水解溶液中有没有葡萄糖,就可以知道淀粉有没有水解了。”成绩比较好的一位男生站起来说。

大家开始议论起来,“那葡萄糖用什么来检验呢?”

“加入银氨溶液,或新制的Cu(OH)2悬浊液。”很快同学们有了答案。

心动不如行动,马上动手实验。只见他们先配好银氨溶液于试管中,然后用胶头滴管取出加了硫酸的淀粉溶液,并滴了6滴到试管中,然后放在水浴里加热。同学们也静静地等待结果的出现。两位搭档倒是不慌不忙,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他们还在为刚才配置银氨溶液时非常准确的操作而洋洋得意呢——我的氨水没过量,使产生的沉淀恰好全部溶解。

但是,等了再等,等了还再等,实在不能等了…怎么没有银镜出现呢,溶液也没有变黑啊?想想实验的整个操作,确实没问题啊?同学们也觉得有些纳闷了。

“难道是加入淀粉溶液不够吗?”

“难道是水的温度还不够吗?”

“难道淀粉不水解吗?”

这些都不是问题,这是大家最后得出的结论。

这节课上到这里,我心里其实已经很开心了。因为我知道,问题的出现,可以帮助我和我的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大家再仔细想想实验步骤,然后好好考虑一下银镜反应需要什么条件,实验过程中我们有没有忽略了什么细节?”

大家讨论之后,终于明白了。

“原来是硫酸中和了银氨溶液,当然怎么也不会有银镜出现了。”

再做一次吧。先加NaOH中和硫酸,然后再加银氨溶液,水浴加热。

光亮的银镜终于出现了,大家很开心。

“刚才加了碘水,溶液变蓝;现在加了银氨溶液,又有银镜出现,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淀粉在硫酸的作用下,发生了水解,但是还没有完全水解。”

追问:“这叫部分水解。那怎样的现象说明是完全水解呢?还有如果没有水解又有什么现象呢?”

学生进入了积极地思考和探索当中……

这节化学课,让我有了一个很深刻的体会:兴趣是学好化学的原动力,而问题则是探索化学的源泉。通过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经过点拨、启迪,让学生自己找出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和途径,实现化学课堂教学和探究性学习的整合,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一、高度重视有效教学,不包办,也决不放任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教学不应该奉送真理,而应该教人发现真理。”教师在课堂中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制定目标与学习的方案,并根据目标进行尝试、操作、探索、归纳。努力做到凡是学生自己会学的,老师不讲,凡是学生自己会做的,老师不代替;凡是学生自己能讲的,老师不暗示等。就像在检验淀粉的水解产物的时候,学生第一次直接加入银氨溶液,结果实验失败。通过思考后,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硫酸,然后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实验也成功了。有了开始失败的体验,学生对该实验的成功的关键就有了深刻的认识,对实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进而如果再联系如何检验卤代烃中卤原子的种类这个实验,在加了NaOH溶液水解后,也必须先加硝酸中和,然后再加AgNO3溶液来检验卤原子的种类,让学生再次体验到实验的严谨性,不仅加深了印象,而且更好更准确地解决同一类问题。

所以说,“问题”其实不是问题,而是解决问题的良好开端。不要害怕问题,放手去做,肯定会有收获。

二、创设问题情景,转换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经历教育改革不断洗礼与反思之后,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方式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给学生创设问题情景,恰恰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他主学习”为“自主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实现探究意识的培养与提高。

月亮围绕着地球运转,而探究总是围绕着问题进行。问题的困惑和解决是展开探究性学习的源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提出一些与学生已有知识相抵触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形成问题情景,使学生在问题情景中产生认知的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思考,从新知与原有认知水平的不和谐、不平衡状态,达到一个新的和谐、平衡的境界。比如,上面提到的关于淀粉能否水解以及水解得到的是什么产物的问题时,学生提出用银氨溶液,我故意没有及时地提醒要先加NaOH溶液,让他们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这样,刚好给他们创设了出现问题的情景,让他们在问题中得到准确的答案,在问题中得到思维上的成长。

三、让实验成为学生学习化学的支撑点,让探究性学习走入化学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验平台,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检验淀粉有没有醛基时,如果不做实验,学生就不会明白普通淀粉中可能会含有葡萄糖,也就不可能出现“如何除去淀粉中的葡萄糖”这样的研究性课题。

化学实验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发了学生的智力,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改变了学生以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发挥了实验的教育、德育、美育、环保教育等功能。

同时,实验也是连接化学课堂和探究性学习的纽带。

有了实验,化学的探究性学习就有了展示的空间和舞台,探究性学习也就有了实际的意义——有利于构建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模式。

这种模式有利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其创造思维能力,为学生的主动探究知识提供宽松的环境。在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操作和验证,积极地思考和探索,从而迸发出无穷的灵感和智慧。

总之,有“问题”就会有希望,有实验就会有发现。学会质疑,学会探索,才能学会挑战,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赵国敏.《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明知故犯”》.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2

[2]郝瑞锋《论化学实验探究性教学》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6.1-2

[3]刘知新《化学教学系统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唐力《化学探究教学过程构建性特征的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