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组校本教学探讨的实施与思考
时间:2022-04-22 11:29:00
导语:化学组校本教学探讨的实施与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针对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或困惑、教师教学水平的亟需提高等现状,提出了在化学教研组内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基于问题的理论学习、同伴间的观摩与讨论、专家的教学现场指导和理论辅导讲座等教研形式,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有利于新课程的实施,更好地落实课程改革的目标。
关键词:化学组校本教研专业成长行为跟进
当前,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在实施层面上将会遇到诸多新问题或困惑,如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等,如果新问题或困惑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势必造成“新教材,老教法”,将会成为课程改革的阻力。如何使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落实课程改革目标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
近几年来,农村完中随着高中教育的规模扩大,造成的主要矛盾之一是高中师资匮乏,学校解决此矛盾的主要措施是大量聘进新分配教师或将初中的部分教师任教高中。对于这些教师而言,如何更好地促进他们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和自身的专业发展,适应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是一个新的问题。
针对这些现状,我们在化学教研组内开展以校为本的学科教学研究活动,通过基于问题的理论学习、同伴间的观摩与讨论、教学现场指导和专家的理论学习辅导讲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更好地落实课程改革目标,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一、基于问题的理论学习
在教师的培训中,常常听到有教师讲:“你费力给我们讲那么多理论和观点干吗?我们关心的是怎么做,你告诉我们怎么做就行了。”持这种观点的教师不是少数,说明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排斥教学理论指导的倾向。
其实,教育教学经验是教师专业成长最有价值的资源,因教育教学经验来自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是教师自我学习和提高的最方便、最独特、最新鲜的资源,但是,目前这一资源的价值尚未被利用。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自身教育教学理论的缺乏,无法从自身的教育教学的经验、经历中提取出有价值的材料进行研究,最后只是导致这种资源的白白流失,也使教师有十年的教学经历,却只有三年的教学经验。
为了使教研组内教师积极的进行理论学习,我们尝试性开展基于问题、基于实践的理论学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基于问题、实践的理论学习的过程如下:
课堂上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课堂上是否解决了这一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又发现了什么。
例如,在关于“化学基本概念”的内容教学时,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但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还是模糊不清,没办法运用到实践中去,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我们发现问题后,就组织组内教师学习了《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中的“促进知识理解的化学教学策略”,该理论认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构建学生合理的认知结构等三方面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如在高一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内容的教学时,先把学生初中学过的化合价、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内容进行复习铺垫,再以氢气与氧化铜的反应为例,设计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价的升降、电子的得失(或电子对的偏移)有什么关系等问题,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降、电子得失内容的教学。在基本解决该问题后,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就是学生对化学概念本身能初步的理解,但是对概念的外延和概念间的关系不能作进一步的理解,从而无法达到融会贯通的教学目标。针对此问题,组内教师经过分头查找理论资料,进行学习,从而找到了“概念树和概念图”的相关理论,能够较好解决问题。
按照以上模式,我们组织全组教师学习了《如何发挥化学实验的教育教学功能》、《有机化学教学方法的优化》、《无机化合物内容的教学策略》、《在化学教学中如何设计和实施探究教学》等专题理论。教师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和教学研究,不但能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还能较好地解决纷繁复杂的教学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二、同伴间的观摩与讨论
观摩与讨论的目的在于通过同事之间的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来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时往往局限于个人的视阈而难以发现问题和缺陷,而同事之间的观摩和讨论可以为教师反思个人的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和改进显然需要同事的帮助,集体的教学智慧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源泉。观摩与讨论有助于推进教师集体的教学反思,有利于为同伴指导和反思性教学创造一个良好的整体氛围。
以《乙醇醇类》第一课时为例,我们是这样安排教研活动的:
集体备课:先由开课教师主讲教学思路,主要包括:1、对教材内容的分析,2、对设计意图的说明,3、对教学环节设计的分析,4、对层次性作业设计的说明。第一次设计的教学思路如下:展示乙烷分子的球棍模型,再由-OH去取代其中的一个H原子,得到乙醇的结构,从乙醇的结构展开分析,进行乙醇化学性质的教学:包括乙醇与钠的反应、乙醇的燃烧和催化氧化、乙醇的消去反应等。备课组其他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材的处理情况、教学媒体的运用、教学进度、练习的设计等方面进行集体讨论,认为:虽然知识的落实、教学的整体思路等方面都没多大问题,就是感觉到教学方法较传统,预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很高,教学思路中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的思想,但是没有对结构进行更好地挖掘,从而使学生有被动接受的感觉,很明显不能体现新课改的思想。经过交流,认为这节课需要重新进行教学设计,在充分体现新课改思想,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从而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第二次改进后的教学思路如下:从《菜根潭》中一句“花香不如酒香,酒香不如书香”引入,然后展示一杯水、一杯白酒,并要求学生讨论鉴别的方法。再在如此多的鉴别方法的基础上,对比分析水和乙醇的分子结构,找出它们在结构上的异同点,从水与钠反应和乙醇与钠的反应比较展开分析,最后从乙醇分子中各键的断裂总结出乙醇的化学性质。
上课:备好课后,该教师具体实施课堂教学,在具体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教学调控与应变能力,教师可以适当调整了教学思路,保证教学按计划有效地进行。
说课:上课教师在教学结束后,主要针对自身的教学感受和教学的得失等方面进行说课。该教师认为:1、学生讨论鉴别水和白酒的方法时积极性很高,明显提高了学习本节教学内容的兴趣,为本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2、在对水与钠反应和乙醇与钠的反应比较分析时,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两者羟基的相同对两物质在某些化学性质上的相似性,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思想。
评课:在该教师上课和说课后,每位听课教师都对自己所分配到的某方面进行了讲评。听课教师都感觉到:1、学生参与度明显增高,思维的积极性也有了较大的增强。2、从水与乙醇的鉴别到结构、性质的比较,帮助学生构建了更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更好地体现了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重要思想。3、更使学生感觉到通过学习化学理论知识,能较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充分肯定教学思路设计较理想的同时,也指出了其中的一些不足,如教学语言还需精炼些,留给学生的思考、讨论的时间还有些不足等,再进行讨论修改,从而得到更理想的教学设计。
讨论交流:组长根据本次教研活动的情况,总结形成本次教研活动的研讨主题,为《在有机化合物的教学中如何提高有效性》,组织教师对关键的问题再深入展开讨论、交流,能达成共识的要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落实,不能达成共识的问题布置教师分头研究、思考,以便下次教研会重新讨论、研究,还不能解决的,可以专门邀请教研员协助,提供理论方面的指导。
在集体备课——上课——说课——评课——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全组教师自始至终地参与到其中,通过对教学设计思路的改进,能使教师对某些教学问题的深入思考,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在教师的同伴指导的过程中,仅靠教研组安排的教研活动进行教师间的讨论、交流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教师间平时随时随地的相互合作与交流。组内教师的相互合作、交流学习还包括:困难分担、资源共享、相互支援、相互监督等。
三、教学现场指导
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好多问题教师自身是没办法发现的,虽然教师已经开始关注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得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邀请市、区化学教研员、区化学教研大组成员深入课堂“诊断”,来弥补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交流的不足。
(1)教研员参与到教研组活动中来,与教师共同进行课堂教学的设计(备课);从更高的理论要求、更规范的课堂教学的标准来视察教师的课堂教学(听课);发现和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存在的问题(总结)。在确认了问题之后,在教研组活动中,组织教师进行探讨;并且,教研员从理论层面进行指导,协助教师进行归因: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哪些?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一个或几个值得尝试的行动方案。
(2)根据化学组的实际情况,我们向区教研室提出申请:每学期区化学教研大组成员来学校活动一到二次。教研大组成员共有8位教师,每2-3位教师一组,每组听两位教师的课,每次能听6-8位组内教师的课,几乎能听遍全体教师的课。教研大组成员深入课堂听课,进行教学现场指导,大组成员与教师共同听课和评课,在更大的面上提高组内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研大组活动模式如下:
分组听课+执教者个人反思+参与式评课+教研大组成员(专家)点评。
具体的做法:上课后先由执教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设计作说明,对课堂教学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然后大组成员向执教教师提出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和创新之处、存在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从而找到改进的切入口;执教教师随时提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困惑,以便得到大组成员的解答。
如学校一教师在进行蛋白质的性质教学中,讲到蛋白质的性质包括盐析和变性时,他设计了浓的Na2SO4溶液与鸡蛋白溶液反应和乙酸铅溶液与鸡蛋白溶液实验,来对比探究蛋白质的性质中盐析和变性的不同,通过以上实验的观察、分析,顺利得出:某些浓的无机盐能使蛋白质凝聚从溶液中析出,但是析出后的蛋白质仍可溶解在水中;重金属盐、有机化合物等也能使蛋白质凝聚从溶液中析出,但是析出后的蛋白质不能再溶解在水中。这时,有一学生提出:使蛋白质凝聚的到底是Na+、Pb2+造成的,还是SO42-、CH3COO-造成的?教师没有对这一问题引起重视,就自己按照思路进行下面的教学。
教研大组成员的点评:通过两个实验的对比轻巧地总结出了盐析和变性的关系,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应该这样回避的,教师应该及时地处理,好好地利用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不但能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还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比如可以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的同时,可以引导全体学生课后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那就比较圆满成功的。
教师自己的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按照课前设计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没有针对一些偶发的问题采取调整教学步骤的措施,一是说明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调控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上还存在缺陷,二是备课时没有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说明对教材拓宽的理解还不够。今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科知识方面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应变能力。
这种互动式的教学现场指导活动,要求教师的行为跟进,更有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得到很好解决,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得到改进。就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来说,教学现场指导是最有效的形式,也是最受教师欢迎的形式。
四、专家的理论辅导讲座
教育理论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灵魂,专业理论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根本。从教师角度讲,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理论的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随着教育情境的变化和新的教育理念的诞生,教师必须更新理论知识、接受持续的培训。为此,我们根据教研组的实际情况和教师需迫切解决的问题,邀请了一些专家来校指导,如邀请市、区教研员分别作了《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的撰写》、《化学考试的命题程序及思考》、《如何将教学问题课题化研究》等报告,要求教师根据专家的理论指导,进行行为跟进,把理论落实到教学和研究中,要求全组教师每人每学期都应完成2篇教学反思,完成1篇教学案例或教学论文,命1份化学试题。
如在教研组活动时组织教师学习了高老师的《青年化学教师课堂教学问题的案例分析》:如高老师在教师进行《离子反应》的第一课时内容的教学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与后果以及对问题的反思与评析。
问题与后果:只强调了概念的本身含义,而对概念形成的过程缺乏了解,学生没有参与到过程的学习中,而仅仅获得一些结果。因此,造成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对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在水中是怎样电离的?电离的结果是什么?它们又是怎样导电的?它们与强、弱电解质的关系怎样?如何来解释实验现象?等诸多问题得不到很好的理解与解释。即使记住了概念也纯属机械记忆,而不是理解记忆,更不会应用概念去解决问题。
反思与评析:1、对教材、教辅材料未作认真研究,教学抓不住关键。这部分内容是新增的,是为学习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作铺垫。初中已对电离、电离方程式不作要求,而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只是在上节课中刚接触到,对其溶解过程学生是未知的,因此在教学中就不能一带而过。2、对过程学习领悟不深,教材中在实验的引导下,配合新知识又给出3幅NaCl晶体溶解图,形象直观地表达了新知识的含义,为学生自主或讨论学习提供很好的资源,但是在教学中都未被充分发挥作用。
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案例分析》,并进行交流讨论,有教师就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与高老师的案例分析进行比较,提出了自己在本节内容的教学时存在的问题,并从较深层次挖掘出本质的原因,这样更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教师提出我们又该如何设计本节内容的教学呢?大家着重考虑高老师案例中提出的问题和反思,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进行了讨论,意见初步一致后形成了主教案,落实高一年级的教师进行教学。
我们的反思:1、通过对专家的教学案例的学习、讨论,并结合教师个人的教学经历,很快可以发现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可从深层次挖掘问题背后的因素,不但在改进教师本节课的教学行为的同时,而且更主要的是能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促进教师对自己平时其它内容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2、组织教师进行以案例、课例为载体的学习、讨论,更具可操作性的同时,更能体现出教师教学行为上的跟进,使教师体会到教学行为改进成功后带来的愉悦。
综上所述,基于问题的理论学习、同伴间的观摩与讨论、教学现场指导和专家的理论学习辅导讲座,几者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同时又是相辅相成、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只有充分发挥教师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各自的作用,并注重三者相互间的整合,才能促进校本教学研究有效地开展、实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郭、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钟启泉主编:《新课程师资培养精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王少非主编:《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4、傅建明著:《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教师与校长》,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5、毕华林、亓英丽编著:《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 上一篇:化学组校本教学探讨的实施与思考
- 下一篇:小议三级政府的财政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