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课程来源开发的探讨
时间:2022-04-22 10:11:00
导语:化学教学中课程来源开发的探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本文针对课堂教学中存在教学耗时多、效率低,重形式、轻实质,学生得不到有效发展等问题,从课程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两个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作了阐述。
关键词:化学教学课堂教学课程资源有效教学
当前,在农村普通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较普遍地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课堂教学耗时多、效率低,教学重形式、轻实质,而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具体的表现有:
(1)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目标,从而导致教学过程中脱离学生实际,教学效率低下。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不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关注到自己的教学方面,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学习方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的效果较差;
(3)忽视师生间的交互性和课堂的生成性: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资源,使课堂教学单调、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
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或较少地对教学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并加以利用。而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促进学生对双基知识的落实、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和情感、态度等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如何从现有的课堂教学中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并加以利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个教师都要面对并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
所谓课程资源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课程或服务于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它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资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本文从课程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两方面,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课程物质资源的开发
课程物质资源主要是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物质保障,如必需的场地、设施、设备、物资、资料等。从课程资源的视角来看,有效教学意味着为学生提供丰富而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没有物质资源的前提条件,就无所谓有效教学。
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而言,课程物质资源的开发主要是对教材的再度开发和媒体资源的开发。
1.1教材的再度开发
教材作为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要求的课程资源,具有信息资源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但是教材如何完美和精致,教师仍然需要对这些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备教材”就是指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通过教师对教材的再度开发来保证学生所接触的教材是更有教育意义的。需要教师针对这些教材和教辅资料进行不懈的“去粗取精”的咀嚼式的劳作,对教材进行加工和改造,有时需要将教材和教辅资料嚼烂嚼碎之后再喂给学生,有时需要为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自己亲自在原始性的资源背景中寻找有价值的主题。化学教材是化学信息的载体或信息传输的通道,它包括了文字、图、表格等信息。
1.1.1教材内容的处理
化学教材特别是新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坚实的活动平台和很大的发挥空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从中得到丰富、充足的素材和极大的启示。针对现代课堂教学既要有传授知识的过程,又要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方法的掌握、情感的体验、态度的养成和个性特长的发展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材的处理上既要读出它的事实性知识、原理性知识,还必须要读出这些知识中包含的方法论知识和伦理性知识,大胆科学地处理教材,包括对教材内容的重组、删减等,实施以知识为载体的教学,真正体现“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
如在“苯芳香烃”一节中,教材是直接展现苯的分子结构,再分析苯的化学性质,最后在小字体的阅读材料中介绍了苯的发现和苯分子结构学说。在实际教学中,如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处理,先引导学生阅读苯的发现和苯分子结构学说,组织学生根据苯的分子式进行猜想并书写苯的可能结构,再设计苯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液溴等一系列探究实验,对假设的结构进行验证,最后得出苯的结构。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学习了苯的结构以及化学性质的同时,并向学生展现了新的化学物质发现的过程和方法。
又如,在二氧化硫内容的教学时,引导学生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探究学习:一是根据二氧化硫的类别属于酸性氧化物,所以具有酸性氧化物这类物质的通性。二是分析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是+4,处于中间价,所以它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三是二氧化硫的特殊性,即具有漂白性。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在学习其他物质时,学生就能实现学习方法的迁移,这样就把教材知识中隐性的学习方法显性化了。
1.1.2图表内涵的挖掘
在化学教材中,还有很多的照片、漫画、实验图、装置图、流程图、示意图、模型图等各类插图、章图和各种表格,这些图表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有着不同的用途和功能,教师如能理解每幅图、每张表的含义,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不但能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有效信息,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如在“离子晶体”教学中,讲到以NaCl晶体为例探究在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是怎样排列的内容时,先用多媒体展示NaCl的晶体及结构的一维、二维、三维模型创设情景,再引导学生观察图1-2NaCl的晶体结构模型图,并回答以下问题:1、在Na+周围,距离Na+最近的Cl-有几个?在Cl-周围,距离Cl-最近的Na+有几个?2、在Na+周围,距离Na+最近的Na+有几个?3、在如图1-2的NaCl晶体(一个晶胞)中,有几个Na+?有几个Cl-?4、在Na+周围,距离Na+最近的几个Cl-能构成什么几何体?这样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观察NaCl的晶体结构模型图去探究NaCl晶体中Na+、Cl-的排列方式,不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在空间中有规则排列的规律,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1.2媒体资源的开发
媒体资源包括网络资源和影视资源以及现代教学技术,它们的优势在于它具有超强的交互性、高信息含量性、活动空间虚拟性等等。除教材资源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从网络和影视资料中寻找有价值的课程与教学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1.2.1网络资源和影视资源的合理开发
网络教育提供的学生学习环境是一个开放式的、自由的空间。相对于传统教学中教科书而言,互联网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的是丰富全面的学习资料,它鼓励学生按自己的爱好、环境、心境,选择适宜自己学习方式的内容和过程,从而创建和形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基本进入教室的情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以适时、适当、适量地插入网络资源和影视资源,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的检索、收集、筛选、分析、处理等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依托校园网络建设化学信息资源:1、建立学生的网上学习系统,提供网上探究的主题,引导与各种资源的链接,实现学生间及师生间的交互。2、建立信息资源库,开发和筛选引进的各种多媒体教学课件、各种学习资料,推介各种网络资源信息等等。
1.2.2借助于多媒体教育技术手段
2001年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教师如在日常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借助于现代教育技术来开发和利用相关的课程资源,就具有其独特的技术优势。
在化学理论课的教学中,对于微观的或抽象的概念和知识,如物质的微观结构、原子和分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化学键的断裂和重组、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等内容,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很难使学生充分理解,但是如借助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设计、编制成化学CAI课件,将有助于学生把抽象问题形象化,使化学教学过程更具直观性和活泼性。
在化学实验内容的教学中,对于特殊或特定的实验,如化学现象瞬间即逝的实验、普通方法不易操作或难以实现的实验、需要让学生反复观察的实验、反应时间长课堂中无法完成的实验等,也可以借助于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把实验过程的全部或部分制成课件进行实验教学,使平时无法看到的现象清晰地展现,促进学生实验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的提高。
2课程人力资源的开发
有效教学论认为:课程物质资源是重要的,但是,当课程物质资源开发到一定程度,尤其对于那些物质条件已经饱和或物资条件已经限定的学校来说,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课程人力资源。只有当教师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实践智慧、人格魅力、问题与困惑、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课程人力资源真实地进入课堂教学的时候,才可能实现有效教学的追求。
2.1学生中的课程资源的开发
学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它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人格品质以及需要教师引导、促进、激励和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又需要教师研究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引导、促进、激励和唤醒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情感、信念、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还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沟通,才能够较深入的了解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信息,才能从中寻找教学的切入点。
2.1.1学生经验的利用
学生的经验是课程资源,它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社会阅历、思维方式等。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课程资源,因为这是教师教学的起点,学生新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是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的。
“备学生”就是教师通过调查、谈话、测试、作业等不同方式,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社会阅历、思维方式等,从而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进行有效教学。
如在电解原理的教学前,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已清楚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初步判断等相关知识,并知道“电瓶”、“电镀”等日常生活信息,我们可以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原理。
2、能正确判断阴阳极,正确书写电解CuCl2溶液的电极反应式。
3、明确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区别和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动画的演示,从微观粒子的动态变化来理解电解原理。
2、利用划分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分析、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对比、分析来了解原电池与电解池的区别和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电解池的学习,进一步理解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正确树立能量观点。
2、结合电解池的反应原理,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1.2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和维持
学生的主动性是一块等待开发的富矿,是学生学习乃至整个教学活动的“发动机”。当学生的主动性被唤醒之后,这种主动学习的状态就会得到极其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来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是遵循情意原理,关注学生的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到了学生的需求,包括认知的需求、自我发展提高的需求、升学就业的需求等,彼此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关系。二是遵从循序渐进原理,进行分层指导。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在智力、能力方面的差异,认识到学生在学习方式上的差异,在客观评价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指导,使学生有成功的情感体验,这样对学生学习信心的建立和自我肯定都有很大的帮助。三是通过实验、探究等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
2.2教师中的课程资源的开发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研究者,因此教师本身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它包括教师已有的知识结构、人格魅力、敬业精神以及教师进行继续学习的欲望等。
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主动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包括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塑造自身激励性的人格魅力,如热情、期望和可信任感等;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总结反思和行动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等等,才能进行更有效地教学。
2.3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捕捉和利用
大量的课程资源往往就在“互动教学”、“对话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和生成。这种课程资源在教师备课时往往无法预料和估计,它具有瞬时性的、不可预料性和不可重复性。也正因为这类教学资源产生于具体的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正因为它具有瞬时性、不可预料性和不可重复性,它才显得宝贵而有意义。这是因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增强,学生在课堂上质疑、反驳、争论的机会增多,超出教师预设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不断呈现,并且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课堂上学生的这些困惑的问题、理解的偏差、暴露的错误、创新的思维甚至偶发事件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动态教学资源。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捕捉这些非预见性的教学资源,及时地分析、判断这些动态资源的价值,将其有效并巧妙地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就能使之成为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培养情感的逻辑起点和生长点,成为教师调整教学进程、促进动态生成、实现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动力资源。
如在进行《蛋白质的性质》内容教学时,教师做了醋酸铅溶液使蛋白质变性的实验后,正在引导学生分析得出重金属盐能使蛋白质变性,突然有学生提出:“造成蛋白质变性的不一定是Pb2+,可能是CH3COO-?因为一些有机化合物也能使蛋白质发生变性。”虽教师在备课时没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此时,教师就不能不管或含糊应付过去,应及时抓住这一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在充分肯定学生积极思考、勇于质疑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启发学生“Pb2+、CH3COO-同时存在无法判断是何种离子使蛋白质变性,有何办法能判断是Pb2+还是CH3COO-使蛋白质变性的呢?”这样,学生经过思考、讨论,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两支试管里各加入3mL鸡蛋白溶液,再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Pb(NO3)2溶液、CH3COONa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把生成的沉淀分别放入两支盛有清水的试管里,观察是否溶解。这时,又有一学生提出:是否还需要增加NaNO3溶液重复上述实验呢?经过学生的讨论,认为:还是增加NaNO3溶液重复上述实验好,可以排除NO3-、Na+的干扰。最后,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利用对比实验的科学方法,设计了实验进行探究,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又如在进行《氨铵盐》内容教学时,进行到组织讨论“制取氨的反应原理”时,有几组学生正在争论:为什么不用NaOH固体,而要用Ca(OH)2固体?NH4Cl固体能否用(NH4)2SO4、NH4NO3等固体代替?双方各有自己的理由,正等待老师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提出,说明学生只注意到NH4+和OH—的作用,没有考虑到物质碱性的强弱对试管的腐蚀作用、酸根离子不同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氨气的纯度和实验的安全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对教师而言是简单,但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却是非常有价值。因此,教师只要引导学生从上述几个方面继续思考、讨论,期待学生去探索,去解决,那么这样就比由教师直接进行讲解更加有效。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充分开发和利用化学课程资源,对于丰富化学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对丰富的化学课程资源引起重视,并以现代教育理念合理、有效地进行开发和利用,就能进行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毕华林,亓英丽.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陈新峰.新课程理念下化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课程•教材•教法.2004,(5).
- 上一篇:工程测量实训汇报材料
- 下一篇:个人所得税中税收构成要素的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