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化学审美课堂教学模式

时间:2022-04-22 08:41:00

导语:构造化学审美课堂教学模式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构造化学审美课堂教学模式

近年来,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策略被相继提出。随着对教育中所蕴涵的美的研究日益深入,许多学者认为我们不但要把各学科中蕴涵的美的内容囊括于教学活动之内,还应把美的特征应用于教学活动,挖掘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审美因素,把审美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把教育自身的美遗漏在视野之外,课堂教学缺乏美感。笔者从化学教学中审美的误区进行了原因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化学审美课堂存在的误区

1.化学无美

不少化学老师认为,只有音乐、美术、文学、哲学等学科中才有美的因素,而自然科学是呆板的,化学中毫无美的色彩。事实上化学是一门美的学科,色彩缤纷的化学物质及奇妙的化学现象给我们丰富的视觉享受,化学物质世界在运动变化中体现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给我们以旋律美的体验。波尔的原子结构模型和原子结构理论被喻为“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化学理论把外观似乎杂乱无章的化学世界提炼成和谐、单纯的世界,体现了真和美的统一。

化学家从美的角度开展神奇的审美创造,不仅揭示和超越了化学的自然美,而且他们工作时的创造性和艺术性,又使我们品味到怡情怡性的创造美感。其实,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同样蕴藏着丰富的美。化学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审视美的眼睛。

2.化学无需审美

许多化学老师认为审美是依托艺术学科和课外文艺活动所需解决的问题,与化学教学无关。这种观点的产生和持有,显然是对化学教学目标的片面理解。化学学科的教学,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化学知识,注入科学营养,同时也担负着育人的重任。现代教育观认为,知识的学习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培养求知的能力;学会运用知识,培养在应变中做事的能力;用所学知识来启迪智慧、塑造性格、完善品德,培养共处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

化学的美和化学的审美创造不仅促成了化学的发展,也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弥足珍贵的动力源泉。化学的美是促使在化学学科方面创造的本质力量,因而在化学教学时应该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的,将美的特征引入到课堂活动之中,按照审美心理活动的规律组织和实施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优秀的教育品质。

3.化学有美难实施

很多化学老师也承认化学之美,也认同在化学教学中的价值,并在不经意中体验到审美带来了教学的成功。可是,他们深深感到,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悟美、鉴赏美,最终去创造美,实在是难为,有力不从心、爱莫能助之痛,因而在教学中还是敬而远之。有的化学老师在实施审美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引导学生深刻领悟美的形象的意蕴而是停留在美的表面,缺少创造美的诱导和延伸。美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对美的感受和鉴赏,更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而这才是审美的延伸和发展,是审美的归宿。

所以说,审美教学需要教学水平尤其是教育艺术的获得与提高。

二、构建化学审美课堂的基本策略

化学蕴涵着美,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制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体条件,在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审美策略。

1.实施情感审美

实施情感审美不仅是为了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活动的性质,变消极状态为积极状态,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效率,其本质在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一是培养学生求知情感,这主要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激发和调动,促进学生认知兴趣的发展。如学习碳族元素时我们让学生感受金刚石晶体的色彩之美,品味C60晶体的对称之美,思索其稳定性与结构特点的因果关系;在教学铝的三角关系时,让学生理解铝的三种存在形式之间的变化与条件的关系,体验驿动之美。通过充分发掘具有丰富美感的化学素材的美学功能,增强学生的化学美感体验,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化学的情感,激发学生探索化学世界的热情,为保持学生的持久创造欲望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是培养人生价值情感,即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是通过价值观和人生理想的教育,促使学生人生价值情感的形成和发展。比如,化学上讲:“候德榜创造了候氏制碱法”,让学生知道候德榜先生当年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和科研条件毅然回到祖国,在艰苦的条件下摸索出了生产纯碱的各种工艺技术,并将之写成专著公布于世,从而打破了外国对纯碱的垄断,发展了我国的民族工业,为祖国赢得了荣誉,学生由此感受到科学探索之美、化学的史实之美和科学家的人格之美。激起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入迷的陶醉状态,使美感融化于心灵。

三是培养社会情感,即培养包括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在内的积极的社会高级情感及其情感品质。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因此就要把化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STS教学)。在讲授化学与环境时,可介绍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硫与氮的氧化物与酸雨的形成,光化学烟雾与温室效应,氟利昂与臭氧层空洞,“三废”污染等。使学生树立起如何利用化学知识为人类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2.实施艺术审美

化学是艺术化的自然科学,那么化学的学习也就需要和呼唤着艺术化的方法。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仅靠理性思维的参与是不够的,还需要充分利用形象化的材料,丰富学生的情感经验,增加表象储备,运用艺术化、审美化的教学技术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并引发教师高级的审美情感感染学生,增加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以达到教育和感化的目的。

一是利用问题,即根据新授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是利用媒体,即用实物、模型、图片、数据、录像、影视等媒体,引导学生观察,把抽象的信息直观化、枯燥的条文生动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简单的结论充实化、静止的画面动态化。

三是利用实例,即结合新授内容,选取学生日常生活、社会中熟悉或关心的生动形象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是利用实验,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实验,尽量采用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发现学习等能够培养学生动手、观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产生的过程,从中感受科学发现的艰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五是利用感染性,课堂教学的艺术美还需要教师有饱满的情绪,教师讲解时精力充沛、情绪高涨,态度祥和,学生就会受到熏染,产生愉悦振奋的情绪,积极思维,乐于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教学就会出现和谐共振的增力效应。

3.实施和谐审美

美是和谐,这是一种早已深入人心的美学观。要将教学过程转化为审美过程,首先要使教学过程中的各要素之间、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使学生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所以,这里的和谐,是化学教学的目的,也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学生主体性发挥的保证,营造民主的、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尊重、理解、体贴、关心学生,与学生交流、互动、共同发展。建立在师生心理共振、情感共鸣基础上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合作机制,可以让学生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

二是建立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应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合作学习,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每个人都要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还可以增进同学间的情感,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格,谦逊的品格,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

三是建立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全球已合成各种化学物质1000多万种,每年新登记注册投放市场的约1000种。这些化学品在推动社会进步、提高生产力、消灭害虫、减少疾病、方便人民生活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在生产、运输、使用、废弃过程中不免引起污染。世界各国都面临着生态危机的问题,目前世界每年产生的有害废物达3×108t~4×108t,给环境造成危害,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教学中通过一些具体的真实事件,使学生知道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认识人类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人与社会的和谐美。

参考文献

1陈健翔,教育美学视野下的教学操作艺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2):47~50。

2刘献君,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3陈望衡。科技美学原理[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