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研制度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24 07:15:00
导语:学校教研制度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它要求教师必须尽快地从传统的角色中走出来,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话者和创造者。然而,“新的教育思想,即使在科学的范围内得到赞同,在实践中也不能立即变为现实。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教师和学校领导付出巨大的劳动,需要他们进行创造性的思考,需要拟定运用这些新的教育思想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体系的具体操作法”。[1]因此,笔者拟从学校教研制度的角度加以研究,以期保障把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持续不断地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变为教师的自觉行动。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校教研组织是学习型组织
教师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被忽略的问题。传统的理解总是把学校仅仅作为学生发展的场所,因此,传统教研在功能上更多的是体现为关注研究教材、教法和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关注不够。这导致有的教师从教数十载,其专业发展水平还只停留在入职后的初期水平。因此,有学者认为:“传统学校,在教师中心、师道尊严背后,掩盖着的是对教师发展的漠视或遗忘。”[2]
基于对传统教师教育的反思,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趋势,正是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得到确认,教师的工作作为重要的专业和职业得到确认。为此,我们的学校教研理念必须适应这一新的变化,认识到学校教研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应当具有促进教师发展的功能,应当树立学校教研组织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场所的新型教研理念。惟有如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师必须尽快“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实施者和创造者”才有可能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具有教师发展功能的学校教研才是“真正的教研”,这样的学校教研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使所有参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人——学生、教师都得到发展。
要发挥学校教研促进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功能,学校教研组织就应该是一个学习型组织。这次新课程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理念、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要求,然而“运用科学建议于学校实践不可能是自发的”。[3]“教师读了一本好书,从中找到了新的科学思想,但在实践中并不应用:对建议的科学根据的怀疑,惧怕离开传统的工作方法和手段,或者只是由于缺乏采纳新建议的技能,妨碍教师接受新事物。这时,组织对教师的帮助就是必要的了。”[4]
毋庸置疑,学校教研组织是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学习型组织,(Learningorganiza-tion)。系统地看,学习型组织是能够有力地进行集体学习,不断改善自身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获得成功的一种组织。大家在这种组织中共同学习,并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互相砥砺,不断提高自己,反思并勇于修正自己行为,不断开发自己的潜能,全力实现共同的目标。彼得?对吉(PeterSenge)在《第五项修炼》中总结了理想的学习团体模式,他认为“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有时是一个很大的‘队伍’中的一员,一群人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一起行动——他们互相信任,互相取长补短,人们有着比个人的目的更大的共同目标,他们取得了特别的成果。”[5]
从我国传统的学校教研的实际状况来看,学校教研主要是组织教师学习,共同研究教学中的存在问题,改进教学方式方法等,因此它具有学习型组织的某些特征,但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组织。目前许多中小学的教研组织,存在以下主要问题。首先,学科专业化的分工制造了隔离带,从而把一个组织分割成相互独立且常常相互冲突的领域。其次,过分强调竞争,削弱了合作。部门之间、教师之间本应相互合作,共享信息,但他们却在恶性竞争,相互封锁。再次,对组织学习听之任之,缺乏目的性、计划性,从而削弱了教师的学习能力。
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型教研组织具有五个特征:(1)有一个人人赞同的学校发展的共同构想:(2)在教学工作中,抛弃旧的思维方式和常规程序,不断实现教学行为的变革;(3)作为相互关系系统的一部分,成员对所有的组织过程、活动、功能和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思考;(4)人际之间坦率地相互沟通;(5)人们抛弃个人利益和部门利益,为实现学校组织的共同构想一起工作。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的战略目标是提高学习的速度、能力和才能,通过改进组织的思维模式并因此而改变他们的行为,这才是最成功的学习型组织。因此,学习型的学校教研组织自然把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组织管理模式,组织学习是一个组织成为学习型组织的必要条件。确认一个教研组织在学习,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能不断地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知识并不断地创造出新的知识;(2)能不断增强组织自身能力;(3)能带来行为或绩效的改善。因此,组织学习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组织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地获取知识,在组织内传递知识并创造出新知识,以增强组织自身实力,带来教师教学行为或绩效的改善过程。
二、构建学习型学校教研组织结构
一)创建学校教科室,走教改的组织他道路
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教师焕发出了极大的科研热情,教师自发性的教改活动在各地蓬勃兴起。然而,由于缺乏学校的组织管理和规划,教师的教改活动各自为政,随意性大,加之缺乏理论和方法的支撑,缺少具体的指导,影响了教改的效果。为了引导教师的教改活动,促进教师教改能力的提高,让教改担当起“科研兴校”的重任,走教改的组织化道路成为学校的必然选择,学校教科室具有以下主要职能:(1)负责校本教改的规划和管理,对外联系专家,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的理论水平和科研素养;(2)组织课题研究。根据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立足校本,组织教师开展以应用性为主的课题研究;(3)收集教育科研信息,组织教育理论的校本学习和研讨,宣传推广适合本校的教改成果等,为教师搭起教育理论与实践联系的桥梁。实践证明:教科室不仅在促进教师由分散的个体性研究向有组织的课题化研究转变上起了积极作用,而且组织型的学习研究活动,对促进教师群体教育思想观念的不断更新和专业成长都有着重要意义。学校教科室因此在教育科研的实践中发展壮大,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二)构建开放型的学校教研组,赋予学校教研级别新的内涵
1.建立跨学科的综合性教研组,实现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教育观念、方式方法的融会贯通。过去各学科教师常常以“隔行如隔山”的理由自我详解对其他学科的陌生,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教研上无对话的基础与需要,不同学科的教师在教研上无对话的基础与需要,教导的学科综合化联系的基本理念要求各学科教师加强联系,增进了解,共同探讨相关问题。因此,学校建立跨学科的协作教研组,通过对各学科教材内容的共同分析研究,有机整合其他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利用、借鉴其他学科相关知识和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开阔了视野,实现了专业的增值。
2.构建区片学科教研网络,实现教研资源共享。在原有学科教研组织的基础上,建立区域内学科教研网,定期就共同面临的问题异型研讨,拓展教师之间互动的空间,使势单力薄的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走出封闭的圈子,在多途径的互动中,发挥集体智慧,共谋解决问题的策略,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
实践表明,这些团体性、开放性的学校教研组织在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教师专业成长上十分有效。
(三)建立大学、教研机构与中小学的合作研究制度,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在某种意义上,本次新课程改革是集国内外教育研究成果之大成,对我国基础教育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因此,走合作之路,建立为教师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大学、教研机构与中小学合作研究制度成为必然选择。
中小学教师实现专业化发展,需要大学文化的参与,需要走进学术前沿,寻觅创造、发展的新支点。国外教师专业发展学校(PDS)建设和教师即研究者运动都强调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建立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关系,对中小学教师而言,在资深教育专家的指导下,进行教学和研修,为自身专业的生长提供了可能。大学教师带来的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使中小学教师有机会了解和学习这些新理论与新方法,从而获得专业发展的机会。这种在教育实践中实现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有利于教育理论研究成果产生实际的社会效益并失去教育理论的发展;有利于教师真正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成为研究者,从根本上形成创造能力和创造精神,让教师职业充分获得专业化的支撑。可以说,在当今的学习化社会,怎样使教师在不脱岗的情况下能整体提高反思能力,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建立大学与中小学的合作制度是有效途径之一。
学校要加强与各级教研机构的联系。各级中小学教研机构不仅负有对中小学教学管理、指导的职责,同时,教研员也正向课程改革的组织者、合作者、研究者的角色变化。他们积极投身于课改实践与研究,不仅成为了教师的合作伙伴,而且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方面也起着积极的作用。教研员常年接触学校、课堂,他们对教师教学中的困难和需要很了解,他们在与教师的研究与对话中,用的是教师可以理解力的语言,探讨的是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强。实践表明,他们是课程改革中的一支不可替代的力量。
三、采用有效的学习型教研方式
(一)采用反思型的教研模式,促进教师的自我革新
荷兰学者柯斯根(Korthagen)在研究中提出教师在反思中发展的机制,他认为,教育过程中理想的教师对自己行动反思包括五个阶段:第一,行动;第二,对行动反思;第三,意识到关键所在;第四,创造其他行动方法;第五,尝试,其本身又是一种新的行动。
在某种意义上,学校常规的“(专家)听课——(专家)评课——(教师)再上课——(专家)再评课”模式,与柯斯根的模式是不谋而合的。对于刚刚接触新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教师来说,他们经过学习可能理解了新的教育思想,但却不知道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应用方式,也不知道如何把它们联系起来,或者说他们尚缺少有关新思想的“个人实践知识”“实践的智慧”。在此情况下,按照柯斯根的模式,教师进入第二阶段后就难以前行。于是,专家暂时帮助教师一起走过二、三、四等环节,专家评课即是借助专家的教育智慧反思教师教育行为及其背后的教育理念,提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提供适合于当时场景的可供选择的行动方式。当教师在倾听过程中意识到该场景所蕴含的理论在实际场景中的联系与应用方式时,就会有“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之感。专家的评课过程不仅向教师展示了具体的“教育智慧”,同时给教师提供了一种反思的示范。在这一模式中,教师的收获是双重的,一方面知道了如何直接改进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学会了如何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随着教师经验的为断积累,教师就可以脱离专家,独立完成专业的自我发展,实现由外控的教师专业发展向内控的教师专业发展墨迹。
(二)开展课题研究,促进教师在研究中成长
“教师即研究者”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这次课程改革给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只有在学校及教师的参与下,通过研究的方式,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有计划、系统地研究,才有可能在学校及教师层面上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为此,学校及教师可从两个层面开展校本研究。
一是学校层面的团队性的课题研究。学校及教师根据自身实际与研究力量,集中力量,自主选择本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教学中的诸多具体问题被统整到课题研究中,这种共同的需求使大家团结在一起,有助于学校成为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组织。教师在课题方案的拟定到实施的过程中,既是一位学习者,又是一位研究者。他们要分析、审视个人的教学观念和技巧知识、教学方式的运用情况,这对教师是一个重新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过程。同时,教师之间就最为关注的教学问题进行研讨,可以不断地发展个人的教学思想和反思教学的能力,促进研究者在实验过程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理性地回答教学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办”,从而将实践经验提升为有价值的理论认识。
二是教师个体层面的自主研究。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它不是一个把现成的某种教育知识或教育理论学会之后应用于教育实践的简单过程,而且蕴含了教师将一般理论个性化并与个人的情感、知识、观念、价值、应用场景相融合的过程。如何融合?这就要靠教师自主的研究,选择那些对课堂专业生活有影响的“关键事件”进行研究和反思。“关键事件”的概念是沃克(Walker.R)在研究教师职业时提出的。教学中的关键事件是指教师个人在教学活动中所面临的重要事件,教师要围绕该事件,对可能导致自己特定发展方向的某种特定行为做出关键性决策。教师在反思关键事件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自我超越。而个人的自我超越则是整个学习型组织的基础。
(三)建立说课制度,采用微格教学法,促进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提高
林崇德教授从认知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概念,强调教师的教育工作,多一份反思与监控,就多一份提高,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一程。[6]反之,一个缺乏反思的教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不可能有什么改进。他认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因此,“教学监控的实质就是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调控,即反思”。[7]根据教师教学监控能力在教学过程不同阶段的表现形式的不同,教学监控主要分为对课前的计划与准备、课堂的反馈与评价、课堂的调控与调节、课后的反省。教学监控体现了“学习型组织要求组织内容成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学习成为工作新的形式”的特点。那么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笔者认为,建立说课制度,采用微格教学法是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有效方法。
说课是指教师在备课基础上,在授课前对领导、同行或评委,主要用口头语言讲解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依据的一种教研活动,它是教师将教材理解、教法及学法设计转化学法设计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课前预演,是督促教师业务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评估教学水平面的有效手段。为了发挥说课的作用,把说课制度化尤为必要。
微格教学是一种在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及相关理论基础上,利用声、像手段对教师应掌握的各种教学方法、技巧进行选择性模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录像后,由专家与教师一道共同对教师的教学做出客观的评价与分析,使执教者形成清晰的自我图式,并最终熟练掌握整个教学过程客观地记录下来,教师能及时看到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从中吸取教益。实验证明,教师“通过看自己的录像,对自己的许多不良语言习惯,或多余动作等外显行为起到了较好的矫正作用”。同时,利用积累的教学声像素材,组织教师观摩、研讨,分析示范教学的成功之处及存在的问题,酝酿在这一课题教学中应用该教学技能的最佳方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 上一篇:设计综合实践管理论文
- 下一篇:新课改背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