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体系三级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24 06:46:00
导语:课程体系三级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要“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政策,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和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是现代课程理论与我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以高度统一为核心标志的课程管理体制,无视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同时也制约着课程自身的进步。
“三级管理”的课程政策,反映了一种顺应时代要求的改革理念,即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当代社会进步对培养高素质的各级各类人才的紧迫需求,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受教育者的当代特点、个体及群体之间的差异,真正使受教育者得到自主的、全面的、持续的发展。其意义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教育民主化、科学化原则在课程领域的具体体现。教育民主化、科学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教育民主化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绝对均衡,虽然它首先要求使社会所有成员享受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普及。高度统一的课程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民主化的目标,在课程领域追求的正是“教育内容和教材个性化和个人化,要适应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1)三级课程体系将使学校教育课程更切合当地和学生的实际,适应社会对教育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实际,进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效益。
(二)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促进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实践早已表明,统一的课程计划、单一的课程结构、划一的课程内容,难以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严重阻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近10年来,一些地方进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教材改革,从当地经济文化特点出发,增强课程的地方性和灵活性的尝试已体现出明显的优势;一些学校在选修课程、活动课程的开发方面也创造了许多经验,如上海有的学校探索“研究型”“探索型”课程,就收到了明显效果。三级管理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吸引更多有志之士,特别是广大教师参与课程研究和编制工作,这无疑将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效益;在一定程度上也激活了课程编制的竞争机制,总体上有助于课程科学水平的提高。除文字教材外,在音像教材、教学软件、教育网站建设等方面也将得到快速发展。
(三)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涵,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育人为根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对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提出了改革的要求,如增强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使课程具有更大的实效性、灵活性等等。此外,随着办学体制和办学模式的多样化,高度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必然与之产生矛盾,不利于学校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最终不利于人才的培养。课程多样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走向,赋予学校在课程管理上一定的自主权是课程观念更新的一大进步。
(四)顺应世界各国课程管理既相对统一,又相对分散的发展趋势,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各有利弊,然而长时间里多数国家却走极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都开始发生变化,趋于统一与分散相结合。10年前,我国提出了逐步实现教材多样化的设想,并开始酝酿课程分级管理问题。1995年,国家教委印发了《中小学教材编写、审查和选用的规定》,正式确立教材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这一历史性的转变揭开了我国课程发展史的新的一页。
二
廖哲勋教授认为:“等级结构是构建我国中小学课程管理系统的最佳结构。在中小学课程管理系统中,等级结构的首要特征是,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学校,把课程管理系统划分为一级一级的子系统;在上下两个子系统之间建立从属关系。”(2)笔者完全赞同这一看法。
此外,课程管理必须走上法治的轨道,这是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发展沿着正确方向进行的根本保证。因此,课程三级管理的范围、权限、责任,必须明确界定,并以法规形式确定下来。这里,试作如下粗略设想。
(一)“国家课程”——国家教育部主管。负责制定国家课程政策,决策重大课程改革;制定指导性课程计划;制定必修科目国家课程标准(包括教学标准、评价标准);审查并向全国推荐学科教材;指导、检查地方课程管理工作;审批地方重大课程改革试验;制定升学考试制度,指导升学考试的实施;确定某些课程管理权限的下放。
(二)“地方课程”——省(自治区、直辖市)教委主管。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际,确定本省执行的课程计划和必修科目课程标准;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课程改革方案,报国家教育部审批;审批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编写的选修课教材、乡土教材;审查省(自治区、直辖市)编教材(包括经批准编写的、在相应行政辖区内使用的教材);指导市(地)、县(市、区)教委选用教材;指导、检查各地课程管理工作;确定中考实施办法,指导考试工作;确定某些课程管理权限的下放。
(三)“学校课程”——学校主管。根据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确定本校必修科目的实际课程标准;确定选修教材的编写、选用;开发活动课程;制定重大课程改革方案,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课程实施的管理。
三级课程的相互间关系如同1所示,三者交集主要是必修学科类课程(含限定选修课程),但下一级课程可在统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对上一级课程作必要的和适度的调整。
三
义务教育法实施以来,课程分级管理事实上已经开始运作,也取得了不少经验教训,但是,现在的问题是,要逐步规范、完善课程的分级管理制度,使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跟上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步伐,而不是滞后或掣肘。
课程教材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国家意志,它对政治方向的把握、教育方针的贯彻、培养目标的落实,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课程管理从宏观到微观都必须严肃对待,逐步走上科学的、规范的轨道,尽管这将是一个历史过程。
为此,提出以下参考建议。
(一)强化国际竞争意识,切实把课程现代化问题提到议事日程。课程改革首先应是政府行为,更需要法律的支持。建立《课程改革法》或《课程管理法》是必要的,保证课程改革不受人事变动和个人好恶的干扰,也利于明确各方面应承担的不可推卸的职责。
(二)增强课程宏观决策的科学性。建议成立“国家课程委员会”,它是国家课程政策的最高决策机构,它应具有权威性,其成员包括政府官员、科学家、教育家、课程工作者等。
(三)各级教委应有课程管理的专设机构,国家应对课程管理人员进行培训。
(四)实行国家、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教材审查制度。教材审查人员应严格选拔。审查委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文化、专业修养,尤其是教育观念先进,掌握一定的课程理论,具有改革创新精神,同时具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组织协调能力。
(五)课程设计和实施,应列入各级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
(六)严格教材审查、出版、发行的有关规定,未经审查或非法出版的教学用书要严厉查禁。
(七)对于课程实施和管理中的违规违纪行为,要有相应的处罚办法。
我国的课程改革和发展已经出现令人鼓舞的景象,要真正从单一走向多样、从封闭走向开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一统就死,一放就乱”,但愿在教育领域不再发生,课程教材改革能够在较合理的法规框架下顺利运行。
(1)这是作者向全国第二届课程学术研讨会暨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年会(1999年12月)提交的论文,发表前又作了适当修改。
(2)郑新蓉:《现代教育教学应体现的教育价值观》,载《学科教育》1999年第1期。
(3)廖哲勋:《课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38页。
- 上一篇:企业文化缺乏个性特色论文
- 下一篇:化学课程教材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