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能力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24 05:20:00

导语:创新教育能力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创新教育能力管理论文

一、创新教育和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教育具有:①前瞻性,即创新教育的立足点是面向21世纪,面向未来。重点是开发潜能,启迪心智,增强后劲。具体办法是要教给学生会走的能力,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②全面性,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成长的每一个过程和方面。虽然不同学生创新意识的强弱和创新能力的大小不同,但每一个正常的学生都具有创新潜能,都能通过创新教育开发出来。③层次性,不同的学生智力水平的高低是有差异的,创新能力及发展层次也是有差异的。因此创新教育也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方法。必须正确把握“讲深讲透”与“留有余地”以及“循序渐进”与“渗透跳跃”等的创新教育过程。④创新性,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性表现在异中见同,同中见异,平中见奇。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但它是促进学生思考、探索、创新、发展思维、激发主动学习的原动力。而学生的兴趣总是在他们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满足时才能进入最佳状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良好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

如,在化学的启蒙篇教学中,增设了《有趣的化学》专题。具体做法是把有关“化学史知识”、“著名科学家的故事”、“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与物质”等内容编成讲义,制成图片,部分内容则采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最后,通过“魔棒生烟”、“烧不坏的手帕”、“水上游龙”、“变色魔师”等十几个趣味化学实验的演示,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化学世界里。由于化学启蒙篇的教学大大激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整个初中化学的学习中保持了很高的学习积极性。

在初中化学“催化剂”概念的教学中,补做了一个实验:在两个石棉网上分别放两堆白砂糖,一份混少量香烟灰,一份不混香烟灰,分别用火柴点燃。结果,未混香烟灰的蔗糖不能燃烧;混有香烟灰的蔗糖很快燃烧起来。燃烧结束后,学生可观察到香烟灰依然存在。结合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其中二氧化锰只“催化”,本身没有转化为生成物。学生不难发现上述实验中香烟灰的作用,它是蔗糖燃烧的催化剂。虽然学生对蔗糖和香烟灰这两样物品比较熟悉,但对蔗糖在香烟灰催化下的燃烧却很新奇,一方面加深了对“催化剂”的认识,一方面引起了对“二氧化锰”以外的催化剂的浓厚兴趣。

在“氧气的制法和性质”教学结束后,让每一个学生准备一盒火柴。上课后先向学生介绍:火柴头是用红磷、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等混合制成,火柴盒侧面是硫磺和其他物质的混合物。接着让学生点燃一根火柴仔细观察,这时学生发现火柴被点燃时先冒白烟,还闻到一股刺激气味。结合已学过的氧气的性质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学生就能分析出火柴燃烧时发生如下化学反应:红磷燃烧;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受热分解;硫磺燃烧;火柴梗燃烧。划火柴让学生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还能总结出红磷比硫磺易燃烧,硫磺比木条易燃烧。

2.巧妙置疑,培养创新

科学创造,贵在置疑,创新往往是从“置疑”开始。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往往是一个数学技巧而已,而提出一个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都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善疑多问,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多创设质疑情境。

学完“燃烧”后,可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①生煤炉的时候,为什么先要用纸片引燃木柴,再用木柴的火焰使煤发火?

②你能说出可燃、自燃、助燃三者的区别和联系吗?

③有些物质的燃烧有火焰,有些物质的燃烧却没有火焰。火焰是怎样形成的?

④为什么内焰亮,温度却低,外焰暗,但温度高。火焰的亮度是怎样产生的?

⑤想一想,可做哪些实验来证明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

由于上述题目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寻找全部答案有一定困难,就会产生较多疑问。这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对问题展开分析。给学生提供蜡烛、纸片、玻璃管、火柴等材料,并向学生介绍法拉第表演的蜡烛实验。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以上问题的解决会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三、自我实现创新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培养自身的良好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创新氛围,为学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创新的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行创造性学习,为成为适应21世纪科技发展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