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教学尝试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24 05:19:00
导语:化学课教学尝试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中学化学课堂教学如何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转变陈旧的观念,深化教学改革,从中学化学教学的内涵及其发展的趋向着眼,在教学内容上创新,在课堂实践中务实,在教学方法上求活,努力挖掘、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志趣,切实提高中学化学课的教学质量。
基于上述的认识与实践,要在中学化学课教学全过程中贯穿与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必须努力改革教学活动,不断创新立异、务实考证、演变求活、寓教于乐。
一、抓住特点,创新立异,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
首先,教学内容要新,必须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注重抓住教材结构与教学程序的新动态、新特点,不断创新。对同一教学内容,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讲解、分析、练习,效果往往大不一样。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常教常新,同中求异,教中务实,练中求新,就能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学习情绪倍增。比如讲授“物质的量浓度”概念时,教师一般只是给出反应条件让学生根据公式求得物质的量浓度,但从另外一种角度设置问题考究时,要提出已知一定温度下某饱和溶液,应知哪些条件才能求出该溶液物质的量浓度?这样的提问构成悬念,常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欲罢而不能”的状态,去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样,不仅加深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开拓学生思路,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是教学形式要新。必须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改变陈旧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实施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启发式”、“导学式”方法和手段,科学地安排教学程序、课堂讲解量、练习量、媒体使用量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量、教学的深难力度。还要借助直观教具示范,着力营造一个化学气氛,促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加深领悟。例如,“硫酸的性质”一课,教师结合教材补充了浓硫酸使蔗糖脱水形成“黑面包”的演示实验,学生目睹了生动的实验后,求知欲十分活跃,不但能回答蔗糖变黑的原理,而且还能观察“膨胀”、“冒烟”等自然现象,为后边学好浓硫酸与碳的反应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围绕中心,力求务实,深化教学实践的改革
教学过程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备课是教好课的基础,教师要遵循教学大纲、教学原则和教学基本规律,钻研教材、阅读资料,挖掘教材的联系性、针对性、科学性、趣味性,既备学生又要注重学法的探索与指导,防止出现备而不教或教而不备的脱节倾向。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等都是由实验确定的,为此教师的每一步必须务实、规范。如“制取氯气”的实验,教师对气密性检验、加热方法、气体收集、尾气处理等操作,在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在课堂上才能引导学生定向观察现象,提醒学生思考问题,增强演示效果。又如金属钠与水的反应现象繁杂、变化异常,教师可以布置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帮助学生消化、巩固。钠块为何浮在水面而不沉底?反应过程中钠是怎样变化的?其原因何在?把钠块投入CuSO4溶液后,又会产生什么现象?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进一步认识钠金属的密度、熔点与强还原性等化学性质,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精讲多练,贵在求活,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
巴班斯基说:“每种教学方法就基本要素来说都是相对辩证的,它既有优点又有缺点,每种方法都有可能有效地解决某些问题,而解决另一些问题则无效。每种方法都有可能会有助于达到某种目的却妨碍另一种目的……”因此,在教学方法上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的特点,要有选择性,深入浅出,常变求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赢得学生对自己的信赖,从而能“亲其师,信其道”,乐于参与教学活动。实践证明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注意在“少而精”的原则下尽量做到给学生导以思维、导以方法、导以系统、导以规律。对重难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适当的举例、类比来启发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理解难点、记忆重点,进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卤代烃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这是一个典型的取代反应,其实质是带负电的原子团OH-取代了Br。
CH3CH2CH2—Br+OH-(或NaOH)→CH3CH2CH2—OH+Br-(或NaBr)
类比,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A)溴乙烷跟NaHS反应;
(B)由碘甲烷、无水乙醇和金属钠合成甲乙醚(CH3—O—C2H5)。
由于教师抓住了题中给的信息,取代反应的本质是带负电的原子团取代卤代烃中的卤原子。同理运用类比方法找出HS-,C2H5O-与OH-的相似点即可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类似上述貌似一致,而实际相异的例子在化学中是屡见不鲜。因此教师运用类比法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相异点,既要比较物质的共性,又要注意其个性与特殊性,对学生中自觉或不自觉而产生错误的类比问题要加以防止或纠正。
总之,通过创新、务实、求活可有效地启发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乐其练,进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 上一篇:工程材料构配件质量论文
- 下一篇:创新教育能力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