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素养研究论文
时间:2022-07-23 04:33:00
导语:基本素养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提出本次课程改革在课程实施方面的具体目标时,强调通过课程实施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具备这四种能力,是时代的要求,是“四有”新人建设现代化社会并求得自身不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本领。
一般认为,能力是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例如,一位画家所具有的色彩鉴别力、形象记忆力等,都叫能力,这些能力是保证一位画家顺利完成绘画活动的心理条件。在英语中,能力通常用两个意义相近但不完全相同的词来表示:ability和capacity。Ability指对某项任务或活动的现有成就水平,因而人们已经学会的知识和技能就代表了他的能力;而capacity指容纳、接受或保留事务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能力不是指现有的成就,而是指个体具有的潜能和可能性。我们平时所说的能力同时包含了以上两方面的含义。
21世纪人类社会步入了全新的信息时代。在信息社会中,一方面,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容;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因此,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驾驭信息、利用信息就显得尤其重要。如何根据现代社会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传播工具手段多样化、现代化的特点以及信息变换的特定过程(信息→输入→存贮→处理→输出→信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基础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因此,学校教育要重视组织和引导学生从小学会观察各种事物,观察社会、自然和人,组织和引导学生广泛地经常地接触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直接获取各种生动具体的信息。同时,要培养学生通过查阅书刊、浏览各种传媒和上网等,从纸质文本、音像资料和电子文本中获取信息。在教学实践中已总结出来的浏览式读书法(按照“速读→寻找信息点[知识点]→摘记”的程序进行指导。训练时,首先指导学生在快速阅读中使用找出标题、中心句、关键段等办法搜集信息要点[知识要点],并简要摘记;而后,在广泛的课外阅读实践中,指导学生运用这种读书方法,使其成为学生的一种技能)、筛选式读书法(按照“目的→检索→浏览→精读→摘记”的程序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分步检索筛选,获取所需信息)都是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能力的有效方法。为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可采用问题式读书法(针对阅读材料从正反两方面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并逐一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辨析知识,提高信息判断力)、评价式读书法(针对文章提出个人的看法和见解,列举优点和缺点,提出改进意见,在对信息的价值和正误进行评价中提高信息判断力)。为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可指导学生设立文摘卡,一边读书,一边有目的、有选择、有重点地简要摘录(重要内容可以详细摘录)阅读中遇到的优美词句、学到的新知识、发现的新信息、新方法以及自己所需的有关信息。同时,注意指导学生摘记文章的题目、作者、书刊名称及出版日期等有关信息,以便今后进一步查阅。还可指导学生对信息进行分类摘记(比如,先按语文、数学、史地、生物等方面分成几个大类,每类再分成几个小类,如语文可分为语言积累、语言知识、文学常识、名言警句等),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分类的基础上对获得的大量信息进行排序、编码、建立索引等存贮处理,使摘录的信息资料系统化、简明化,便于查阅。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表征。知识有不同的形式,一种是陈述性知识,即“是什么”的知识,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即“如何做”的知识,如骑马的知识、开车的知识、计算机数据输入的知识等。获取知识的能力可以理解为人们能够顺利地领会、理解、掌握、巩固和应用知识的一种能力。其中知识既包括陈述性的知识又包括程序性的知识。知识的“领会”是获取知识的首要阶段,一般指了解传输知识媒体的含义,懂得词所标志的事物的情形、性质,对事物获得间接认识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领会是通过教材的直观与概括两个环节实现的。这两个环节是领会知识所不可缺少的。知识的领会影响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对知识的掌握具有决定意义。从广义上说,凡是揭示事物本质的过程都叫做理解;就狭义说,是指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认识新事物,或把某个具体的事物纳入相应的概念和法则中去。一般所说的知识的理解,主要指学生对教材中有关事物的本质规律的认识,进而达到理性上的掌握。知识的“掌握”指教育系统中学生对知识的获得。对于学生来说,知识是前人的认识成果。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是要把前人的这种认识变成自己的认识,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知识结构,从而辨认相应的事物,解决有关的问题。学生掌握知识是通过一系列的认识活动,对传输来的知识进行加工的过程。这些加工活动有对所要掌握知识的直观、概括、具体化以及对其进行识记与保持,这些环节相互渗透,构成一种动态的相互关系,从而实现知识的掌握。知识的“巩固”指获得知识过程中对所掌握知识的持久记忆。记忆活动包括识记、保持、再认与重现。在知识的巩固中,识记与保持占主导地位,知识的保持,需要以识记为前提。识记的知识必须通过复习才能保持。知识的“应用”指依据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有关的问题。作为知识掌握阶段之一的知识的应用,是指学生在领会的基础上,依据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同类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通过审题、联想和课题的类化三个彼此相联系的智力活动来完成。知识的领会水平和巩固程度、课题的性质以及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都对知识的应用有很大影响。通过知识的应用,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到充实和检验,并且可以进一步系统化,从而向能力转化。
什么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分析是最基本的思维过程,人认识事物、理解问题或解决问题是从对事物的分析开始的。分析是在思想上把整体的事物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在思想上分出事物的不同特征,分为不同的联系和关系。例如,在思想上把植物分成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不同部分,或把一个人的个性分析为不同的特征等。人的分析具有不同的水平和层次。知识经验越多,智力水平越高,人的分析水平也就越高。因为人对问题的分析是在个体的意识和全部知识经验指导下进行的。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所以我们可以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为问题解决的能力。即人们能够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活动、技能等,经过一系列的思维操作,使一定的情景引起的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综合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的人够抽取出问题的关键特征、问题所包含的关系和联系,灵活运用已有知识和正确的解决策略,使问题得以顺利地解决。采用什么样的策略解决问题,是影响问题解决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心理因素。心理学家认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通用的策略主要有算法策略(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至选择一种有效的方法解决问题。简言之,算法策略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启发法(人们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启发法不能完全保证问题解决的成功,但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省时省力。常用的启发策略有手段-目的分析、逆向搜索、爬山法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了受策略、知识等因素影响外,还受到其它心理因素的影响。包括:知识的表征方式、思维定势、功能固着、动机、情绪、人际关系等。
在心理学中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行为和情感上的交流称为沟通(communication)。交流与沟通是可以互换的两个概念。教育和心理学中更多的是使用“沟通”。对沟通的理解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进行,狭义的沟通是指以符号、记号为媒介实现社会行为的交互作用,即人们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一定的信息传递给另一个接受信息者;广义的沟通则是人类整个社会互动过程,在这里,人们不仅交换观念、思想、知识、兴趣、情绪等信息,而且还交换相互作用的个体的全部社会行动。沟通的方式可以分为语言的沟通和非语言的沟通两种。沟通包含这样几个基本要素:沟通双方均为主体(人际沟通不同与通讯设备之间简单的信息往复,在这里,沟通的双方都是积极的主体,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意图、定势等。这种交流是对称的、易于反馈的);沟通能调整双方关系(在沟通过程中,人们借助符号进行相互影响,制约和调整双方的心理以及行为。通过沟通,一方可能与另一方就某一问题达成协议,或者是某一方改变原有的主张,或者是一方屈从与另一方。双方的关系既可能由于沟通而更加紧密,也可能因此而疏远或中断);沟通需要交流的双方具备统一的或大体相近的符号系统(这种符号系统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沟通过程中所使用的符号必须是通用的。这种通用不仅是形、声的通用,更重要的是意义的通用);在沟通中,有可能产生完全特殊的障碍(这种障碍与沟通渠道和使用的符号无关,而是由对社会交往情景理解不统一、个体心理特征的差异或是交流双方的文化特征如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民族观念等不统一所造成的)。
合作是由两个以上个体或群体为达到共同目,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动上相互配合,以共同完成某种行为的一种互动方式。合作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两个以上的合作者,而且合作者具备与合作项目有关的知识与技能;有共同的目的,而且合作者对为什么要达到和怎样达到共同目的有着共同的看法;行动上相互配合,而且合作者能够提供并会使用相互配合的物质手段。
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以被理解为个体与个体间或个体与群体间为达到某种共同目的,能够有效交换观念、思想、知识、兴趣、情绪等信息,在行动上积极有效地相互配合,以共同完成某种任务或行为的一种能力。
随着时代的进步,交流与合作能力越来越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大形势下,在科技发展越来越成为群体行为,在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畅通和多样的今天,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
- 上一篇: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威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