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小康教育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23 03:03:00

导语:建设小康教育管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建设小康教育管理论文

在《辞海》里,“革命”是指:“事物的根本质变过程”。也就是说,教育要革命,就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质变过程”。那么,这个“根本的质变”应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就我国而言,我认为,教育的模式、方式、内容以及师资队伍、甚至:“操盘者”的观念,都需要发生“根本的质变”其中,义务教育首当其冲。

我们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民在人口中占很大比重,大批劳动力来自农民,而相当比重的农民没有完成义务教育便走上劳动岗位,直接影响到我国劳动力的素质和各行各业的劳动生产质量。即使其中一些人不就业(从事农业也是就业),作为一个现代社会(或者全面小康社会)的农民,也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才能生存得更好。况且,国民素质不高,一定会拖累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党的十六大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就要把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和扫除文盲作为基本指标和前提条件。

我家曾请过一位十八岁的四川姑娘帮助做家务,她很聪明能干,但念到初二上学期,就辍学来京打工。问她为什么不把初中念完?她说:“老师刚初中毕业,什么也讲不懂,白交钱”。我买了初二至初三的课本,要她自学,告诉她很多人靠自学成才,今后知识不够,做什么工作都难。还给她买了字典,让她查生字,对她说:“看不懂,就问我”。但她不会自学。

我家最近又请了一位家务女工,安徽人,65年出生,小学一年级没念完就参加劳动。她们村子前面是江,后面是湖,是渔米之乡。如此富足的地方,据她说,村子里60年

至70年出生的20位姑娘,只有一位完成义务教育,其他几位均分别不同时期辍学。现在都30岁—40岁,已为人之母。

从上述二例中,提出了以下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是,什么样资质的人可以从事义务教育?增加教师的工资保障,发到什么人头上?目前够资质的师资紧缺,或有资质的人不愿下农村,特别不愿到边远、穷困地区,怎么办?能否由当地选培初中毕业生或高中毕业生,分别到中级师范和高级师范院校去定向培养?同时兼顾作为一种对贫困家庭的扶贫措施,从贫困家庭选择合格青年定向培养?对城市贫困家庭的相应青年,也定向培养,在农村从教数年后,可以安排进城就业(如同转业军官的安置)。

二是,法制问题。依法强制适龄人员必须接受义务教育,不允许想上就上,不想上就不上;同时,缴什么费、缴多少,也要有明确规定。现在城市学校变着花样创收,班上效率不高,另开休息日补习班而且必须去。

三是,歧视女孩问题。一个家庭同时有两个孩子上学,负担重时,女孩让男孩。女孩受义务教育,应依法与男孩平等,歧视是违法的。由于一批女人才被落后观念截流,致使这次十六大,妇女占的比重与人口比重不相称。

四是,普及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一般是西部地区差一些,但也不尽然。东部如河北、中部如安徽,也有在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的适龄人。

五是,教学模式、方法、内容如何更有助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如何革除应试教育和纯灌输式教育的弊端?可否加一部分开卷考试、相互讨论后答卷等形式?把念书搞得生动活泼从而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及自学的能力。另外,无论小学还是初中,课外辅导材料同一科目重复的版本太多,多了影响学习效率,(但老师要求学生都买,实际只是为了增加学校推销的收入)。

我认为应当有点新思路:

第一,把义务教育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推动。第一责任人是中央政府。有必要设立直属国务院的专门职能部门,像信息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那样。并把义务教育的普及进度和扫肓成效,当作对各级政府业绩的考核指标;在义务教育方面发动一个社会运动,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不搞运动的精神并不矛盾(这是在搞重点突破,掀起全民的意识,重视教育,不是整人运动)。①其实,义务教育更需加强政府支持力度;②而信息化可以由市场引导。

第二,采取积极鼓励的政策,让更多的青年人从事义务教育事业。城市农村的师资资源极不平衡,城市的不去农村,农村的也不回农村。对非师范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因专业不适应,难以就业的,可定向给予师资训练,使其走上教育岗位。根本上,是要加大师范教育的规模,提高师范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第三,在义务教育阶段,精选传统文化知识,充实现代科技知识(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适用经济学的知识等),给学生一定的发家致富的知识与能力;要组织有水平的专家编写统一教材和课外辅导材料,并改变低质重复、价格昴贵的现象。

第四,与朱市长意见一致,就是由政府建立免费使用的义务教育远程网,以便利教师进修和学生自学,也有利于扫盲,并可以把义务教育尽快提高到国家最好水平。是加速提高教育质量、水平的有效手段。

第五,政府财政向义务教育倾斜,造福子孙,利国利民。其中,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教师的补贴。再也不要出现电视上报导的那种情景:一位教师牺牲升大学的机会,甘愿到山区从教,住在一个四面透风的屋子里,点着蜡烛改作业,挑着担子下山采购每周的食物。这个青年人的壮举令人敬佩,宣传这种精神也是好的。但是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还允许这种情况存在,实在是一种耻辱。试想一下,少一点浪费、贪污、腐败和国有资产流失等,这类问题还难解决吗?!且不说如果调动社会闲置资产进入教育潜力有多大!义务教育主要不应靠救济和赞助,而是主要靠政府财政和开明政策。

总之,解决义务教育问题,应该打破就教育论教育,要突破仅仅在教育领域内去面对问题,要像综合治理市场秩序那样,由中央政府直接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