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时间:2022-09-02 08:53:00
导语: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化工专业技术人才是化工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化工科技实现创新突破的基础。高校是专业性化工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其人才培养质量与数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化工行业的发展。化工行业在国家工业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小到一把牙刷、一支碳素笔的生产,大到航空航天、国防军工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化工科技的支持。化工行业是我国工业体系建设初期重点布局的产业之一,也是发展较为完善的行业之一,在全国范围内还分布着许多大化工产业的生产研发基地。但随着化工行业现代化发展趋势逐渐增强,化工行业已经不再是以大化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了,更多的开始走精细化工、高精尖化工的发展道路。因此,化工高校和化工企业也要跟上化工行业发展步伐,适时革新化工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化工科技发展方向和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的变化,为培养更多符合当下化工企业用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做好准备。
1就业导向下的化工人才素养特征分析
在整体化工产业体系逐渐膨胀的形势下,化工行业对化工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呈急剧上升态势,但这种人才需求主要是由化工产业结构重组升级带来的。一方面,化工产业由侧重以化工原料开采与粗加工、初级化工产品生产、化工工农器械生产的大化工产业分离出产业分工进一步细化、技术含量上升的精细化工,乃至以高精尖技术攻关为主的高精尖化工,迫使传统的大化工产业体系进行重组升级,使原本在岗的化工人才逐渐难以适应新的化工产业发展,必须实现化工人才的大换血。在此情境下,化工行业亟需大量新型化工人才填补岗位空缺。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细分和化工产业整体横向扩展,出现了大量中小型化工企业,也是化工行业对化工专业人才需求呈直线上升趋势的原因。基于以上对化工产业和化工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结合当前化工企业业务发展方向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可对现阶段就业导向下的化工专业人才素养特征作针对性分析。就业导向下的化工人才培养需要紧贴化工行业发展趋势,仔细调研化工企业结构,摸清各类岗位人才素养需求,做到有的放矢地教育培养。精细化工的发展使新出现的细分化工产业迅速发展,对化工人才素养的要求从全能化转向专业化,要求化工人才在自身专业领域深耕,而不是追求大、全却浅的知识技能结构。当前化工企业管理朝着现代化发展,企业部门结构完整。化工企业一般有技术研发人员、产品制造人员、产品营销人员、财务会计、行政人事、管理人员、法律顾问等,实行分岗设人,因此要求人才专业素养过硬,能够独立处理岗位职责内的业务。此外,就业导向下的化工人才培养要根据企业业务发展和大环境经济发展模式来决定,在化工企业国际贸易交流频繁的背景下,化工企业要根据国内外市场的业务开展需求,灵活设岗,因此,化工人才也需要相应的掌握适应新型业务开展的相关要求,主动学习,掌握必备的相关素养,如语言沟通、公关协调等,形成全面且专业的化工业务开展的相关素养。
2当下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化工高校是化工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企业在引进人才后也会做一定岗前培训工作,以便让引进人才快速适应岗位工作。综合来看,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产业规模的扩大,高校和化工企业在化工人才培养策略上都作了一定调整,使人才培养更具系统性、目的性,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阻碍着高素质化工人才培养的完成。
2.1高校化工人才培养策略及其问题分析
随着产业结构和就业环境的变化,基于对化工行业用人需求和化工企业业务及企业结构的调研,高校适当调整了化工人才培养方略。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成绩考核方面都作了一定调整,以适应这种产业结构和整体行业用人需求的变化。主要是从以往更多的偏重于化工理论研究转到更加注重学生化工工艺技能和操作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的综合化工素质得到一定提升,在化工企业职场上有更出色的执行能力。但从企业、市场用人反馈和对高校育人策略详细调研来看,高校对新时代化工人才培养的策略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高校对化工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化工专业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系统教学,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化工理论素养、了解化工前沿动态。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工操作技能,使其对已掌握的化工理论形成更深刻的认知,熟悉化工企业业务开展运行机制和职场环境,为毕业后的择业就业做好准备。从培养程序上看,高校的化工专业育人策略还是相对完善的,但问题在于高校对瞬息万变的化工行业和化工企业用人需求不具备持续跟踪能力,使其育人策略难以跟上产业发展和经济环境变化的步伐,因而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特征,这阻碍了高校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同时,高校虽然在科技研究方面具备优势师资,但缺乏为学生提供真实化的化工企业环境和化工经济业务开展场景的能力,使学生无法切实感受到化工企业和化工行业经济具体运行模式是怎样的,这也成为掣肘锻炼化工人才实操能力的一个因素。
2.2化工企业人才培养策略及其问题分析
化工企业一般作为人才的需求端和接收端,参与化工人才培养主要以目的性明确的岗前委培或岗前自主培训为主。岗前委培主要是依托高校或专业性人才培训机构,对即将上岗的企业人员进行熟悉行业动态、市场环境、企业业务,提升工作技能、团队意识、职场文化的一系列培训,让已经掌握基本化工理论和技能素养的人才逐渐适应完成从学校到企业的过渡。岗前自主培训一般是化工企业根据公司业务经营范围和岗位职业划分,对待上岗人员进行的流程性的培训教育,主要内容包括岗位职责明确、岗位能力训练、公司文化了解、公司业务模式学习、公司人员结构熟悉以及其他有关岗位职责的事项。对化工企业人才培养策略进行分析,其主要问题表现在培训深度不够、培训专业性、系统性不足、培训流程简单化、岗位区分不明显等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化工专业人才对岗位技能的熟悉速度,对业务流程的了解程度,也就影响了其专业技能的发挥。
3就业导向下的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路径探索
就业导向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实现人才的充分就业为目标,以锻炼其职场技能和职场适应能力为主要任务。对标当前化工行业产业发展形势,针对性地为人才制定系统科学、操作性强的培养策略。
3.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教学
以互联网大数据、数据资源库、智能教学系统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已经表现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其对化工课程教学的辅助是非常明显的。化工高校应当有建设信息化化工教学体系的信心和野心,这是实现化工专业人才高效培养的必由之路。无论是高校还是企业,都应该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完善自身人才培养策略、改革人才培育理念、丰富人才培养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让现代化化工人才培养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实现效率和质量的迅速提升,让信息技术红利充分涌流。对于高校来说,可以加大对教学信息设备引进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方面的投入,并在全校范围开展信息教学竞赛,让师生体会到信息化教学的好处。就化工专业教学来说,信息化教学能够极大地节约教师教学内容搜集和教案设计的时间,提高教学准备工作效率。对于实践类课程,智能化的设备和操作程序能够节约许多实验成本,提升学生实操技能。对于化工企业来说,配备专业的教学设备和教育师资是完善企业现代化结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能够节约企业用人成本,提升人才业务能力,从长远来看,也是保障企业人才结构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3.2推动课程革新建设,优化化工课程组织模式
从结果导向来看,课程设置不科学也是当前高校化工人才培养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从就业导向来衡量,当前高校化工课程还是过于偏重理论学习,而针对化工专业技能的培养课程不足,造成了学生重理论轻实践的能力结构,难以适应之后的职场生活。此外,课程之间衔接不紧密、技能培养延续性不强也是当前化工课程设置中的重点问题。高校要在调研化工产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国际化工贸易发展动态的前提下,组织专家对当前化工课程进行增益性结构调整,针对当前化工课程设置中地突出问题,把握化工人才素养培育关键,划分权重,增强整体课程的衔接效应,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化工专业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实效性和针对性。
3.3集中双方资源优势,构建校企结合育人模式
高校和化工企业是化工人才的两个主要培养主体,化工企业同时也是化工人才的用人主体,因此,化工企业的培养具有在场性和长期性特征。就两者资源优势来看,高校主要在理论性研究力量和科研水平上具备优势,高校具有较为完备的教学机制和设备,能够为化工专业学生提供较为系统、科学、全面的化工素养教学,因而在化工理论教学和化工基础实践技能培养上高校更具优势。化工企业更熟悉业务开展流程和行业发展动态,能够为学生提供最接近职场环境的教学环境,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职场应变能力和业务能力,对化工专业人才综合素养的塑造是极其必要的环节。从化工行业发展趋势看,高校和化工企业联合,集结双方资源优势,构建更符合化工职场需求和化工产业发展趋势的人才培育体系,才是现代化化工人才培养的最佳路径。
单位:黄占波/达州职业技术学院
- 上一篇:化学化工专业本科生科创能力培养模式
- 下一篇:课外实践对化工专业综合能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