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分析

时间:2022-07-23 02:52:52

导语: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分析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分析

【摘要】劳动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是人维持自我生存和自我发展的唯一手段,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劳动教育也被放到了很重要的位置,可是不少高中生劳动意识淡薄,不愿吃苦,怕累怕脏,生活自理能力欠缺,不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加强中学生劳动教育迫在眉睫,笔者积极创新劳动教育方式,拓展劳动教育途径,探索在高中化学教学和知识应用实践中融入劳动教育,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文明素质也普遍得到了提高,但是在校园内却出现一些青少年不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现象,如随意倒掉饭菜,往干净的地面乱丢果皮纸屑等;劳动意识淡薄,如不想参加劳动,逃避必要的劳动等;劳动技能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差,如不会洗碗,不会洗衣物的现象在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劳动教育的偏失,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不舍得孩子从事劳动,甚至是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家长都大包大揽,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最重要,这种重知识轻劳动的教育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的劳动机会减少;另一方面是物联网和智能家居改变了传统劳动模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自动洗衣机、洗鞋机、洗碗机、扫地机器人飞入平常百姓家,随着网络购物、外卖的兴起,导致学生认为以后人们基本上就不需要劳动了,有智能机器人和钱就可以了;还有一方面就是许多学校在管理中引进了物业管理概念,随着社会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国家对学校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很多学校都引入物业管理模式,学校的公共卫生、管理、活动组织等全部委托社会物业管理机构全权负责,唯一能让学生有机会劳动的就是校内包干区、教室和宿舍的日常卫生保洁。在2019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之中,明确提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四最”(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学校作为青少年成长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坚定不移地对学生加强劳动教育、提高劳动意识、增强劳动精神、培养劳动技能,激励广大学生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可行性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在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同时,其他课程、其他活动也要结合学科特点、活动特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确保劳动教育全方位融入。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转化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学科,化学研究过程需要大量高水平精细化的实验操作,来获取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许多化学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研究者的反复实验和论证才能获得。化学实验在实施过程中本质上就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每个实验操作都必须严格按照实验要求和规程来完成,每个实验方案的确定都必须由实验者进行多次的探究和试验,在这个过程中,会多次出现实验的现象和数据不理想,甚至实验失败。但是,通过化学实验反复操作的磨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科学的劳动方法和坚韧的劳动品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三、高中化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的途径

(一)在追溯化学史中融入劳动教育

化学知识的形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化学史上的每一个重大理论成果的提出都是科学家辛勤劳动的结果。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化学史话”栏目素材对中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据笔者统计,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设置有“化学史话”栏目的共有11处,其中《化学1》有2处,《化学2》有1处,《有机化学基础》有4处,《物质结构与性质》有4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其中3处涉及到化学家维勒。案例1:在进行有机化学基础中《有机化学发展与应用》授课时,介绍化学家维勒通过蒸发氰酸铵水溶液得到了尿素,尿素的合成揭开了人工合成有机物的序幕。案例2:在进行物质结构和性质中《金属晶体》授课时,笔者向学生介绍了人类对晶体结构认识的历程,在17世纪,物理学家惠更斯发现了矿石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思索,他猜想晶体的规则几何外形是因为构成晶体的微粒是有序排列的。后来,在德国物理学家劳厄猜想晶体是能衍射X射线的三维光栅,之后劳厄通过大量的实验探究和论证,终于在1912年获取了晶体的X射线衍射图,从而揭示了构成晶体微粒的排序方式,也证实了惠更斯的猜想,这在固体物理学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劳厄也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正是无数科学家背后的辛勤劳动,才有今天化学学科的不断发展,可以说,一部化学发明史就是贯穿着无数化学家牺性精神、创造精神和刻苦精神的劳动史。每一项发明创造,化学家都付出了不可估量的劳动,通过辛勤劳动,化学家创造了促进人类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劳动成果,像这样在追溯化学史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可谓是“润物细无声”,同学们纷纷表示,“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靠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我们一定要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将来为国家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

课堂教学是文化教育的主阵地,而教材是教学施教和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因此充分挖掘高中化学教材内容中的“劳动教育”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最直接有效的劳动教育方式。笔者从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选取了部分内容进行了初步的渗透劳动教育的尝试。案例1:《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课前让学生观看电影《少年侯德榜》,网络检索侯德榜的成长事迹和“侯氏制碱法”的发明过程。课堂上在讲授由氯化钠制备碳酸钠的实验原理时,让学生来介绍侯德榜的生平,与同学们分享侯德榜的艰难制碱过程,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与点评:通过了解侯氏制碱法的发明过程和侯德榜的成长事迹,我们不仅要掌握碳酸钠的工业制法,特别是要学习侯德榜的艰苦奋斗的劳动品质、爱岗敬业的劳动精神、严肃认真的劳动态度。丝绸是中国的特产,正是古代人民的辛勤劳动,才开启了丝绸之路。案例2:《蛋白质》,蚕丝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以蚕丝丝绸的生产工艺引入新课,而“一带一路”建设给中国劳动者带来了大规模的就业岗位,这些劳动者用青春和奉献助力“一带一路”建设。课的结尾,介绍我国化学家不断探索合成条件和改进生产路线,于1965年首次成功地合成了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结晶牛胰岛素,结晶牛胰岛素的人工合成不就是科学家辛勤劳动的成果吗?

(三)在化学知识应用中融入劳动教育

化学知识的掌握包含三个环节:理解、巩固和应用。化学知识应用的过程就是一个劳动的过程,因此在化学知识应用渗透劳动教育顺理成章。案例3:在讲授完化学1中《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后,布置家庭劳动体验活动,应用所学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和用途的化学知识,体验用热的纯碱溶液去清洗家中厨房的油烟机,用含有小苏打的发酵粉去做面食。案例4:在学习完化学2《酯油脂》后,布置家庭实验:用植物油,如橄榄油制手工肥皂,并用制得的肥皂去清洗自己的衣物。在下次的化学课堂上笔者请部分学生代表上台展示自己制得的肥皂,并举办一次最美的手工肥皂评选比赛,同学们纷纷表示,原来化学这么有趣,生活是如此的简单美好,我爱化学,我爱劳动,这样的教育形式深受学生热爱和追捧,贴近生活的化学知识应用实践与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又巩固了所学的化学知识,通过知识应用实践体会了劳动的快乐,切身感受到了劳动的价值和父母的艰辛,并懂得了感恩父母。综上,加强新时代中学生劳动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迫切要求。高中化学教师要努力拓展劳动教育途径,创新劳动教育方式,积极探索在教学活动中融入劳动教育,培养高中生的劳动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劳动的快乐,感受劳动的价值,养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爱生活的优秀品质。

【参考文献】

[1]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年9月10日(0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年03月27日(01)

[3]陈宝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N].人民日报,2020-03-20(12).

[4]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8.

[5]吴星.中学化学学科理解疑难问题解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3.

[6]李伟进,陈新丽,刘聪.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劳动教育[J].广东化工,2019,46(19):209-210

[7]吴建忠.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劳动教育[J].天津教育,1994(05).

[8]王祖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有机化学基础(选修)[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4:2-5

作者:林辉 单位:福建省福清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