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与高中化学论文
时间:2022-04-11 02:43:31
导语:生活化教学与高中化学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新教材的编写中也体现了很多生活化的因素。如选修1“化学与生活”模块从关注营养平衡、促进身心健康、探索生活材料、保护生存环境四个方面,帮助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和相关化学现象,体会化学在生活中的无处不在,认识到化学发展对改善生活和保护环境的促进意义,形成合理使用化学品的意识。如选修2“化学与技术”模块从走进化学工业、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化学与材料的发展、化学与技术的发展四个方面,结合了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常见化学品,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大有裨益。在其他模块中,也都渗透了生活化教学的思想,很多图片的情景创设是源于生活的,教材的“学与问”栏目中也提出了很多生活中的化学,资料卡片、课后阅读资料中介绍了与化学有关的职业、化学材料的用途,等等。有的课的标题就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如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选修6第四单元课题二“身边化学问题的探究”等等。
2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误区
过分突出生活化情境创设,甚至流连忘返,没有及时提炼教学问题,导致喧宾夺主。比如在讲酯的知识时,有的教师播放了很多品种的花还有红烧肉的图片,足足花了五分钟导入,只是为了说明花和红烧肉中的成分是酯类物质。这样的导入就是不成功的,过多过长的生活化情景淡化了知识本位,这样的导入也不具备深入思考研究的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生活化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用熟悉的生活情景拉近学生和知识的距离,起到导入新课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上课做好铺垫,而不是让学生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地在臃肿的“生活化躯壳”里寻找需要的信息。教师应适当应用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生活问题的解决中体验生活与知识的联系,感到学有所用。没有充分发挥生活化情境的作用,浅尝辄止,或为了生活化而凭空虚构,滥用情境。生活化教学可以应用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如课前导入、概念讲解举例、实验说明分析、课后作业布置等等。但很多老师对生活化教学理解不到位,应用不灵活,基本就是用教材的情境导入后就没有深入挖掘,没有提出课程教学与教学相关的需要探究的问题,有虎头蛇尾之感。当然每种教学方式都有其适用范围,并非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生活化教学,如一些原子的结构特点、常用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电解总方程式的配平等内容,就是记忆性强或要求大量练习掌握技巧的内容,应该多花时间讲解并练习巩固。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把生活化当成公开课甚至常规课的万能钥匙,为了赶时髦,体现新课程理念,就牵强附会地将所有内容创设成“生活化”;甚至凭空虚构事例,有的还和学生生活经验相左,引起学生质疑,课堂效果反而大打折扣。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将生活情景自然巧妙地镶嵌在知识讲授中,避免突兀感。
3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
提出实际的生活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切身的生活经验,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整合,运用直观语言、游戏竞赛、实物演示、多媒体播放等方法,沟通生活与教材的联系,使新知识的呈现便于为学生所接受。还可以设置开放性、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及时将知识验证于日常生活,解决实际问题。如在学习金属材料时,可以分为纯金属和合金,铜器表面会生成铜绿,钢铁会生锈,银器使用时间久也会变黑,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各种金属材料的抗腐蚀性,并尝试提出最稳定的合金原材料配比,或可行的电镀方案。如在学习硫化氢时,可以设置这样的生活情景:城市下水道中出现高浓度硫化氢是常见的,硫化氢中毒事件屡见不鲜,如南京就曾发生过有人不小心掉进下水道而致死的事例。根据此可以拓展问题:实验中若有硫化氢尾气产生该如何处理?要是误入高硫化氢环境应如何应对才能将危害降到最低?若某工厂大规模排放硫化氢,有何可行的解决方案?以研究课题促进教学。生活中经常涉及到化学知识,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或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提出可行的研究课题。如市售食盐中碘的检验;探究菠菜和豆腐不能一起煮的原因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调查常用电池中的氧化剂和还原剂,及电池的种类、使用范围、性价比,了解废电池回收的意义;验证购买羊肉时根据肉的颜色来判断新鲜程度是否有科学依据;调查常用燃料的种类、产热率、性价比、燃烧产物的污染性,提出合理使用建议;探究酸性水果或食醋能解酒的相关化学反应及其原理;实验探究水垢的形成与去除;调查本地区固体废弃物的主要品种和回处理方案;调查市售补钙保健品的种类、钙的存在形式和钙元素的含量;调查不同品牌洗发水的主要化学成分,是否含有月桂基硫酸钠、二乙醇胺、甲醛、1,4-二氧杂环己烷等有害成分;调查当地机动车尾气产生的污染及其治理情况,提出相关建议。
作者:梁娟单位:北重五中
- 上一篇:多媒体网络教学与高中化学论文
- 下一篇:技师学院化学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