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学生化学实践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2-04-22 10:30:00
导语:谈高中学生化学实践习惯的培养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针对学生化学实验中的不良习惯,分别从课堂纪律、规范操作、卫生习惯、课前预习、分析现象、科学态度等方面阐述了对高中学生化学实验习惯的培养。
关键词:化学;实验习惯;培养
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前提。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中学对实验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很多只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导致学生对实验会讲不会做,变成理论的巨人,实践的矮人。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对近1000名高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实验结束时只有26.4%的学生能主动收拾实验桌[1]。可见目前高中学生的化学实验习惯是不容乐观的,而良好的实验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正,逐步养成。
一、遵守课堂纪律的习惯
由于学习环境的改变,学生不能像在教室一样保持安静。进入实验室后往往是说话声、吵闹声响成一片,在实验室自由走动,就像进了菜市场;还有的同学有可能把桌上的仪器拿起来当武器,互相追赶;有些学生有可能很快就被实验室的仪器、药品等吸引,老师还没讲开始做实验,很多学生就已先动上了手,由于不懂实验要求,就会出现损坏仪器、浪费药品的现象,严重者还会出现事故;有的学生对化学实验存在畏惧心理,坐在那里只看不做,一点危险就发出惊叫。
为此,教师要做好前期的宣传工作。制定人性化的实验室守则,人手一册,明确要求,观看一些不遵守实验室规则导致事故的录象。让学生明白在实验室盲动可能会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时告诉学生只要操作得法,完全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实验。当然,要使学生不盲动,还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反复地强调。
二、基本操作规范的习惯
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从初中即已开始训练,但我发现很多高中学生的基本操作习惯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取用药品用手抓;许多学生总以为所取药品越多,实验现象越明显,实验的成功率越高,由于这一心理,药品的用量普遍偏大,药品的浪费严重,没有节约的良好习惯;另外取用药品没有准确用量的概念,如试管内要加入1~2mL试剂,不知取多少就是1~2mL[2];加热时试管夹不知夹在何处,手拿试管夹时拇指摁住短柄,试管倾斜角度不对,试管不会振荡等等。
在教学中师生要重视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作用,在演示实验时教师应特别注意自己的这一角色,实验时教师要充满自信,遇事不惊,神情泰然自若。通过教师规范、熟练、灵巧的操作,整洁、美观的演示,给学生以美感的示范。教师的一举一动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其次,不要认为有些操作学生初中学过,就不引起重视,光讲不行,要让学生在使用中学习,在应用活动中学习、领会实验基本操作的要领和作用。老师深入学生当中反复纠正,也可发挥同学之间相互的监督作用,使不良习性及时得到纠正。在每次的实验课中教师课前要讲要求,课中要多检查,课后要多总结。也可采取量化的考核,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的行为习惯从他律变为自律,并与实验考查挂钩,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
三、保持整齐清洁的习惯
很多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没有保持整齐清洁的习惯。例如,药匙用毕没有用纸立即擦试干净,一把药匙取用多种药品;又如粉状药品向试管中加入时没有使用纸槽,用药匙直接加入造成药品撒落于试管口外,试管内壁从上至下粘满药品;试剂用后没有及时放回原位的习惯,导致实验过程中桌面混乱,无法实验,易打翻试剂,造成危险;试剂用后瓶盖不及时盖回,导致试剂变质,瓶盖“张冠李戴”。
实验完毕没有养成清洁整理的习惯,实验用过的玻璃仪器不清洗,药品仪器不归位,废物废液没有倒入指定的废液缸,随便扔,随便倒,一节课下来遍地是水,实验台上也是水渍斑斑。纸屑、火柴梗等随便扔到水池,使下水道堵塞等等。给后续班级的实验带来麻烦,也给教师、实验员带来很重的工作负担。
对这种现象,要向学生讲清道理,严格要求,使学生从主观上加以重视,客观上感到压力,直到形成一种习惯。刚开始时,可把学生分成互助小组,每组选出一个组长,学生实验结束必须经过组长检查才可离开实验室。教师进行总把关,发现不合格者,要求其课后回来整理。经过多次的强化以后,学生就会养成一种自觉的习惯。有了这种自我要求,才能使实验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加强实验前的准备工作,使实验室内的环境具有示范性。在学生进入实验室时,室内整洁有序的环境给学生以示范。让学生感受到实验室是神圣的、进行科学实验的殿堂,使学生自然的产生保持这一整洁美观的场所的意识。
四、课前预习的习惯
在有些学生的意识里认为做实验只是为了调节紧张的学习,做不做实验不影响高考,所以进入实验室只是为了好玩,对本节课的实验该如何做,应注意哪些事项不关心,这就造成了做实验的盲目性。
学生只有预先了解实验的目的、内容和步骤,才能在实验课的有限时间里,把主要精力用在实验的基本操作上,并能在正确的操作的同时,积极思维、观察实验的过程、分析产生化学现象的原因,提高实验效果。所以教师必须把实验课前预习的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并要求他们阅读教科书中的有关内容,引导学生复习与实验有关的原理和实验内容,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原理、方法、步骤和注意事项。同时,教师要做好检查落实工作。根据时间和实验的要求程度每次实验课前可进行全查、抽查或让同学们互查。只有作到了必要的预习和复习,在实验时才能克服盲目性,胸有成竹地去完成实验。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明确其重要性,而逐渐养成为习惯。
五、细心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的习惯
近年来,高考化学试题中的实验试题,力求对真正做过实验的学生有利,认真做好“学生实验”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如2002年的高考化学实验题是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3)、(4)二题都考到引发水上喷的操作,如果学生平时做实验时只停留在看热闹的程度,而对具体的操作不留意,对实验的原理不思考就很难完成此题。因此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加强培养学生既能够正确叙述现象,又能够通过现象分析本质,得出正确结论的良好习惯。
首先要引起学生思想上的重视。可举一些例子,如做物质鉴别题时,一些学生由于没有及时记录,而最终无法识别物质,让学生明白及时记录的必要性。其次是方法的传授。实验前应提示观察什么、怎样观察,实验过程应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全方面、客观敏锐地观察实验现象,促进形成良好的观察品质和正确的观察方法。教学时教师可采用启发的方法,做好引导。如做Na与水反应,学生有可能只停留在看到反应的剧烈程度这一步,教师可逐步追问,使学生的多种感觉通道发挥作用,最后得出Na与水反应的现象是“浮、游、熔、嘶、红(如水中有酚酞)”。得出现象以后,继续引导学生探讨原因,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学生实验时教师可设计一些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及时记录,分析原因,对表现优良者可作为典范,进行讲评,使学生感觉到科学研究的成就感。
六、实事求是,科学探究的学习习惯
化学实验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书本描述不同的现象、结论,这是很正常的,很多学生有可能对这些异常问题视而不见,照书上填写实验现象,错过了很多科学探究的机会。如做乙醛与新制Cu(OH)2的反应,不一定就出现砖红色的沉淀,有可能出现黑色的沉淀(Cu(OH)2分解造成),也有可能出现“铜镜”(Cu2O在酸性条件下发生歧化反应生成Cu)。如果不善于去分析,就会错过学习的大好机会。
对于出现的异常问题要实事求是,可重做实验,查找原因,这是对待实验的科学态度问题。教师可以一些科学家善于抓住实验的火花,最终成名的事迹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老师可做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及是为学生排忧解难。除了课堂实验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以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外,还要倡导学生配合课内学习,在课外日常生活中,联系实际开展力所能及的化学小实验和家庭小实验。
除了以上习惯外,教学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的习惯,与同学合作交流的习惯。良好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观察、多发现、多训练、多指导。还要有恒心、有耐心,从小处着手,一滴一点的培养。最终让学生明白做化学实验不是随心所欲的,它有一定的操作规范、操作技能。在实验过程中,蕴含着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习惯创造了科学的实验环境,使我们能够科学的、高质量地完成化学实验,使我们能更加深刻地领会化学知识的内涵。具备良好的实验习惯,对于学好化学科学知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B].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10
[2]吕兴家.谈化学实验教学中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6(7)
- 上一篇:假设法在化学教学的运用
- 下一篇:市教学研究会学习心得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