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时间:2022-04-23 11:01:43

导语: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

[摘要]移动互联网已经对社会各行各业产生深刻的革命性影响。针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大学生的特点和《分析化学》教学信息化改革现状,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探索路径,学习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智能手机引导课堂改革和课程群建设。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分析化学;教学改革

随着4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取得阶段性突破,我们已经迈入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并在商业、行政、传媒、医疗等行业掀起了变革的巨浪。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满足个性发展,但也带来了认知负荷、手机依赖症等巨大挑战。在社会经历重大变革的每一个历史时期,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课堂作为高校教育的主阵地,也正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以适应这些充满机遇和矛盾的外部环境。随着戴建业、陈果等教授的上课视频在网络走红,微课、慕课、学习通等教学模式和教学应用被广泛应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势必走向以信息基础设施、教育数字化资源、信息技术应用与信息资源利用、信息化人才为基础的“互联网+教育”模式[1]。2018年4月18日,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就是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模式、重构教学体系,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实现更加开放、更加适合、更加人本、更加平等、更加可持续的教育[2]。分析化学作为化学、应用化学和环境化学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之一,对学生今后相关专业课的学习起到极为重要的基础作用。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为出发点,了解、学习和应用“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新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研究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让学生更好掌握《分析化学》这门基础课是非常必要的。

1充分认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的特点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00后群体,他们从小就置身于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等发展成熟的社会环境下。如果说80后是刚刚接触计算机、因特网的“数字移民”,那么00后则是出生于信息过载和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土著”。他们在信息化环境下成长,他们每天被铺天盖地的碎片化信息所包围,信息化的环境使得他们的思维方式、认知模式、生活习惯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他们具备了多个来源获取信息,多个任务处理信息,多种形式呈现信息的能力,另一方面他们的专注力变得薄弱,难以静下来专心上课甚至难以面对面地与人交流。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个性化的、有偏好有选择性地信息推送方式容易使人们陷入了“个人喜好”的信息茧房之中,学生们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往往缺乏深度思考能力和专注度。由于《分析化学》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众多繁琐复杂的概念、原理、曲线、公式等,相对比较枯燥和抽象,再加上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与学校老师提供的方式之间存在巨大鸿沟,最普遍的反映是现在的学生课堂氛围很差,专心听讲的越来越少,开小差的越来越多了。

2充分认识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分析化学》教学的特点和现状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高校教育生态转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从宏观上看,随着4G的普及,5G的即将到来,教育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可以不用限制在教室,只要有相应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接受教育。并且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学生的学习将更加适配化和智能化。从微观上看,移动互联网使得学校教学中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发生显著变化。目前,《分析化学》的课程教学正在稳步推进,并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教学资源共享化。当前,许多高校,如湖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复旦大学等许多高校在中国大学MOOC网和壹课堂等网站了《分析化学》慕课课程。利用网络和手机APP,可以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教材多媒体化。借助二维码技术,目前国内有些《分析化学》教材和工具书在核心内容和知识难点处附上二维码,它们链接的内容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录像以及模拟的三维景像。学生可通过手机扫码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深入拓展性学习。二是学习过程网络化。由于教学资源的丰富和共享,利用网络教学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在这一点上,长沙理工大学分析化学教研团队正在利用自己建立的《分析化学》慕课教学资源,进行相关课堂教学改革尝试[3]。在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学生在线上完成课程学习,答疑和考核,课堂主要对核心知识进行梳理和拓展,将“自上而下”的教学方式为“自下而上”的创造行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3移动互联网时代下《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探索

3.1采他山之石以攻玉,纳百家之长以厚己。由于目前众多高校都开设了《分析化学》的网络课程,这就便于广大教师通过移动互联网吸收先进的教育理念,学习先进教学的模式,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语言风格,完善自身的教学体系,达到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目的。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利用移动互联网资源一方面可以查缺补漏,对于分析化学知识体系中的理解不透彻的知识点可以进行系统学习,对于核心知识点和知识难点有更好的把握。另一方面,通过模仿网络上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吸收精华,去其糟粕,青年教师能够更好更快地形成独具风格的课堂教学语言技能和教学方法,从而尽早地独立掌控课堂。此外,随着分析化学与计算机、媒体艺术等的交叉融合,在用互联网上出现了大量与课程相关的flash动画、纪录片、短视频等教学辅助和科技传播数字化资源。这些素材案例资源融科学性、知识性与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可以将复杂的知识以视觉艺术的形式呈现,大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作为《分析化学》的知识传播者,应该坚持搜索并运用已有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资源开展教学,也应该学会使用基础的信息技术制作创新与课程相关的数字化资源,还可以与传媒艺术类教师合作,利用先进的数字新媒体技术呈现分析化学的学科魅力和内在美感。3.2智能手机给《分析化学》课堂改革带来新思路。如今,智能手机已经改变我们的生活,也成为大学生的随身之物。智能手机在给学生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正在严重影响着高校的课堂教学质量。现在大学课堂上“低头族”已成为一道随处可见的风景,手机已成为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第三者”[4]。然而,现在学生几乎人手一台手机,这为以移动设备为媒介的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施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利用手机,学生在课前可进行线上学习、做模拟实验、收集信息,在课堂上可以完成局域网内的点名、投票、课堂测试、交互式合作学习,在课后可以反馈学习心得、进行网上评教、分享优质资源等。面对移动互联网融入教育的大趋势,我们需要做的是主动积极地迎接,抓住机会建立“微课堂、微互动、微管理”的双向交互式的教学模式。3.3移动互联网时代助力高校《分析化学》课程群建设。利用移动互联网,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教师不仅可以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整合,也可以促进更加优质和高效的课程群建设。一方面,在学校内部,在学校-学校之间可以组织教学名师进行交流合作,对教学“母案”进行编写,并通过网络进行共享,同学科的教师再结合自己的教学特色、学科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修改补充,整合从而减轻备课、编写教案的负担。另一方面,在课程中常常出现许多相重叠和相关联的现象,比如色谱分析的内容在仪器分析课中有涉及,在有机化学中也要讲。针对这一问题,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提供的课堂之外的复习、自学、拓展平台,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的情况下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优化,建立一种模块化的优质课程群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怀侠,党雪平,黄建林.“互联网+教育”助力分析化学课程群建设[J].大学化学,2017,32(12):12-1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EB/OL].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1804/t20180425_334188.html.

[3]长沙理工大学《分析化学》慕课网站[EB/OL].www.csust.edu.cn/xdjyzx/index.htm.

[4]王竹立,李小玉,林津.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4-21.

作者:邹振 钟亚玲 谭淑珍 李丹 张玲 单位:1.长沙理工大学化学与食品工程学院 2.长沙县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