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育教学论文10篇
时间:2022-06-14 10:05:46
导语:中学化学教育教学论文10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第一篇
1加强全媒体高等化学教学的必要性
从形式看,全媒体是指不同媒介类型之间的嫁接、转化、融合。从结果看,主要表现为内容生产的多形态、产品的多渠道和传播介质的多终端。我们可以把“全媒体”理解为,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的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从内容看,其基本内涵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信息的多渠道采集;二是统一的资源加工;三是全方位业务系统支持;四是多渠道资源增值应用。化学是一门微观科学,对化学概念、过程和规律的认识经常需要借助图形来显示,如:分子结构的绘制、分子三维模型的建立、化学和化工装置图的绘制等均需要特殊的、约定俗成的图形和符号,有时还不得不借助于建立分子模型。计算机图形化技术、分子建模技术、等为在教学过程中轻松地完成各种复杂的教学演示提供了重要手;多平台的整合可以是各种教学软件和工具能够发挥综合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结合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智能化多接口技术等,可以提高实验效率,而且使学生逐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化学又是信息科学,信息资源包括各种物化参数和波谱参数等数据性信息、化学教学课件和教材等教学信息、化学文献数据库信息、化学远程教育信息、化学材料和质量等商业性信息。大量的数据存储、处理、交流、互动,在全媒体时代必将带来更大的便捷和效率。
2加强全媒体高等化学教学的途径
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多接口、编程、智能化等软件开发高性能的教学课件以及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平台的优势进行的教学方案,不仅能够更充分展示教师个性化的风格,而且能够更加灵活地把握多种教学方法,只需要化学教师具备化学软件、互联网使用的经验。化学的教学是对微观世界的认知过程,它的研究对象是分子或原子等不可见的微观世界,计算的机图形化技术应用为化学教学提供了一种强大的工具。利用诸如IsIsDraw()、ChemDraw等免费共享软件,可以绘制出各种复杂的二维、三维分子结构,也可以编辑出各种实验装置示意图,通过它们能将复杂的化学过程生动的表现出来,并且它们还提供了分子性质的测定功能以及分子模型的3D显示,通过绘制出分子的简单结构就可以知道其许多化学性质参数和三维构型。全媒体的优势将这些资源有效的联系在一起,整合成一个共享平台,不但学校、教师、科研单位可以共享资源,学生也可以进行相应的资源查询和交互。在此平台下,教师和科研人员可以将最新的教学资源提供出来,丰富平台。其特点是打破了校园和教室的限制,可以充分发挥现有教育资源的作用。化学教学由于具有对象微观、实践性强和信息量大等特性,从而限制了一些传统远程教学手段的应用,而全媒体集计算机互联网、集远程通信、人机交互等作用于一身,大大提高化学教学效果,是发展远程教育的最新手段,是21世纪远程教育的主要手段。化学教师在全媒体时代通过计算机网络等手段进行远程教学中应承担起使用并推广、的任务,如:教师可利用校园网和教育网平台搭建网上实验模拟项目,也可以利用QQ群进行实验讨论,和学生随时进行交流。综上所述,要达到全媒体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教师和社会都有重大作用。教师如果能要充分的理解全媒体在化学教学中的辅助作用,然后和传统化学教学相结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主动思考,有效地发挥全媒体在提高教学效果上的作用;而学校和社会也应为教师的全媒体教学方案提供有力的资源支持,从而使教学质量得以提高。
作者:魏立岩工作单位:衡水学院分院
第二篇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的学习方法是: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括情、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1.学习是一种意义的过程。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与其自身的认知结构有关。学习者在学习新的知识单元时,不都是通过传授而获得知识,而是通过个体对知识单元的经验解释从而将知识转变成了自己内部的表述。知识的获得是学习个体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外部世界的知识既可以同化到原来的认知结构中,又可以通过顺应机制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
2.学习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学习过程并非是一种机械的接受过程。在知识的传递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极活跃的因素。知识的传递者不仅肩负着“传”的使命,还肩负着调动学习者积极的使命,对于学习者的许多开放的知识结构链,都是要能让其中最适合追加新的知识单元的链活动起来,这样才能确保新的知识单元被建构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形成一个新的开放的结构。学习的发展是依靠人原有的认知结构。由于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都可以用自己的经验解释,不同的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从而导致了有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获得的信息与真实世界不相吻合。
3.学习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习发生的最佳情景不应是简单抽象的,相反,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在一些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者如何运用自身的知识结构解决实际问题,是衡量学习是否成功的关键。
二、信息技术运用于化学教学的特点
1.化学积件的运用。积件是多媒体教学资料的集合,可将大量的知识信息素材提供给教师和学生,并在课堂教学中自由组合使用。积件库可分为多媒体教学资料库和微教学单元库。前者包含了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公式等多种化学素材资源;微教学单元库中的微教学单元可以理解为一个小课件,用于帮助教师讲授某个化学难点或帮助学生学习某个化学知识点为目的或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探究知识的学习环境。与课件不同的是微教学单元的结构是片段的,可链接的。例如虚拟的化学实验片断,它所描述的就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这个过程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自己所需补充哪些知识而由学生自主地控制整个虚拟试验的学习过程。而包括虚拟的化学实验片断一样,化学积件资源可在网络课堂上寻找,重组。因此,积件的开放型结构决定了积件功能的积元性、可积性、灵活性、可重组性和通用性。它的特性更适合于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网络化化学课堂教学。教师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顺序展示问题的内在联系。
2.丰富的化学信息资源,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传统的化学教学,教师往往凭一本化学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传授知识。学生只有通过一些教材和相关的习题资料来接受和巩固知识,这势必造成学生知识面的狭窄,缺乏创新精神,而借助于众多的教学光盘资料,利用校园网的信息资源,既丰富了教师的授课素材,学生也有了比以往更多的信息作为自己知识的补充,扩展。
3.化学教学形式多样化。网络化教学利用了校园网交互性及畅通性。可采取多种化学教学形式。如:个性化教学,异步教学。教师向学生提出学习某化学知识点的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工作站进行个别自主学习,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监控,并对个别学生或分组学生进行指导。课外,教师可通过电子邮件,公告板等进行异地异时的指导。采用多样化化学教学形式,将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要求。
4.自主的学习过程。网络化化学课堂教学,使人———机交互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特有的优点,将知识贯穿起来。
(1)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对话框,一步一步,一层一层的学习。按自己的学习程度、能力去完成学习任务;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知识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学习,练习,考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化学积件的特点,例如:化学课中的化学键的结合,通过有趣的握手,生动描绘结合过程给学生视觉、听觉的多方面、多兴奋中心的刺激,增强教学内容的生动性、直观性和真实感,培养学生兴趣,增强记忆,加深理解。
(2)凭借教师拟好的问题、纲要,利用资源库中的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或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网络,学生自己组成讨论组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对问题有了一个更全面地掌握,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得到锻炼。这种自主性的学习,不会间断学生思维,避免了让学生学习化学觉得枯燥乏味,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
5.信息技术创设的化学网络环境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四要素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化学网络环境提供的情景(大容量、超媒体)、协作(交互性)、会话(师生对话、人机对话、BBS论坛)、意义建构(知识网络)可进行高中低多层次非线性的教学。
三、网络化的化学教学模式下的教学
1.开放型的化学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并用于化学教学逐步构建化学教学新模式,会引起学习方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一系列变革。开放型的化学教学模式可以是教师通过多媒体网络的优势———跨时空、大信息量、非线性、交互性和个性化,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核心,以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为依据,在一定的情景(网络教学环境)下,通过协商,与一定的有序竞争,自主地获取新的化学知识。导致认知结构的变化,已完成自身的培养,使学生创新认知的同时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如何获取所需的信息,培养自身的学习能力、探索精神,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种模式下,教师学要研究每个学生当前具备的认知能力和现有的认知结构;研究学生当前最需要的是解决某一化学问题的信息,然后进行引导。因此,我们就可以把学生、教师、化学教学信息、化学学习环境作为开放型化学教学模式的四个要素,相互联系,成为稳定的开放型化学教学模式结构。
2.开放型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创设网络学习环境,建构多媒体网络化化学课堂教学程序可设计为:给出化学学习课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信息重组→得出个人方案→小组讨论→交流学习→修正方案→知识意义的建构。例如:教师给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课题,教师利用设计好的积件展示于投影仪上,引导学生。【讲解】(1)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可以从:A.初中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入门B.可直接从得失电子原因入门(2)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要注意哪些问题(3)其配平原则(4)氧化还原反应的运用A.一般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B.复杂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氧化还原反应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影视网页:方法事例网页:会考高考试题我们可以依据上述教学程序利用信息技术创设多媒体网络化学学习环境进行化学教学的探讨。教师在给出学习氧化还原反应化学问题后,要求学生利用积件库和网上的信息进行自主学习并独立提出一个解决方案,然后小组讨论。积件库中的一个个知识点作为节点,需要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找出解决问题所需的知识点,并分析他们的关系,从而得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其教学起到的作用:(1)由于教师没有给出固定的学习路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有助于培养学生不拘一格的发散思维,独立求解能力。(2)由于是独立完成,学生之间就会产生竞争气氛,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潜能。(3)讨论时,学生可以集思广益,相互交流与借鉴。我们不必担心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因为学习的过程,错误既是一种很重要的甚至是宝贵的“元素”。学生需要与错误的东西相互作用,心理学称之为“同化和顺应”,哲学称之为“扬弃”。错误的情况,原因弄透了,对于所学的知识,不但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要判断某种解决方案是否可行,每个学生在头脑中都会有一个同化和顺应过程。(4)这样的学习过程,教师的作用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创设教学环境,安排教学活动,并作一定的指导与裁判。建构多媒体网络化化学课堂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体现了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学生自主、自觉、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实现了自主,协作,竞争,创新的学习。
四、网络化化学课堂教学面临的挑战。
1.网络化教学前提是学生会利用网络技术、电脑基本操作技能。这要求学生从小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电脑运用的普及。
2.网络文化中不健康的东西带到了校园网,给正在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学生思想构成不利的环境。
3.资源库中化学积件的开发相对滞后,教学资料的选取面不大,对实现网络化教学产生不利的因素。
4.从整体上,教师缺乏对网络技术和教学软件的运用能力。不管教育如何改革,教育起到的效果是以教师、学生与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总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构多媒体网络化化学课堂教学,使教学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作者:阳桂长工作单位:广西柳州市第一中学
第三篇
一、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结合化学学科特点和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几个具体的切入点
1、情境激励策略。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课程整合、创设教学情境,开展课堂智力激励,引发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探索和发现的热情。例如在讲《富集海水中的氯(氯气的性质)》时,我先投影了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曾向英法联军释放氯气,造成伤亡达2万多人的图片和文章。迅速激起了学生想了解氯气的性质的热情。
2、情感驱动策略。在化学科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和非智力因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电子白板增强了课堂真实感和表现力,它让学生亲临其境,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意志力,利于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如当学生在大屏幕上看到工业"三废"的排放导致动植物惨死,学生心灵深处受到强烈震撼。教师适时引导:长此以往,人类的命运又将如何呢?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迫切性、重要性。
3、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策略。在化学教学中,通过电子白板技术与课程整合,力求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氛围,使他们的眼、耳、脑、手、口都动起来,使学生边想、边做、边练来感知事物、掌握原理。如学习金属钠的性质时,可以先观看视频实验,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探究钠的性质,最后一起讨论分析实验结果的差异性。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感知能力。
4、虚拟感知策略。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的独特魅力,但传统的教学手段使有些实验在课堂上难以实现,借助电子白板就可以给学生呈现出一个真实的或者虚拟的学习环境,利于他们在环境中主动构筑自己的学习经验。许多疑难实验虽不断的改进,但演示效果仍不理想。采用电子白板模拟这些实验,可以达到仿真的效果,防止了演示时不必要的失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还有些实验虽然实验室能做,但污染严重、危险性大,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可以让学生形象安全地感知实验内容。
二、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1、教学设计要与应用设计相结合,并且应用设计要服从于教学设计。电子白板技术的应用中应该重视科学合理的设计。按教学设计的要素与程序看,教学设计,先要根据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分析,确定教学策略,确定教学策略后,才开始考虑手段与方法。不能从教学设计刚开始时,就时刻想到"白板",整个教学设计围绕"白板"转,教学实施也为了突出白板、展现白板功能。
2、交互式电子白板技术的应用要和优秀传统教学做到优势互补。教学过程应该是展示教和学的过程,而不是展现技术先进性的过程。我们提倡新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但不能全盘否定原有的教学系统。如果仅从工具的角度看,用了电子白板,那么黑板板书的作用及设计还要不要重视?以实物器材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要不要放弃?诸如此类的问题,应该充分考虑。"交互"是交互式电子白板最大的特点之一。如果课堂教学中只重视突出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忽视了传统的优秀交互形式,还是对"交互"的本质没有透彻地把握。
3、优化教学资源才能保障电子白板技术与化学教学有效整合。上好一堂整合课,功夫在其外。化学是一门信息量很大的科学,学科教学资源是学科课程整合的基础,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资源,整合就无从谈起,也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现存的教学、学习资源有不少空白甚至错误。因此建设优质的教学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了。除了专业人员的努力外,更需要一线教师的通力合作。电子白板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朝夕之功,把电子白板技术有效渗透在化学教学中,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成教学结构和过程模式的根本性变革,是我们每个化学教师继续奋斗的目标。
作者:杨荣林周枫工作单位:武威市第十五中学
第四篇
1绿色与可持续性教育的内涵
绿色与可持续性化学教育,就是使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课程等有关环境的课程,像传统学科那样成为学生的必修课、基础课。[6-7]比如沧州师院化学与环境科学系早在1993年就成功构建了“绿色化学实验室”,率先在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了实验微型化的实践探索并获得成功,之后其他实验室全面开展了实验室绿色化的教学实践。创建者坚持科学实验方法并严格遵循国际上通用的5R原则(即减量、循环、回收、再生、拒用),采用多步合成反应和对有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进行节能操作,对实验废液先回收处理后排放以减少污染,对实验废品、废物的再生利用,开展学生绿色环保活动等七项措施进行实验改革。结果表明,七项改革措施不但实现了节约资源、降低污染,而且激发了学生动手创新能力和发现能力的培养。以多步合成反应为例,传统方式的最终产物多数被废弃,没有进行合理利用,对环境造成极大危害。把前一步合成实验的产品作为后一步合成的原料,这样做不仅减少药品经费的开支,又可避免对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由于实验原料由学生自己合成,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实验综合能力,同时向学生渗透了绿色化学教育的思想。学院还通过建立大学生“绿联”社团,积极组织开展绿色环保公益活动和实践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回乡开展生态调研、带领广大学生深入街道社区进行科普宣传、废旧电池回收等活动,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同时,为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理念贡献了力量。[8-10]
2高校化学教学的特点与当前高校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2.1高校化学教学的特点
高校化学以无机物与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高校自然科学美学科中占重要地位。化学与人类生活和生命活动息息相关,在衣食住行、医疗卫生、农业生产、能源和材料等工业生产及科学技术领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1]因此,高校化学教学内容应以物质结构为主线,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材料”和“化学与生命”等内容渗透进课堂教学,彻底改变“纯化学”式的教育模式,让不同层次的大学生积极投入到实践学习的氛围中,在实现知识积累的同时,得到方法、技能的锻炼,为实现终身教育奠定基础。化学由于其内容本身的真实性与实践性,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通过自己亲身感悟与体验,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可以内化形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科学的本质,从而全面落实化学课程目标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12]同时化学是基于实验的一门科学,在高校化学教学中开展实践学习研究意义重大。通过实践学习,对学生进行探索化学知识的过程和学习方法的训练,既可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形成求学所必需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又培养了学生多维思考、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13]
2.2当前高校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审视当前的高校化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重智轻能,重结果轻过程,创造性严重缺乏;同时权威教学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虽然倡导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可实际的化学教学中,仍然没有彻底跳出学生围绕教师转的怪圈。教师不仅决定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还用统一的标准评价具有差异的学生。这样做既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有违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14]笔者曾经通过对高校化学教与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对目前高校化学教学模式现状进行了摸底,以便于更有效地开展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的研究。根据占有的资料和实际的走访调查,设计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31.5%的学生对高校化学学习无兴趣,45.2%的学生认为学习化学兴趣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59.6%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课堂教学,68.5%的学生喜欢实践学习模式。由此看出,传统的教学方法中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权威的现象,忽视了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关系,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导致学生厌学,使学生对教师有抵触情绪。学生希望老师在课堂上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给他们一定的学习空间,使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而化学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便是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实践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能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等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发展。
3基于微型化学实验的绿色与可持续性化
学教育在高校化学教学中渗透分析微型化学实验是在环境友好的理念指导下发展起来的新的实验手段,当前我国高校已经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研究和应用微型化学实验的浪潮。微型化学实验在教学中既可以实现对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的任务,也能够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我们知道,微型化学实验的两个基本特征是仪器微型化和试剂量少。微型化学实验主要体现为一种实验手段,为了适应课程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很有必要将科学与环保探究思想引入到微型化学实验中,可以用微型化学实验来更好的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微型化学实验的功能,达到优势互补。
3.1教学模式
绿色与可持续性化学教育提倡科学与环保探究,而科学与环保探究在实施时,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因此教师必须首先要懂得探究的一般方法、思路,这样才能有效地去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大学生对微型化学实验了解甚微,但是他们对先前读高中时所使用的验证性实验提出了忧虑意见。他们认为验证性实验以测量性、验证性和应用性为主,照方抓药,并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千篇一律地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做这类实验时,学生多数处于被动的地位,按步就班,多是把书中的答案写在实验手册上,很少体验实验过程中“发现”的喜悦,因此对实验缺乏兴趣和思考,积极性不能很好的被调动起来,所以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虽然对比较新颖的微型化学实验方法和探究性实验方法不大了解,但学生还是怀有很强的好奇心,表现出较浓的兴趣。大学生总体来讲,心理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自我监控能力,可以进行自主学习。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
3.2教学策略
3.2.1引发动机策略
学习动机是在学生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学习需要是社会和他人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愿望、期待和学习目标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只有当客观的社会要求为学生所接受,并转化为学生的自身愿望或学生的心理需要时,才能产生学习动机,成为推动自主学习的强大的内在力量。为此教师要采取各种外部诱因来推动学生学习,对于实验教学,可通过现象明显而有趣的实验案例、小组活动、集体讨论、实验录像、汇报演示等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动机。在教学中,要提出明确而又适度的期望和要求。要求既不能太高,使学生感到无法到达:也不能太低,使学生感到不值得去努力。比如化学实验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等都会对周围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在实验操作中要求学生,每次实验完毕后的废液,一定要在指定处倾倒。对于含贵重金属的废液,要经化学处理回收后再排放。比如做了银镜反应后,试管中的银镜用稀硝酸清洗后的废液可集中收集起来,可以回收其中的贵重金属银。对于废气的处理要做好尾气的吸收或回收再利用。对于Cl2等有毒气体的制取,要用相应的试剂进行尾气处理。
3.2.2问题解决策略
根据对众多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提出的问题解决阶段所进行的概括,把问题解决分为5个方面:感觉到问题的存在;明确问题的各个方面;形成各种以供选择的问题解决办法;选择适当的问题解决方法排列次序,选择最有前途的观念和解决办法;实施行动方针,然后评判它的效用。问题解决过程的这些步骤,实际上与科学研究方法所涉及的步骤有相似之处。然而问题解决的各个步骤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不可能观察到的,而只能通过推断得出,况且并不是所有问题解决都要经过这几个步骤或阶段。探究性微型化学实验选修课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实验课题,该课题作为一个问题系统,从而使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要通过查阅资料、讨论、拟订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和改进等一系列的过程来解决问题。这样就可以将复杂的问题分解成一系列子问题,从而使问题的层次结构比较明了,避免漫长的摸索。
3.2.3教学内容和计划
根据教学的需要,化学课堂活动部分和实验室活动部分是穿插进行的,建议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以学生熟悉的常规实验为起点,通过常规实验与微型化学实验的对比来使学生了解微型化学实验独具的魅力,同时明白微型化学实验也具有缺点,与常规实验是互补的关系。实验活动部分首先安排学生完成一些微型实验,对微型化学实验增强感性认识,并训练了操作技巧,然后以课题研究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探究。探究期间进行小组讨论,增加交流,以改进实验方案,最后通过实验展示和实验汇报来对一个学期的实验成果进行总结。比如要对常见实验仪器进行微缩,对常用试剂要给出限量,实验中除了可使用已研制成功的井穴板等微型仪器,还可以把容量瓶、烧瓶、启普发生器等微型化。在微型化带来实验现象不明显时,可借助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把实验结果放大。
3.3渗透措施
当前我们发现学生对微型化学实验和探究化学实验缺乏基本的认识,至于探究性微型化学实验就更无知晓了。所以只能按照教育的一般规律,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逐步了解并认识微型化学实验和探究性微型化学实验,然后将微型化学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整合起来,以使学生形成探究性微型化学实验的概念。为了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在具体实验的选择上,力求操作简单,现象明显,注重趣味性和科学性,联系生活实际,同时也能很好体现实验理论内涵。比如在布置化学作业时,要精心选择一些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习题,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强化该理念。如让学生设计制备硫酸铜的实验,并让学生从环保和节约药品的角度,选择最佳方案。同时,每次实验课后,要求学生写化学实验报告,除了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并进行解释原因外,还要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并提出改进的设想和措施,以做到下次实验的绿色化。
4绿色与可持续性化学教育在高校化学教学中具体渗透措施
4.1构建环保课程模块
资源开发的效率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传统的化学教育中很少顾及。为此,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中,依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学资源,构建环境教育类课程模块,作为全校工程专业选修课程,提升学生“绿色环保”的理念。
4.2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将最新的生产技术与生产工艺运用于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这是解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路径。为此,学校缩减高能耗、高污染的传统专业课程,取而代之的是最新生产技术与清洁生产工艺课程等,为地方经济绿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比如有机反应中,大多数物质的主要反应都是发生在官能团上,有机物“断键”、“成键”的规律非常重要。如烯烃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时,实质是烯烃的官能团———碳碳双键的一个共价键被破坏后,碳碳双键的两个碳上各加上一个氢原子。根据此原理,就可以类推其余烯烃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的方程式。若还能根据烯烃加成之后的产物,逆推出原烯烃中碳碳双键可能的位置就更好。
4.3更新专业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是培育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内容。为此,学校将绿色环保内容整合到专业教学内容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增添生产工艺、生产技术对社会及生态环境影响的各种案例,整合与本专业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增加技术实施产生的效应和效果分析。如ZnO纳米材料制备,我们把影响纳米粉颗粒大小的因素: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滴加与被滴加顺序、滴加速度与搅拌速度、ZnO粉体煅烧温度和时间等等,选择一项或几项作为可控制变量,设计多个实验方案进行对比实验,结合激光粒度测定和固体漫反射光谱等现代研究方法探究ZnO纳米材料制备的最佳条件,培养学生科学研究思维方法。
4.4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学校以校企深度合作为依托,将“环保绿色”理念融进实践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前,专门安排一周的“环保知行周”,实地了解本专业现有生产技术和工艺对环境的影响;在企业学习环节,要求企业增设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实践内容;在毕业设计环节,向学生开放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实验室,深入了解涉及本专业的有关环境工程设计、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等方面的知识。
4.5推进“产学研”合作
为了引领地方环保产业发展,学校整合环境、化工、材料、机械、电气等学科科研团队,加强产学研合作,主动服务环保企业。坚持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化学教育全过程,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化学教育的新路径。
4.6合理进行教学评价
在理论渗透部分,我们注重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演示中,对实验现象进行评价,对理论进行讲解,近距离观察实验现象等,通过让学生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发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基本技能养成阶段,可通过让学生完成微型化学实验,使学生体会到微型化学实验的具体设计和操作过程。通过给学生提供多次自主实验绿色与可持续课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想法不断地付诸实验,体验到实验过程中的艰难和快乐。在评价中,要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持有自主权,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将研究课题发放给学生后,教师除了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组织外,所有活动都由学生依据自己小组的思路进行,为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能力提供了较大空间,以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4.7立足生活介绍化学原理
化学原理的教学必须立足于生活,围绕解释生活现象展开,在教学时,应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引出,不求其理论脉络,不涉及复杂的推理和应用,以学生理解并能简单运用为目标,这样,知识的系统性虽有减弱,但同时降低了难度,拓展了广度,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中能更多的获得对提高生活质量有指导意义的化学信息。当前化学在环境污染治理、资源开发利用、药物合成、新材料制作、农业现代化等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但当前媒体较多地关注化学品对人类生活造成得负面影响,导致公众对化学品产生某种恐慌。因此,在化学课的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现代社会中的衣食住行的需要和化学的实际联系,引导学生欣赏和感受化学,改变人们对化学的传统看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发生在学生身边某些有争议的生活现象,教师应特别注意从正能量方面引导,帮助他们用辩证的观点去分析。例如喧闹一时的“苏丹红”,教师就应该在介绍食品添加剂时,既要介绍添加剂怎样增强食品的色、香、味,又要指出添加剂使用不当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这必须去了解添加剂的化学成分和性质。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品,并加以合理的应用,并依赖化学方法对其进行改良,这才是化学的真正贡献。比如教师可以从洗衣粉引出谈论:“酶”是什么物质,又有什么作用呢?接着,把学生分为两人一组,完成以下探讨实验。(1)3支试管分别标明1、2、3,并都装入2mlH2O2溶液,1做对照,2、3分别放入火柴和新鲜的猪肝小块。实验现象:1管无反应,2管有少量气泡,3管有大量气泡。教师:气泡是什么气体(O2)?用什么方法可以鉴定(燃烧方法)?学生讨论提出最简单的实验方案:试管上加盖,收集一定的气体后放入即将熄灭的火柴。结果,火柴重新燃起。由此,学生得到反应式:2H2O2=2H20+O2讨论得到:新鲜猪肝和火柴一样具有催化作用。而且,猪肝催化效率大大高于火柴。教师指出新鲜猪肝中的这种催化物质叫做过氧化氢酶。(2)再取盛有H2O2溶液的4号管和盛有淀粉溶液的5号管中分别加入唾液,37℃保温。20分钟后加革兰氏碘液。实验现象:前者无气泡,后者不变蓝。讨论得到唾液中有淀粉酶,无过氧化氢酶,酶有专一性,教师与学生启发得出酶的多样性。(3)再取3支试管,编号6、7、8,都加入淀粉溶液和2ml唾液,6号试管放入冰箱。7号试管放入37℃水浴锅,8号试管放入100℃沸水中,20分钟后加革兰氏碘液。实验现象:6号试管蓝色褪去,7、8号试管不褪色。结论:酶催化的适宜温度是37℃。教师引导:温度能影响酶的活性。
5结论
总之,绿色化学将引起化学化工生产方式的变革。绿色化学是化学学科的发展方向,从环境角度看,绿色化学是从源头上消除污染、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更高层次的化学教学。我们应当吸收和创造出更丰富的表现方法和形式,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与教师的创新精神,加强绿色与可持续化学教学。
作者:周静王珏工作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工系
第五篇
1化学方程式在教学过程中的基本作用
首先学生一定要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了解其内在的作用,与实质的物质相结合,利用一系列的反应去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实质,再去分析,只有这样才可以掌握化学方程式内在的东西,因此去深化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认知度。化学方程式为一种将化学现象进行拆分,处理化学问题的介质[1]。其主要体现在:可以阐明化学的规律性;剖析化学的一些基本反应。还可以利用化学方程式实施量化阐述以及相应的运算以及构建一些简单化工模式过程。一般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里,我们都会利用化学方程式与化学实质反应相结合的方法,从而去提升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在此过程也可以让学生感知化学的乐趣。而在中学化学的教学环节,教师要按照化学的基础内容、一些核心的原理与知识框架特性,掌握学生的认知度以及此年龄段的心理,有指向性的去培养学生的认知、分析、对比与想象能力,从根本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2]。
2运用化学方程式对实践进行深化
中学化学方程式教学环节,实验可以促进学生建立起化学方程式的框架,一些化学反应可以利用反应的现象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学生在分析现象的同时还了解了化学反应的实质内容,因此去掌握化学方程式的特点及深层次作用。在构建化学实验课时,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要循序渐进的做化学实验。教师则依附于实践,去调动学生的整体思维,学生通过掌握化学反应,从根本提升其学习的有效性。比如,在铁和氯化铜进行反应的实验中。铁粉和氯化铜产生置换反应,从而获得金属铜与氯化亚铁;而铁粉和氯化铁溶液进行反应,将混合溶液都改变成纯净的氯化亚铁溶液,因此我们得到的方程式为:Fe+CuCl2=FeCl2+Cu。因为在实验中我们加入铁粉过量[3],因此滤渣里不仅仅有置换出的铜,里面还存在没有完全进行反应的铁;这时再将稀盐酸加入到滤渣里的铁粉,从而进行反应,除去剩下的铁,最后生成氯化亚铁与氢气;这样我们得出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Fe=Fe-Cl2+H2↑。同学们在分析实验后再研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律,此环节不仅与教学主体要求相匹配,且教师也真正的主导了教学。在实验环节里,多层次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内容的掌握。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主要依附于实验。同样这也是中学化学教学最为有效的教学模式[4]。
3以化学方程式教学内容作为切入点深化学生的逻辑能力
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过程里,以化学方程式内容作为切入点,有机的与教学措施相结合,是构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中学生已经对化学形成了一些基础的意识,针对理论性内容、一些化合物等的简单的理论知识也有了一定的掌握。所以在此基础上,中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应用,可以说是在延伸基础的知识内容,补充已掌握的理论知识,从而形成更为全面的知识体系[5]。因此,进行以化学方程式为介质的教学模式,其核心目的意在深化学生如何运用逻辑思维,去分析所涉及的一些问题。按照化学反应运用相应的化学方程式的教学模式,可以从根本深化养学生的整理以及概况能力。比如:氧化还原反应为中学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对此内容的学习有一定的难度,从而在教学环节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一般来说氧化以及还原的规律性十分强,其中有守恒律以及价态律等[6]。所以要从物质的基础分析物质存在的实质作为切入点,从物质里的元素价态的改变情况与实践,进而总结出反应的产物;从对比以及实践过程里整理氧化还原性。
4结语
只有将实践和理论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模式,才会体现出其真正的价值。而高中化学教学也不是单纯的运用一些简单的模式就可以做好的,化学教师只有依附于新课标,按照学生的认知度、以及此年龄段的心理特性,在与学科教学的特点相融合,多层次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只有这样才可以从根本提升化学方程式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杨云明工作单位:楚雄师院化生系
第六篇
1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许多教育工作者的思想认识中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不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只把眼睛盯住学生的考试分数,盯住升学率,而很少甚至没有关心学生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知识在广大教师中普及率低,面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少教师爱莫能助,束手无策。另外,教师队伍中,有些教师本身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诸如脾气暴躁,情绪反复无常,缺乏宽容忍让意识等等,这种不良的个体心理品质,对学生这个群体(全班、全校)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刻不容缓,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走出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误区,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组织适合学生的各种教育活动,而学科教学渗透心理教育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最有效、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途径。下面谈谈我在化学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2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2.1创设安全、温暖、信赖、和谐的心理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活动并不是毫无感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接触。也只有饱含“感情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收、理解、记忆和运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化学学科所具有的实验性、趣味性等特点,创设安全和温暖的环境、信赖和理解的和谐气氛,鼓励学生相互分享、引导学生自我探索。只有通过大量、充满爱的教育活动,才能使学生及时矫正消极心理因素,从厌学和自卑中摆脱出来,“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增强自我控制能力和对真理百折不挠地探求,使他们的灵魂达到高尚的境界
2.2利用化学史激发动机
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人类在反复修正,反复深化中改造着自然。例如,我在讲授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一节时,提到阿佛加德罗常数,我就给学生介绍了意大利化学家、物理学家阿佛加德罗启法从理,勤奋学习,创立了分子学说的经过。使学生体会到追求真知,就要有不畏挫折的顽强意志;在讲到元素周期表的知识时,我介绍了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的故事。通过对一些伟大科研事迹的介绍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研究过程中必定会面临的诸多困难,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有助于学生在实验室进行试验时逐渐克服畏怯、退缩、盲从等不良品质,使其心理承受能力、吃苦能力大大增强。
2.3研究教法
2.3.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化学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利用“理”、“趣”、“疑”、“情”等多种形式来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和谐、自然、轻松、愉快的学习境界中掌掘丰富的化学知识,培养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情境的创设可以有很多种,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可以结合游戏,亦可以结合一段故事。比如,在讲到“氯气的性质”这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生在德国士兵和英法士兵之间的毒气战的故事。结合生活当中的实际现象提出问题,如自来水的消毒处理方法、漂白粉的制备方法、漂白原理、储存方法等。此类问题一提出,学生获解知识的兴趣一下子就被调起来。问题情境的创设,对于大脑皮层有一种较为强烈的持续刺激,有助于学生对于学习热情的激发、思维的活跃、记忆的加深。
2.3.2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课件有很强的表现力、感染力和吸引力,把图片、声音、文字、动画有机的结合起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会在教学中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氯气与金属反应的实验时,我根据教学需要,恰当的选择课件,进行优化组合,我给学生制作了氯气与活泼金属钠、中等活泼金属铁、最不活泼金属铜的多媒体课件。以及其他如金属钠与水反应的视频、金属知识的课件等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学习,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3.3利用化学实验渗透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不少学生会出现实验心理障碍,如不重视化学实验的心理;不注意观察实验的心理;盲动随意的心理等。这些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必然会产生消极的影响。让学生多做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可给他们带来学习化学的情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热爱化学。例如,我在讲解氯气、溴、碘的活泼性比较,让学生通过做实验进一步认识它们的活泼性顺序,学生印象非常深刻。
2.4进行合理评价
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改进评价方法。赞赏犹如春风暖,谩骂好比严冬寒。我们首先应逐步改进对学生以及学习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采用鼓励性评价,比如,我在作业本上给学生写上“好”、“良”、“优”等鼓励的话语,予以肯定和鼓舞。其次,教师要将考试与其他的评价方式结合,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最后应淡化竞争气氛,提倡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助与协作,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总之,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化学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利于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发展。作为教师我将牢牢把握住化学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索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培养出合格人才而继续努力。
作者:姜晓霞工作单位:大同煤炭技师学院
第七篇
1、初三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表现
1.1教师的自身素养和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在初三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较为深刻,无法改变自身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这样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而且还容易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不满的情绪,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样容易阻碍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不利于教学活动的继续开展。同时,有些教师一般对于理论性知识的传授较为注重,对于实践性知识的演示和训练并没有那么注重。对于书本上出现的某些图片信息和表格阐述得并不够详细,有些该做的小实验并没有认真的演示,有些实验甚至没有安排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这样很容易造成化学教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出现脱节的现象,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全面开展与实施。
1.2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待调整与改善。目前,有些初三学生对化学无法产生较高的兴趣,没有表现出较多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有些学生没有从陈旧的学习观念中转变出来,仍然较为被动,不喜欢自己尝试和探究,而是期待教师单方面的传授和讲解,不愿意独立思考与分析解决相应的问题。并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学习观念。还有的学生在学习化学中,并没有过多的发言,没有跟同学、教师进行交流。同时,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很薄弱,也不愿意将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无法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也无法得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同时,对自身综合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学习效果的提高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2、初三化学教学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该主动对自身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进行及时调整和更新。根据现代教学理念的新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发挥主导地位,应该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让学生发挥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努力发现问题、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自主分析并解决问题,探索相关学科知识,发现相关规律,总结出相应的理论知识。对于初三化学教师来说,应该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基础上,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宗旨”的前提下,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而开展教学活动。比如,化学教材中出现的文字性较多的叙述性材料,可以采取“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对于教材中出现了较多的图表、图片信息同时涉及了各种类型的实验时,就应该较多地实施“演示法”、“实践法”、“实验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同时,无论是在课堂之中还是在实验室的教室里,都应该恰当地使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教学设施进行化学学科的教学。
2.2学生积极调整学习状态。初三学生可以通过以下努力,对自身的化学学习状态进行改变与调整。首先,学生应该了解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规律、所起的地位、作用。学生应该明白,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必修课程,在所有学科当中占据着同样重要的地位,不仅与人们的生活点滴息息相关,而且对国家的农业、国防、科技等方面都发挥重要的作用。其次,学生应该从化学的学科性质出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的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将课堂所学知识和生活中的点滴现象相结合,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假设,亲自进行实验得以验证化学原理和规律,同时通过详细的分析与评价,最终得出相应的总结。最后,初三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做到主动、自主、独立学习。能够积极学习化学知识,认真观察化学现象,探索化学规律。同时,也应该进行合作学习,不仅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合作,学生与教师之间也应该进行很好的合作。通过多沟通多交流,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的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思维。
2.3社会给予化学教学适当关注。当然,初三化学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也需要社会各界人士进行指导与支持。社会人士和团体对学校的化学教学能够进行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比如投入一定的资金,为学校建立较为先进的实验室,配备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验设施,配送相应的实验材料。同时也可以输送化学方面的专业人士来学校进行技术支持,对化学教学进行相应的专业指导等。同时,也可以邀请同级别同类型学校的化学教师来学校进行指导和交流,一方面对初三学生进行相应的化学课程的讲授,另一方面能够与学校的化学教师进行很好地交流与学习,更加丰富和完善初三化学学科的教学和学习。总之,在初三化学教师和学生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努力之下,初三化学教学一定能够得到更好地发展,最终能够促进整所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作者:徐敏工作单位:湖南省桃江县城关二中
第八篇
1加强对预科学生的德育教育
我校招收的少数民族预科生成长于多种民族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和行为准则,由此产生了诸多的情感体验,与本民族的文化、习俗、信仰相符的道德、美感、理性的追求等定势心态已经形成[2],因此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情操和社会价值观。可通过一些化学史料培养学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爱国情操。对学生进行许许多多有机化合物及有机理论发展过程和实例的教育,这是对学生进行极为生动的创新教育。它可以教育学生为了创新应当如何努力地进行艰苦的知识积累;如何培养自己形成勤于并善于思索的习惯;如何及时抓住一时闪现的思想火花,因为许多创新思想源于迸发的闪念之间;如何只有通过执着不懈的努力,才可能产生创新之举,使创新教育很好的融合到化学教育中[3]。
2加强对预科学生的美育教育
物理学家德布罗意曾经说过:“在科学史的每一个时代,美感一直是指引科学家们从事研究的向导”,所以美育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美育不仅是具体的艺术技能的培养,也是一种审美的世界观的培养。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是用美学的眼光来审视化学问题,从而为化学提供人的价值尺度和情感指向,给化学理性插上诗意和灵性的翅膀,使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在化学中发现一个新的世界,易于接受新知识的灌输。因此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善于挖掘化学学科之美,通过对化学理论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辩证统一之美,通过对化学符号用语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整齐有序的规范美,进而让学生了解化学现象、化学结构、化学技术的简明美、和谐美和新奇美等。在美的熏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开心、快乐的学习化学知识[4]。
3加强对预科生的绿色化学意识教育
绿色化学又称环境友好化学,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从源头上减少或消灭那些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的科学,是一门“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自上个世纪被提出以来,绿色化学至今仍是当今国际化学学科研究的前沿内容,而树立绿色化学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因此在我们的化学课程的教学中,绿色化学贯穿始终。用集约化的绿色化学来改造粗放型传统的化学,取传统化学中的精华,弃传统化学中的糟粕,使传统的化学在经绿色化学理念改造后得到新生和发展,是大有作为的。比如,可以在“原子节约”上下功夫,通过提高化学反应中主产物的产率和抑制副反应的发生、在组合化学的反应中大幅提高目标产物的产率等方法来实现。在学习醇、酚、醚这一章的Williamson合成法时,可向学生介绍能大大提高汽油辛烷值,在汽油无铅化处理方面有重要用途的有机含氧化合物甲基叔丁基醚(MTBE),它可用叔丁醇和甲基卤代烷在叔丁醇钠作用下通过Williamson反应制得,但这个反应的反应利用率却不高。可采用酸催化下用甲醇和异丁烯反应来制备,而这个反应恰好是原子利用率100%的一个很好的例子。例如,在卤代烃这一章的教学中,可向学生介绍DDT(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这种杀虫剂。将它喷洒在农作物上,或喷洒在带菌昆虫赖以繁殖的沼泽类地区,会收到良好的灭虫效果。当时,千百万吨DDT在全世界被使用。仅在非洲,它就拯救了几百万人的性命。消灭了虫害,使农民的收成剧增。而PaulMueller由于合成了DDT,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但不久以后,科学家们发现昆虫对DDT产生了抗药性,药效不如从前那样明显了,并且滴滴涕会在体内长期积累。由于滴滴涕在动物体内未被降解,这使人担心它会通过食物链传递下去,最终的受害者必将是人类自己。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都开始禁止使用DDT。从目标分子的绿色化出发,有机农药正在被内源性的昆虫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化学信息物质类生态农药所代替。这些新兴的生态农药高效、低毒,是典型的环境友好的化学资源。目前,无论是对自然环境还是对社会环境而言,化学污染是三大污染(即化学污染、物理污染与生物污染)之一。而化学污染物中,有机物占很大一部分,其中尤其环境激素及甲醛、二噁英等有机污染物,对于人类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威胁极大。例如在学习烯烃这一章时,给同学们介绍“人类最糟糕的发明———塑料”,告诉同学们塑料不能用来盛放高脂肪、高温的食物,对身体有害;普通塑料不会降解,如果燃烧则会释放出二噁英,其毒性比砒霜还要毒数百倍,严重污染环境,因此要用实际行动来杜绝白色污染。再如在讲述氧族元素时,可结合“泰姬陵变色”、“国子监遭殃”、“自由女神化妆”等旅游景点的被破坏来加强对酸雨、温室效应、尾气排放等环境问题的介绍,增强学生环保意识,教会学生低碳生活。
4加强对预科学生进行营养与健康知识的教育
预科班的很多同学在升入本科阶段后很多可能都不再学习化学了,所以在平时的授课中穿插一些营养与健康的常识,可从一些重大的化学事件中学会如何生活的更健康,例如,通过“反应停事件”告诉学生要多吃绿叶蔬菜,多锻炼身体,不要滥用药物。通过“瘦肉精事件”告诉盐酸克仑特罗的危害,教会学生如何挑选新鲜的禽类产品,告诫学生不能用化学品危害他人健康。通过“增塑剂事件”告诉同学们不要常喝饮料,不能反复用同一个矿泉水瓶喝水,尤其不能用矿泉水瓶装热水。通过“假酒事件”,告诉同学们为什么适量饮酒对身体有一定益处,为什么喝假酒能致残、致死。这对于促进学生养成卫生习惯,提高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并通过学生们再去影响其它人,从而构建一个人人健康的、充满活力的和谐社会作出的贡献要比单纯的让学生学习枯燥的化学知识有着更重大意义。
5适当的开设一些基础化学实验课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化学理论课程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5],但由于很多因素的限制,在预科阶段是没有开展化学实验这门课程的,往届同学在给老师写反馈意见时,有很多同学都建议老师让他们亲手做一些实验。这也是现阶段预科化学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计划选择一些综合性较强、环境友好、易于操作的实验让同学们动手体验一下,让预科同学充分体会到化学的神奇。总之,预科化学教学不同于普通高中化学的教学,也不同于大学本科化学的专业学习,所以其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研究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当前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仍然需要认真研究并不断探索。要让民族预科生通过预科阶段的学习在心理上、专业知识上、生活常识上都有所收获,使民族预科生能顺利地过渡到高等教育阶段,并适应专业学习的要求,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的民族大学本科新生。
作者:张甜李荣芳工作单位:洛阳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第九篇
一、物理化学课程在化工专业中的重要性
物理化学主要由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等四大理论体系组成,,是化学学科的理论基础,其为基础学科的理论研究应用到工程实际,起到了桥梁作用。物理化学学科的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整个化学学科的发展水平。据统计,在1901至2006年的106年间,诺贝尔化学奖属于物理化学的高达25%。如若考虑到物理化学交叉学科领域,这个比例则上升到60%。而在中国化学界的学科带头人中,物理化学专业则高达24%,这充分说明了物理化学在化学学科中的带头作用,它对化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的推动与应用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其次,物理化学贯穿在化工专业整个专业课的学习中,与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有着紧密而且内在的逻辑联系,其掌握的好坏理解的透彻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而影响专业技能的掌握。例如化学热力学是化工原理的基础,而化学动力学则与化工反应工程息息相关。
二、物理化学教学在化工专业中的实用性
物理化学是运用普通物理和高等数学的知识手段研究化学体系的内在规律,知识内容涉及面广(无机、有机、分析化学均有涉及),研究手段复杂。因此,与其它化学课程相比学生普遍感觉物理化学晦涩难懂,理论性强、概念抽象、内容繁琐,学习起来很吃力。其实,物理化学课程看似无章实则逻辑性非常强,内容前后衔接紧密,各部分与各层次间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结构,只要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课程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层面理解,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基本脉络和内在联系,从而统领全局,则会有一目了然、一览无余之感,此举对于增强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提高职业素养有重要意义。
1.突出逻辑性,增强思想性,奠定创新能力基础
物理化学反映出很强的逻辑思维,主要体现在一是教学中突出科学研究方法的逻辑思维总结。如基础物理化学教学中,将应用实例融入热力学研究方法、动力学研究方法、电化学研究方法、表面与界面研究方法的学习[3]。二是突出知识点的逻辑思维关系总结,例如:化学平衡中标准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呈线性关系,从斜率可以得到反应焓;化学反应速率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呈线性关系,从斜率可以得到反应活化能等。三是突出课程之间内在联系的总结。例如,物理化学是怎样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四是哲学内涵的体会,比如平衡,既是物理化学的重要考察对象,也是大自然的基本规律。通过启发学生体会物理化学各基本原理蕴藏的科学方法,通过研究各物理量与数学模型之间的内涵与外延,教会学生归纳、演绎等逻辑思维方法,从而在思维能力方面建立逻辑思想,奠定创新能力的基础。
2.贴近工程实际性,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
物理化学与工程实际紧密相连,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在工程实践中得到体现。应用案例教学,通过工程实例的分析,同时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相联系,能够取得良好效果。例如:学习临界状态的理论时,结合超临界技术在化工生产、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等方面的应用;学习稀溶液依数性的理论时,结合药物单体的纯度分析、膜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使用、反渗透原理进行海水淡化等方面的应用等。结合这些基础理论在科学研究以及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以致用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得到将基础理论用于生产实际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实践环节丰富,激发学生积极性,增强独立科研能力的培养
物理化学是一门实践环节丰富的课程,除传统的课程教学外,还配有相当一部分的化学实验。实践环节的丰富,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课程的积极主动性,并可依此开展开放性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通过改变正常教学实验的原料配比、供氧压力、反应温度等条件,来控制反应进行、优化反应速率,得到最佳实验条件。通过开放性实验的研究,利用常规实验技术手段开展简单的研究设计性实验,同时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增强了学生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
三、总结
物理化学课程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在化工专业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物理化学教学在化工专业培养的重要性,同时物理化学课程本身思维逻辑性强、紧联工程实际、实践环节丰富等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独立科研能力有重要影响,决定了物理化学教学的实用性。积极抓住该课程的重要特点,结合化工专业培养实际,开拓新的教学方法,能够进一步发挥物理化学的作用。
作者:蒋红胜工作单位:湖南省邵阳学院
第十篇
1手持技术实验课的实施
选修手持技术实验课的学生是2009级的化学师范生,共有155人,分为6个大组,每个大组又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3~4名学生。每个学生3次,4个学时∕次。共12个学时。(1)系列实验1任务、内容是:介绍手持技术相关的基本知识,学生尽快熟练掌握各种传感器的使用方法、工作原理及维护方法,能利用手持技术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2)系列实验2任务、内容是:除了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手持技术的操作外,进行较复杂实验。比如:同时连接2个或2个以上的传感器时如何来设置页面以及如何设置坐标轴上X轴、Y轴显示的物理量等,更主要的是以手持技术为工具的探究,体验手持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突出手持技术在解决化学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时的优势。(3)系列实验3任务、内容是:训练手持技术与多种传感器相连,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多种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通过实验感受手持技术在综合性实验中的应用,能利用手持技术设计综合实验。体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2开设手持技术实验后的调查分析
手持技术实验课教学效果如何?利用手持技术进行教学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和认同性怎样呢?我们对选修“手持技术实验”课的15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由21道大选择题(包括47道小选择题)和2道开放性问答题组成。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共发放问卷155份,收回148份,其中有效问卷144份。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1)手持技术的优点(第3-5题);(2)手持技术对化学教学的影响(第6-8题);(3)使用手持技术教学的态度(第13-14题);(4)影响手持技术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广泛应用的因素(第15题);(5)手持技术实验课的实施效果(第16-23题)。以下是在统计分析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结合实验过程中的观察以及对部分学生的访谈对调查结果进行的评析。
2.1手持技术操作的难易程度
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在开设手持技术实验课之前,绝大多数学生从未听说过手持技术,只有个别学生通过图书、期刊等对手持技术略有了解,但从未见过实物,可见手持技术在河南并未得到广泛应用。第一次接触手持技术仪器时,80%的学生感觉很新奇,很想进一步了解。只有7%的学生对其有恐惧感。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手持技术的操作不难,这与当今大学生思想开放,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有很大关系。
2.2手持技术的优点
与传统化学实验相比较,使用手持技术实验的优点如表5所示。学生认为手持技术的优点排序为直观、便携、操作简单、准确、实时,其中对准确、实时2大优点的认可度较低。
2.3手持技术对化学教学的影响
学习手持技术仪器的操作是为了更好地在化学教学中应用,而在化学教学中使用手持技术产生的作用将直接影响手持技术的应用范围。调查结果表明,手持技术对学生学习化学既有正面的积极地作用(图1),又有负面的消极的影响(图2),影响程度的大小取决于具体应用手持技术的情况(图3、图4)。
2.4影响手持技术应用的因素
手持技术在中学化学中的广泛使用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大致可以分为8类:经济条件或成本问题、学校的态度问题、化学教学实践(如教学内容的选取课时数量)问题、学生方面的问题、教师的专业水平及观念意识问题、评价的问题、手持技术本身的问题及学校外部压力的问题。61.2%的学生认为手持技术有一定的教学适用范围。一是由于经济等因素无法购买手持技术设备;二是虽购买了手持技术设备,也因其他条件的限制未广泛使用;三是手持技术不能代替传统实验,有些实验用手持技术合适,而另一些实验用传统的仪器更好。手持技术要想在中学中得到推广和使用,最大的障碍是:52.1%的学生认为是学校没有设备或者设备少,43.7%的学生则认为是没有相配套的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实验案例),57%的学生认为学校领导的支持最为重要。
2.5学生对手持技术的认同感
应用和推广手持技术任重道远,师范生是未来的教师,担负着重大的责任,他们是否愿意成为新思想和新技术的传播者,推广和使用手持技术呢?此次问卷中设计了第13题和第14题进行相关的调查。
2.6学生对手持技术实验课实施的效果评价
学生对系列实验
1实施效果的评价有17%的学生认为效果很好,62%的学生认为效果好。这些认为教师讲解得条理清晰,跟随教师一起操作,又通过几个小实验的练习,基本掌握了手持技术的操作步骤。2、3实施效果的评价从图7可以看出,14.6%的学生认为很好,59.7%的学生认为好,这说明大多数学生认可系列实验2、3的教学效果。但相比较实验2采取的指导探究式教学组织形式,学生更喜欢实验3开放式的合作探究式教学,他们认为这样有利于提高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有助于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对于系列实验2、3内容(图8),85%的学生认为贴近初、高中化学教学,对今后从事初、高中化学教学有用。从难易程度上,多数学生(64.6%)认为实验内容不难也不太简单,属于一般难度。学生对自我开发实验能力的评价开设手持技术实验课,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手持技术,熟练掌握其基本操作,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将手持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能开发出合适的案例,提高探究的能力。学生能否开发出适合的案例呢?调查表明,88.8%的学生认为自己能,但需要时间,11.2%的学生觉得自己不能开发出新的手持技术实验。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学生还是很自信的。对于开放题“您认为利用手持技术可以和初、高中化学中的哪些实验相结合或者是对哪些实验进行改进”,大多数学生写了测量反应的热效应、强弱电解质的电导率等,是比较简单的定量实验,而且还和手持技术实验课上的实验内容很相似。这对应了学生的选择“能,但需要时间”。
3结论与反思
3.1结论
调查结果表明,手持技术实验课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绝大多数学生对手持技术进行教学的有效性、可操作性和认同性持肯定的态度,即对化学师范生开展手持技术实验课是可行的。大多数学生认为实验内容贴近初、高中化学教学,对今后从事初、高中化学教学有实际应用价值,而且难度适中,层次性的实验教学模式恰当,所以对化学师范生开设手持技术实验课是必要的。另外,选修手持技术实验课的已是大三学生,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能较快地掌握手持技术的使用方法,理解手持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仪器的维护。他们不仅了解了一种现代化实验手段,认可其在化学教学中的独特优势,愿意在条件许可时使用手持技术进行教学,而且能够与初、高中化学课程整合,开发实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2反思
(1)对本科化学师范生开展手持技术实验课的研究资料和模式并不多,因而大部分是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及时调整、完善,凭自己的想法去设计,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持,难免有些计划不周。(2)因实验室设备有限,每组的人数(3~4)较多,每次组数(8组)也较多。2个老师指导不足,每次增加2个研究生现场指导。可考虑每次4组,每组2~3人,效果会更好。(3)学生对手持技术仪器爱不释手,规定4学时/次,有些学生6学时/次,还不愿离开实验室,这使得仪器较长时间工作,性能不稳定,出现误差。
作者:靳建华任改兰工作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 上一篇:化学教学情感培育探析
- 下一篇:中专化学多元智能理论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