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新课程学习模式的研讨
时间:2022-04-22 10:17:00
导语:中学化学新课程学习模式的研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文摘:新一轮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学习的方式、态度、情感与兴趣等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态,倡导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检和参与体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新一轮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即转变学习方式,而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自主性蕴涵于人的主体性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重要命题是:“活动是人的特征,自由自在的活动是全面发展的人的特征。”在教学活动中只要让学生主动参与,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才能自我开发潜能,培养自我创造性学习,提高学习能力。我国主体性发展教育思想的萌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大教育家孔子。我国古代教育历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学记》中说:“做教师的必须明了教学上所以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教师要循循善诱;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不加强迫;引导学生自行钻研,不加抑制;启发学生自求自得,不必事事都由教师代替而求其通达。”本课题就是在中外主体性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借鉴已有的先进经验,探索符合化学学科特点和中学生心理认知结构的学习方式。
一、学习方式的概念
学习方式(LearmingApproach或LearningStyle)是指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学习方式不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或学性。因此,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而是高于策略和方法、影响并指导学生对具体策略和方法作出选择的有关学习行为的基本特征。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学习方式可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下表为主要的几种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特征
按学习形式接受学习学习内容以定论形式直接呈现,学生只是接受者
发现学习(含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学习内容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学生是知识的探索者
按知识接受特征分机械学习学生无法理解学习材料,单靠机械记忆学习
意义学习学生应用已有知识经验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掌握知识
按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控制程度分受动学习学习者依赖或完全有他人来确定学习目标、计划、策略和方法,学习过程的监控和学习结果的评价也依赖他人
自主学习学习者独立地确定学习目标、计划、策略和方法,独立的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
从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学习过程采用的学习方式不是单一的,也不是稳定不变的。在学习过程中,往往同时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只是在多种学习方式中较为侧重某种学习方式。而且,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由于知识水平、自我意识和学习能力的改变,学习方式也将发生改变。随年龄的增长,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得越好,从被动的学习转向积极、主动的学习。此外,学习内容的改变也将影响到学习方式。
二、传统学习方式的弊端
我国传统的学习方式如何呢?专家经过调研发现,学生以最简约的“接受”方式进行学习,对“讲、记、背、练”的方式习以为常,围绕应试展开的重复演练目趋严重,学生的学习场所限定在教室和习题中,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趼活动被排斥,学习积极性受抑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出现这种现状,一方面和教材的设置有关,因为过去的教材过多的将要学生的知识与结论直接呈现出来;另一方面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关。在传统教学中,流行着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听讲、记忆、练习、知识再现”为主的教学方式,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
基于这种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探究、乐于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育部关于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中也强调指出:要倡导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进一步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水平。由此可见,新一轮课程改革要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种学习方式。
为倡导学生用新的学习方式开展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还将“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之一,强调“化学课程力求改革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倡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技能和方法,帮助学会运用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广泛获取信息,能从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中提出问题,作出猜想和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或有关的活动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依据或证据,定性或定量地处理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在探究中学会表达和交流,善于与他人合作,从中体验活动的乐趣和积极的情感,养成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②。这一要求不仅强调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优化教材结构,而且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转变教学方式,从而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三、中学化学新课程学习方式的转变探究
新一轮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学习的方式、态度、情感与兴趣等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新课程倡导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学习方式,使学生从接受学习向自主式学习转变,从孤立性学习向合作性学习转变,从封闭式学习向开放式学习转变,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检和参与体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有的教师“形式化”了,他们为探究而“探究”、为合作而“合作”、为自主而“自主”。有的化学课表现为“散乱的活跃”,“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喜欢哪个就说哪个”
,“学习好的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人”。让人看不到这种探究、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到学生在自主什么,教师的作用又在哪里。这种教学行为背离了新课程理念。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是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从中感悟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应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癖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查阅文献资料,使学生能顺利完成探究学习过程。这样就要求教师创设情景时应做到:
1、创设情景要具有问题性。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在真实情景中探究。由于所提问题大都没有明确的答案,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阅读提供的材料,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创设情景要具有开放性。开放性问题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没有现成公式或固定模式可以套用,因而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探究水平、合作能力等实际情况设计方案,不同学生探究的方法可能不同,因而获得不同的体检和结论,经过讨论和交流,达成统一认识。
3、创设情景要盯人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是有趣的事物都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其跃跃欲试。而化学学科由于实验仪器、设备的新奇,实验现象的生动、鲜明、千变万化,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产生兴趣。创设情景时,选择一些鲜明的课题内容,让学生应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通过科学的创设情景,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有机的渗透探究方法和科学思想,这样学生遇到问题,自己就可以去探究,从而终生受益。
(二)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
学生完全“自主”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但是学生自主也需要教师的指导,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把握时机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才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达到有效学习,才能逐步做到“自主”。
(三)教师预设步骤,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学习乐趣的学习方法,合作学习绝对不能流于形式而失去对整体的把握,合作学习更不能跳出对学生个体的把握,只有强化参与,强化个性,强化培养,才能使合作精神充分的发展。
要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教师要先预设“独立思考”“观点碰撞”“交流评价”“成果汇报”的步骤,使合作学习超着稳健有序的方向发展。要根据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来确定合作学习的任务,引导学生同伙伴合作完成任务,处理好班级教学、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使学生不仅乐于把自己的经验和体会与同伴分享,而且乐于倾听他人的发言,博他人长处理好踊跃发言和虚心听取的关系。要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强调先独立思考,再发言交流,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关系。要有明确的小组分工,让每位同学都积极参与,处理好小组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合作学习不流于形式,为学生创造相互交流、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的机会,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增强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
(四)、重视接受学习
中学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是化学知识的传授,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接受学习的讲授法仍然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方法,教师讲解时精彩的描述、缜密的分析论证、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以使学生愉快的投入学习。接受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科学知识方面,具有其他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效率。但在实践中,有的教师片面片面追求探究学习,放弃接受学习,甚至将他们对立起来,致使探究学习走向极端,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新课程改革下讲授法也应有所变化。一是角色的变化。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在是权威、知识的垄断者,而是将自己摆到和学生同样位置、同样充满了好奇心和创造性的学习者,是他们最好的朋友和合作者。当然,教师还应该是他们的“领路人”和他们中间的“专家”。二是内容的变化。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成功的学习者的身份向学生讲述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心得体会,即在讲的内容上,注重学习的过程和获得知识的过程,而不只是现成的结果。
探究学习、接受学习以及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各种学习法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他们之间相互并行又相互补充。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如果自主学习中产生疑问,就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如果个体探究还不能解决问题,就组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或利用教师的启发式讲解进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直至把问题解决。
总之,新课程下的化学教学要求中学化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拓宽思路,结合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灵活而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更加和谐,使教学效果更加提高。
四、实施案例
案例1-1“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教学片段
(授课地点:化学实验室)
导入新课:前面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今天大家一起学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先请同学阅读教材,了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学生阅读,教师巡视。5分钟后老师要求学生停止阅读。)
教师提问:通过阅读,同学们已经初步知道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哪个同学来回答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呢?学生回答:实验室用碳酸钙和盐酸反应来制取,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CO2↑+H2O。
教师提问:那实验室又是采用怎样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呢
学生回答:……
(教师按照上述“老师问、学生答”的思路,依次提问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步骤、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注意事项等,并对学生的错误回答做简要的点评。)
教师讲授:前面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有关原理、装置、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等,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课本设计的实验和桌上给出的药品和仪器,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气体。
(学生按课本装置图连接装置,并动手实验。)
【剖析】这一案例对许多老师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单纯看案例,老师教学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而且学生似乎也动起来。可认真分析,不难发现:该教学时老师呈现问题的时机和方式都比较老套,学生虽然有阅读、回答等活动,但没有探究的成分在其中,学生的思维并未真正的调动起来。而且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安排下亦步亦趋的,“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缺少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一种典型的“灌输——接受”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学生被认为是知识接受的“容器”,势必抹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案例1-2“溶解现象”的复习教学
(授课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师讲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复习“溶液”这一章内容。该内容是中考的热点内容,请同学们阅读有关该内容的中考要求。
(教师投影“中考要求”,学生阅读。时间约2分钟,结束投影。)
老师讲解:通过中考要求可知,这一章节内容十分重要。复习这一章,同学们要重点掌握好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以及溶解度等概念,并会进行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等相关计算。请看投影。
(教师投影,PPT呈现问题——1.什么叫溶液?溶液有哪些部分组成?溶液有什么特征?)
老师提问:哪个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学生回答:溶液是……
老师讲解:回答得很好。下面请看第二个问题。
(教师投影,PPT呈现问题——2.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如何实现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老师提问:哪个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
(教师按上述思路和模式进行教学,逐一引导学生对溶解度、溶解度曲线、溶质质量分数等概念、要点进行回顾。同时针对学生回答不足的地方进行简要的点评和补充。)
教师讲授:前面复习了这一章的相关概念。下面请同学们翻开补充练习,完成相关习题。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最后对练习中存在的问题作点评并简单小结。)
【剖析】该案例通常被戏称为“炒旧饭”、“罗列式”的复习。由于这样的复习仅仅是罗列本章内容的知识要点,难以引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该复习教学不仅难于实现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的目的,而且还将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趣而助长学习的惰性,不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案例1-3上教版教材上册P43-44“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材设计
(教材将该内容安排在“二氧化碳与灭火”学习中。教材在“人们经常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你知道二氧化碳为什么可以用作灭火器吗?”的问题后,安排下列三个栏目,探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活动与探究”栏目⑥:1.请预测涂2-20(图略)两个实验的结果;2.自己动手进行实验进行实验,或观察老师进行的实验,描述你所观察到的现象;3.用分液漏斗滴加盐酸有什么优点?4.根据实验现象,你等得出什么结论?5.由此你能说明可以用二氧化碳的原因。
(•方法性栏目——气体的收集方法(内容略)
•“交流与讨论”栏目⑦:1.为什么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2.制取二氧化碳还可以用什么样的装置?3.如何检验某集气瓶中以积满二氧化碳?如何证明二氧化碳已经收集满?
【剖析】教材先设置了“活动与探究”栏目,通过提出四个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明确二氧化碳作为灭火剂的原因并初步了解实验室二氧化碳制取的原理和装置;在此基础上呈现“方法性栏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明确气体收集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设置了“交流与讨论”栏目,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围绕栏目中提出的三个问题进一步思考、交流与讨论,以完善知识结构,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同时,让学生学会交流与共享,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合作精神。这样的教材设计,比传统教材平铺直叙地介绍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更能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案例1-4“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教学片段③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哪些方法可以得到二氧化碳呢?请列举你所知道的方法。
学生思考、回答。学生回答的答案有:Ⅰ动物的呼吸作用、Ⅱ蜡烛燃烧、Ⅲ木炭燃烧、Ⅳ碳酸氢铵分解、Ⅴ微生物分解作用等。
教师讲授:大家已经知道了很多种方法。下面老师也给大家列出几个可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Ⅵ碳酸钠粉末和稀盐酸反应,Ⅶ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Ⅷ大理石和稀硫酸反应。
教师提问:上述八种方式是不是都适合实验室用来制取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呢?你会从哪些方面考虑?你的选择依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回答的内容有:从反应的便捷性、产物气体的收集等角度评判。方法Ⅰ、Ⅱ、Ⅲ、Ⅴ难以收集到二氧化碳气体;方法Ⅳ虽然气体便于收集,但产物中有两种气体,难以获得纯净的二氧化碳;方法Ⅵ、Ⅶ、Ⅷ都能简便得到并收集气体。
教师追问:方法Ⅵ、Ⅶ、Ⅷ是否都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呢?大家不妨用实验尝试一下这三个反应。
学生活动:设计并完成实验。
学生回答:方法Ⅵ反应过快,方法Ⅷ反应很快停止,方法Ⅶ持续反应,因此方法⑦最佳。
师生共同小结:二氧化碳的制取原理,归纳药品选择的思路。
【剖析】本设计中,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取的原理并不是有老师直接告知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判断、交流讨论并结合实验而作出合理选择的。整个学习活动,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知识、结论不再是教师的专利,而是个人或小组成员发现的成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势必对学生的产生强烈震撼,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而且对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五、理由及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所以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其理由就在于下述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第二、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第三、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
第四、教育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从推进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说,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和表达。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从思想上更新观念,对学习方式的变革有了充分的认识才会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之中。
参考资料:
[1]王云生,新课程化学教育学[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20
[2]王组浩、金惠文,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教学问题解决方案[J],广西教育出版社,2007:79
[3]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5
- 上一篇:房地产泡沫的危害与对策诠释
- 下一篇:职高双拥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