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对于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研究论文

时间:2022-11-18 10:35:00

导语:护理对于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研究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护理对于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研究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PICC相关性感染的影响效果。方法将82例行PICC置管术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在置管前、置管中、置管后分别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措施进行预见性护理。结果早期护理干预对PICC置管术相关性感染中局部炎症及静脉炎发生效果显著(P<0.01)。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PICC相关性感染的发生。

【关键词】早期护理干预;PICC;预防相关感染

PICC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其安全性高于中心静脉置管术(CVC),是目前较为先进的静脉输液技术。

近年来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化疗、TPN、长期输液及危重病患者。但由于导管留置时间长,输入药物的特殊性等原因,仍有可能发生一系列导管相关并发症,我们对PICC置管患者采取早期护理干预措施,预防PICC相关性感染的发生,获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07年6月—2008年12月在我科住院行PICC置管术患者82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2例,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32~69岁,平均50.5岁,其中乳腺癌10例,大肠癌20例,胃癌9例,肠漏3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34~77岁,平均59.9岁,其中乳腺癌9例,大肠癌17例,胃癌10例,肠漏4例。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

2方法

2.1护理干预措施

2.1.1置管前向患者及家属做好心理指导及健康教育如置管的目的、优点、步骤及如何配合。获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签手术同意书。选择便于观察、穿刺、固定的部位,内径粗、弹性好的血管进行穿刺置管,测量穿刺点的长度,所得长度为PICC导管入血管的长度[1],乳腺癌患者避免患侧肢体穿刺,操作者洗手,戴手套。

2.1.2置管中严格皮肤消毒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操作者置管技术熟练,确保一次性穿刺成功,避免重复穿刺造成局部组织及血管损伤。

2.1.3置管后穿刺部位按时换药严格执行安全用药原则,严密监测患者体温、血象变化,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炎症表现,以及沿静脉走向的红肿、疼痛,置管静脉呈现条索状改变等感染征象。

2.1.4观察组措施在采取上述护理措施的同时,于每次输液结束后以云南白药膏沿置管静脉走向外敷。

2.2评价指标使用PICC置管后感染的判断标准:随时观察患者体温、血象变化,T>38.5℃而无其他感染源存在,查血培养阳性,白细胞>10.0×109/L,穿刺点有红肿疼痛,穿刺静脉疼痛,呈条索状改变,拔管时导管尖端培养结果阳性为发生感染。

3结果

护理干预后PICC置管感染发生情况

4讨论

4.1PICC置管术后发生感染的常见原因[2]导管的长期使用可致导管处皮肤破损,破损处皮肤通道为细菌入侵提供了门户,导管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的发生率越高[3];导管材质过硬或选择的型号不当,导管粗、血管细,导管不能在血管内漂浮,导管在血管内的机械性刺激。护士静脉穿刺技术不熟练,穿刺一次性成功率低,反复穿刺血管造成机械性损伤;肿瘤或化疗患者免疫力低下,抗感染能力下降造成感染;化疗或静脉营养药物的强刺激性和高渗性对血管内膜的损伤,血管内膜炎症、增厚。云南白药具有抗炎、活血化瘀、止血愈伤的药理作用,能促进结缔组织增生,修复局部损伤组织,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显著降低了局部炎症及静脉炎的发生(P<0.01)。公务员之家

4.2PICC的特点可见性穿刺,穿刺成功率高,操作、维护简便,留置时间长,可应用于多种疾病,各年龄层次患者,满足各种输液要求,护理人员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护理服务理念,在应用过程中早期实施护理干预,置管前做好心理指导及健康教育,选择便于观察、穿刺、固定的部位,选择内径粗、弹性好的血管进行穿刺置管,置管中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操作技术,穿刺技术熟练,确保一次性穿刺成功。置管后穿刺部位坚持按时换药,严格执行安全用药原则,严密监测感染征象,观察组于每次输液结束后以云南白药膏外敷,能有效地减少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PICC的使用率,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护理工作量。

【参考文献】

1何恒霞,刘秀红.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长度的研究与应用.实用护理杂志,2003,19(3):44-45.

2代艺,徐伟,喻姣花.早期护理干预预防PICC致静脉炎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08,23(5):52-53.

3汪素萍,肖桂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并发症的分析及防治.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3):24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