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癌手术护理

时间:2022-03-12 10:26:00

导语:食管癌手术护理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食管癌手术护理

1术前护理

1.1手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术前心理因为术前心理护理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手术效果及整个治疗过程和预后。而患者对手术的认识离不开护士的护理指导。作为一名外科护士,心理护理应始终贯穿在护理过程中,护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患者产生着影响,左右着患者的情绪。所以应善于应用心理护理,通过良好的人际关系交往,护士用语言、表情、态度和行为,影响、改变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消除焦虑和恐惧,减轻患者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及时解决其不利于治疗的各种心理反应,使患者在最佳的心境下主动地接受手术治疗,提高手术效果。

在进行操作时,我们应表现自然、稳重。操作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解释工作,如在准备中出现特殊情况,护理人员应用转移性方法分散患者注意力,使其避免紧张情绪,配合完成术前准备工作。

1.2手术前完善各种检查指导患者戒烟戒酒,并进行锻炼,预防术后肺不张及肺部感染。

1.3指导患者加强营养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并少食多餐,以增强肌体对手术的耐受力,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利于身体的恢复。

1.4减轻局部的充血水肿术前3~5天前每日分次给患者口服生理盐水500ml+庆大霉素16万u,其目的是减轻肿瘤部位的充血肿胀,以利于手术后切口的愈合,减少切口裂开。2手术后的护理

2.1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各项体征术后密切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精神、面色以及末梢循环的情况,特别应注意观察患者体温波动情况。术后第1~5天患者体温波动不大,在37.0℃~37.5℃,精神尚可,血压稳定,呼吸平稳,如术后第6~10天开始体温上升至39℃以上,并伴呼吸深度变浅,频率加快,咳嗽无力,胸痛,血压偏高,精神极差,胸腔闭式引流瓶中引流液突然增多,且引流液颜色与营养管灌注的颜色相近,我们应立即同医师联系,经过钡餐,X线胸片及美蓝试验后排除是否有吻合口瘘可能,经过我们的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可以防止了病情的恶化。

2.2术后妥善固定胃肠减压管及胸腔闭式引流管严密观察胃肠减压及胸腔闭式引流情况,观察胃液及引流液的颜色、性状以及量、气味等变化,做好准确详细的记录。在护理该过程中,认真检查胃肠减压后压力的大小,防止压力过低导致胃液流出不畅,同时也应注意压力过大而影响吻合口的愈合。我们应用持续低负压吸引。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胃液排出而且无须经常挤压胃管抽吸胃液保持通常还有利于我们定时观察和记录。在胃肠减压同时,注意全身营养输入,补充水分、电解质、各种营养物质,防止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补充营养,增强肌体抵抗力。在补液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滴数,以防止患者肺功能不全输入液体过多,过快引起肺水肿。

2.3仔细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促进呼吸系统功能的恢复。术后病情稳定后给半卧位,并指导患者每1~2h进行3~5次深呼吸,每日遵医嘱给2~3次雾化吸入,促使气道分泌物的排除,协助患者翻身、叩背、咳痰。每日听诊呼吸音2~4次,吸痰前后听诊呼吸音,了解吸痰效果,随时检测氧饱和度,氧分压,及时纠正缺氧,改善症状。在发现有支气管哮喘早期症状时,立即协助患者坐起,给予持续雾化给氧,在静脉注射氨茶碱时严格遵医嘱稀释后缓慢滴注,并守护病员床旁,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尽量少用镇痛剂,防止呼吸受抑制而降低咳嗽反应,影响气体交换。

2.4做好口腔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因为患者手术后禁食,同时由于禁食其间全身营养缺乏,抵抗力差,同时伴高热,大量抗生素的使用等多方面的原因均可造成严重的口腔感染而加重病情,我们每日早晚各一次为患者做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排痰后及时漱口并测定口腔的pH值选择适宜的漱口溶液,由于患者一侧鼻腔插着胃肠减压管,肺的呼吸功能未完全恢复,导致间断张口呼吸使口唇湿润,是患者舒适,维持口腔的正常功能。

2.5术后饮食术后第5~6天,如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可遵医嘱从营养管中滴注温盐水100ml,滴速以每分钟30~40滴为宜,2~3h再重复一次,如患者无腹胀、恶心呕吐,2~3h后可从营养管中滴注米汤或面汤100ml,滴完后用温热水30~50ml冲洗管道,防止食物残留在营养管中发酵而引起患者的腹泻,当天可滴注3~4次,在营养管滴注过程中给患者半坐卧位,严密观察患者的腹部情况,滴速也不宜过快,第二天可分别滴注米汤、鱼汤、果汁、肉汤,量从100ml逐渐增加至150ml、200ml,浓度逐渐增加。在营养管灌注3~4天后,如患者无腹痛、可考虑拔除营养管,指导患者经口进食,进食由半流质开始,逐渐改为软食,并指导患者细嚼慢咽,少吃多餐,并且进食后不宜立即躺卧,以免食物反流引起患者的恶心呕吐等。

总之,在食管癌术后恢复过程中,我们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是促进康复的重要指征,也是护理质量重要性的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