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护理干预对小儿精神运动的影响
时间:2022-05-19 03:53:06
导语:早期护理干预对小儿精神运动的影响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在小儿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中的干预作用与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0年1月收治的小儿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64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性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早期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全身运动(GMS)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应用到小儿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中,能够明显改善患儿GMFM和GMS评分,提高亲属总满意率。
关键词:小儿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早期护理干预;效果
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指患儿智力或是运动方面的发育较为滞后[1]。引发小儿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的因素十分复杂,大多都是由于患儿在围生期脑组织受损而引发的。近几年,各项新兴的医疗技术得到十分迅猛的发展,新生儿的存活率也有所提升,小儿精神运动发育迟缓的发生率逐步降低[2]。有研究报道[3],对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进行各项治疗的前提下,联合早期护理干预,能够得到更理想的效果,预后良好。本研究探讨了早期护理干预在小儿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2月—2020年1月收治的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64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月龄(15.62±6.62)个月。观察组男19例,女13例,月龄(15.66±7.90)个月。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院伦理委员会审核与批准,且患儿家属均知情同意。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性护理干预。检测患儿的各项身体情况、生命体征等,告诉患儿亲属疾病的治疗方式、护理对策等。观察组予以早期护理干预。第一,运动方面:护理人员参照患儿的病情、年龄予以干预,应用Vojta、引导式教育等有关训练方法,对皮肤给予刺激,使得目的肌肉出现收缩,提升患儿所具有的触觉功能,增强其智力,使各个关节更为稳定。第二,婴幼儿体操与按摩:护理人员应辅助患儿开展婴幼儿被动操,比如,对患儿给予抚触,辅助其进行爬行、抬头、站立、行走等各项主动运动锻炼;同时,参照患儿出现异常的反射、姿势等,引导其保持最正确的姿势,每日2~3次,每次20min。第三,中医方面:护理人员应对患儿予以针灸、理疗等。针灸每日30min,10d一个疗程;同时,使用神经损伤治疗仪、痉挛肌治疗仪等实施治疗。第四,感觉刺激:护理人员应提升对患儿视觉、听觉等方面的刺激,以激发其听觉、视觉等各项潜能,把患儿带进具有声音、颜色的环境中,让其脑部得到更为良好的发育。第五,心理开导:由于患儿对陌生环境易出现惧怕感、焦躁感,所以,治疗的依从性不够理想。为此,护理人员应给予患儿激励、抚慰,告诉患儿亲属多多陪伴,分散患儿的注意力,减少各类负性情绪。1.3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粗大运动功能(GMFM)评分、全身运动(GMS)质量评分。分数愈高,运动功能愈优。比较两组干预后患儿亲属总满意率。十分满意:90~100分;满意:60~89分;不满意:0~59分。总满意率=(十分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4]。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珚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GMFM和GMS评分比较干预前,观察组GMFM和GM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GMFM和GM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2.2两组患儿亲属总满意率比较(见表2)
3讨论
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指在年龄低于18周岁的发育期中,婴幼儿自身的运动功能、智力功能比同龄更低,且其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相应的缺陷,在之后逐步发育与成长期间,会为家庭甚至是社会给予许多负担[5]。研究指出[6],年龄低于2周岁是中枢神经系统得到最为迅速发育与生长、可塑性最为理想的阶段,大脑所具有的代谢性最高。所以,在早期发现并对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实施相对应的干预,能够促进患儿尽早得到康复[7]。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精神运动发育迟缓患儿所出现的脑损伤,并控制好病情,同时,还可以让其运动功能逐步恢复至正常[8]。近年来,各项新兴医疗技术发展迅猛,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听觉与视觉受损的总发生率逐步降低[9]。早期护理干预能够纠正患儿发育所出现的功能障碍[10]。同时,早期护理干预还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充实各类外部教育活动,增强患儿智力,让其尽可能地与正常婴幼儿间保持一致[11]。认知是对作用在各个感觉器官中的外部事物实施信息加工的过程,主要包括知觉、感觉、理解力等。婴幼儿自身的感知、认知都会在1周岁内得到发育,为此,应在这一阶段对患儿实施培养,并应用各项锻炼让患儿感知周围的事物,比如,引导患儿处在具有颜色、声音的环境中,以提升其对声音、颜色所具有的感知能力[12]。另外,早期护理干预可以借助听觉锻炼以提升患儿对声音所具有的反应能力,进而增强其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运动训练可以引导患儿作出正确的反射、姿势,同时,提升其肌张力;应用婴幼儿体操与按摩、理疗等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善患儿自身的精细运动、社交能力及语言功能。
作者:陶容妹 陈洪珠 李佳瑾 单位:湛江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 上一篇:人文关怀护理在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应用
- 下一篇:双分护理在精神分裂症青少年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