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新护士培训论文

时间:2022-04-04 09:36:22

导语:急诊科新护士培训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急诊科新护士培训论文

摘要:目的观察分阶段多模式培训方法在急诊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名急诊科新护士按入科时间分为对照组40人、观察组40人,对照组采用传统一对一带教方法,观察组采用分阶段多模式培训方法,比较两组新护士出科时在理论知识、操作技能、模拟案例测评上的成绩差异及综合素质自我评价结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新护士出科时理论成绩(86.85±5.02)分、操作成绩(91.05±5.62)分、模拟案例成绩(88.33±1.90)分,高于对照组新护士的出科时理论成绩(72.50±5.46)分、操作成绩(76.68±5.58)分、模拟案例成绩(65.35±2.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素质自评为“好”的人数观察组多于对照组。结论分阶段多模式培训用于急诊科新护士教学可有效提高新护士急救护理能力。

关键词:护士;急救护理能力;培训

急诊科是收治急、危、重症患者的场所,是医院的重要科室,医疗护理工作的前哨,也是救死扶伤的第一线,具有病种繁多、病情危急、救治复杂等特点[1-2]。这就要求急诊科护士具备丰富的急救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急救护理能力,并能快速适应急救工作需求。新护士指已完成护理专业院校基础教育后,接受规范的护理专业化培训的工作3年内的护士。如何对新护士进行培训,快速提高其急救护理能力,引起了医院护理管理者的关注。本院急诊科自2015年1月开始运用分阶段多模式培训方式对急诊科新护士进行规范化培训,取得良好的培训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设2014年40名急诊科新护士为对照组,其中男2人、女38人,平均年龄22.5岁,大专27人、本科13人;2015年40名急诊科新护士为观察组,其中男1人、女39人,平均年龄23.5岁,大专23人、本科17人。对两组新护士的性别、年龄、学历等一般资料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新护士培训效果具有可比性。1.2培训方法。两组培训内容一致,分理论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理论知识包括基础知识、专科知识和其他知识;操作技能培训包括常规操作质量管理标准及方法,如呼吸机、洗胃机等抢救仪器的操作和急救护理技能如心肺复苏、除颤等的抢救配合。1.2.1对照组。采用传统一对一带教方法,分为岗前培训及临床轮转培训。岗前培训由护士长安排1名工作经验丰富的总带教老师负责,时间为1周。临床轮转培训各由1名带教老师对新护士进行急救操作培训、理论讲解,轮转培训时间为6个月,出科前由总带教老师对新护士进行理论、操作及模拟案例考试。1.2.2观察组。采用分阶段多模式培训方法。1.2.2.1组建培训团队。由具有丰富护理带教经验的副主任护师作为总带教,且为主要负责人,和科主任、护士长一起在科室中选拔具有本院临床带教老师资格证的医生1~2名、护士6~8名作为带教老师,共同组成培训团队。医生要求任职条件为急诊科工作>8年且业务优秀,护士要求任职条件为急诊科工作>10年,浙江省专科护士优先考虑。培训团队组建后由科主任、护士长组织召开成员会议,统一培训目标、方法[3]。同时自制《急诊科新护士培训手册》,手册包括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及培训考核评价表。1.2.2.2分。阶段多模式培训第一阶段:基本理论与基础操作技能培训,培训时间1个月。具体安排为每周1次,每次3学时,其中理论培训1学时、操作培训2学时。基本理论由带教老师对科室的工作环境和制度、沟通技巧等进行讲解。基础操作包括心电监护仪、微泵等的应用及动脉血气标本采集等操作。第二阶段:专科知识与急救护理技能培训,培训时间2个月。专科知识为致命性心律失常的识别、人工气道管理等,急救护理技能为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及深静脉置管等抢救的护理配合。授课老师的课件理论结合实际,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授课。选择培训团队中4位操作能力较强的医生及护士带教老师给新护士统一规范操作技能。如在气管插管抢救配合中,护士需准备吸引器、喉镜等用物,还要协助医生给患者摆好体位、打开气道。第二阶段培训结束时由总带教安排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第三阶段:查漏补缺,为时1个月。在第二阶段培训结束后,由总带教收集、检查每位新护士培训考核评价表的完成情况。培训考核评价表针对培训内容分为已学习(已学习的打钩)、评价结果(是否合格)、评价老师签名、评价时间、本人签名等5个区块。对新护士未完成的部分督促完成,对其理论与操作上的不足之处再统一进行强化培训。第四阶段:急救模拟案例演练,时间2个月。参照浙江省医院等级评审中模拟案例考核的方法[4],由总带教老师负责,在科主任、护士长及培训团队中其他医护人员参与下共同讨论设计10个与急救护理密切相关的案例,分别为急性中毒、心肌梗死、上消化道大出血、大批伤、脑血管意外、急腹症、多发伤、肺心脑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胸部外伤等。对该十大急救案例进行模拟演练培训。培训结束后带教老师进行现场点评,然后以5人为一组进行模拟演练考试,考试期间其他学员可在旁观摩。1.3评价方法。1.3.1理论与技能考核。在新护士出科前对其进行理论、操作及模拟案例考核,满分均为100分,比较两组新护士的综合成绩。1.3.2自我测评。培训结束后,参照林细吟等[5]设计的调查表由新护士对教学活动效果进行自我评价,包括6个问题,每个问题有4个选项,分别为“很好”“好”“一般”“差”,将“很好”及“好”统计为“好”。1.4统计学方法。测评数据录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两组考核成绩符合正态分布,以(x±s)表示,两组考核成绩的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自我测评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护士出科时考核成绩比较见表1。2.2两组新护士急救护理能力自评结果比较统计两组新护士对急救护理能力自评为“好”的人数,见表2。

3体会

3.1分阶段多模式培训有利于提高新护士急救护理能力。在分阶段多模式培训中,急救模拟案例的选择以临床工作中真实病例为基础,注重实用性、科学性。该培训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带教模式,变“被动接受”为“启发引导”,提高了新护士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结合实际的授课方式激发了新护士的学习兴趣,模拟案例演练使其身临其境,更能体会到掌握各种急救技能的重要性,加深印象。在模拟案例演练中,老师设置相应的急救场景,由新护士对模拟患者进行抢救,培训结束后带教老师进行现场点评,通过这样的情景模拟培训新护士的应急能力[6]。同时在模拟抢救演练中患者及家属的角色都由新护士扮演,使新护士能从患者角度出发来考虑作为患者的感受,因而体会到了何谓人性化护理。如此能使新护士在以后的护理工作中尽可能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提高了自身的工作成就感。3.2需要解决的问题。分阶段多模式培训的老师及总带教在平日繁重的医疗护理工作之余需大量查阅、收集资料做课件,同时培训资料还需不断更新。培训老师自已平日还需继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培训效果。这对培训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每周1次的培训有些紧张。另外,在模拟演练环节,由新护士作为模拟患者,电击除颤、插管、应用面罩呼吸囊等操作只能口头述说,演练的真实性受限。这些问题都有待进一步解决。

参考文献:

[1]雷永红,李榕彬,宋晓莉.急诊新护士的分诊专项技能标准化培训效果观察[J].海南医学,2013,24(9):1387-1389.

[2]刘敏,魏薇萍,管佳慧.急诊科新上岗护士急救能力强化培训的研究[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4):491-493.

[3]蒋飞霞,郭华芹,陶晓燕,等.分阶段多模式培训提升手术室新护士手术配合能力[J].护理与康复,2014,13(9):893-895.

[4]杨敬.浙江省医疗机构管理与诊疗技术规范丛书:浙江省综合医院等级评审标准(2010版)[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73.

[5]林细吟,尤黎明,万丽红,等.护理本科生护理学基础技能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J].中华护理教育,2009,6(7):298-300.

[6]宋文亚.案例式情景模拟训练在护士专科培训中的应用[J].北方药学,2012,9(12):103-104.

作者:应爱芳 朱蔚玲 应君芳 单位:浙江省台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