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的学习问诊体验的研究
时间:2022-03-12 09:42:08
导语:护理专业的学习问诊体验的研究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0年5月,某大学护理本科2008级64名学生,均为女性,大学二年级,刚完成健康评估临床情境下基于问题的问诊学习。根据学生来源、学习成绩、是否担任班干部等情况,采用目的抽样法,从中选择12名有代表性的学生,年龄20~22岁。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设计与实施
临床情境下PBL的问诊学习包括2轮。第1轮为理论学习,在教室进行,共5次课,15学时,时间跨度为5周。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编写标准病例,涵盖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系统的常见症状,学生采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学习各大系统的常见症状的临床表现、评估要点。第2轮为临床情境下PBL的问诊学习,在临床科室进行,共4次课,12学时,时间跨度为2周。教师选择呼吸、循环、消化、泌尿、普外5个临床科室,为保证学生对各个系统症状均有全面的了解,5组学生在不同科室进行轮转。教师在每次轮转前会预先在5个科室各选定3~4例具有不同症状的典型病例,每3~4名学生作为1个小组,对5个科室的不同病人进行评估。评估结束后,在示教室由主问的学生向大家汇报病人的一般资料、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以及功能健康型态评估的情况,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症状的评估要点、临床表现,针对学生临床实践中关于症状的疑问,教师及时给予解答。
1.2.2现象学研究
采用访谈法,以面对面、半结构、深度访谈结合观察法收集资料。具体方法如下。
①选择访谈员。
为避免研究对象产生顾虑,访谈员为护理学院的科研助理,不涉及对学生的成绩评价。该科研助理具有硕士学位,熟练掌握了开展访谈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同时全程跟随学生进行临床情境下基于问题的问诊学习,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观察。
②资料收集方法。
访谈前由访谈员向受访对象说明研究的目的、过程、可能的受益,征得受访者的同意,该研究结果不会涉及学生的任何学业评价。访谈提纲为:能否谈谈你在临床情境下基于问题的问诊学习经历?有哪些情况是让你印象深刻的?你当时有怎样的感受?你是怎样面对这些情况的?你觉得这些方法的效果怎么样?你希望在哪些方面得到帮助和支持?访谈时充分运用有效沟通技巧鼓励学生描述其学习体验,表达其感受。访谈者对其谈话内容不加任何评价。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认真倾听并仔细观察访谈过程中她们的情绪变化,同时做访谈记录(包括事实记录和访谈者反应记录),每次访谈时间为60~80min。
1.2.3资料分析方法
访谈结束后,研究人员反复聆听录音,将受访者的陈述内容(包括受访者的非语言行为)和研究者的现场记录分别录入计算机。反复阅读形成的书面文字资料,逐一推敲谈话内容和访谈者的反应,采用Colaizzi内容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5]。包括:
①仔细反复阅读访谈资料;
②析取有重要意义的陈述;
③对反复出现的有意义的观点进行编码;
④将编码后的观点汇集,写出详细、无遗漏的描述;
⑤辨别出相似的观点,升华出主题概念;
⑥将整理结果返回受访者处求证。
1.2.4访谈资料的严谨度
主要依据Lincoln和Guba提出的可信赖度的4个标准[6]:
①可信度:以建立被访者的信任取得资料;研究者具有一定的访谈训练和经验。
②推广度:本研究共访谈12名学生,将所获得的丰富资料加以分析后,所形成的概念能推广至临床实践上应用。
③可靠度:研究者亲自访谈、录音并逐字转录成文字资料,并经具有一定研究经验的第二人核对。
④可确认度:将所有原始资料、分析过程都予以保存;分析得到的主要概念和次要概念经由第二名研究者验证。
2结果
本研究共提取“压力与挑战”“应对方式”“感知的教师支持”“收获与反思”4个主题,分叙如下:
2.1压力与挑战
学生在第一次进行临床问诊时,会面临来自个体本身、人际间、个体外的许多问题,既是压力,也是挑战。
2.1.1个体本身
(1)经验不足:
学生在下临床问诊之前,由于没有问诊的经历,缺乏问诊经验。有7名学生表示自己问诊时很紧张。学生A:“看别人问诊的时候感觉比较清楚,但是等到自己问的时候,思路马上就断了,连贯不上来,很紧张。脸蛮红的,然后我出来了一身汗。”学生C:“第一次问诊时有点恐惧,有点害怕。”学生问诊时容易使用专业术语,而不是通俗易懂的话,也容易出现表述不恰当的情况。学生J:“我问病人,是吸气性呼吸困难还是呼气性呼吸困难,病人就不懂。”学生F:“有一次问子女健康状况,我说‘你的子女有啥疾病没有?’话说出口后,就觉得用词不当”。
(2)知识不足:
学生在学习问诊时,只学习了基础课,还未学习与疾病有关的专业课,会出现专业知识和心理知识缺乏的情况。学生D:“有一个肠造瘘的病人,开始他说话我没听清,听完我都不知道他得了什么病,只知道是肠有问题。造瘘可能是专业术语,我对疾病的了解不是很多。”学生L:“有个结肠癌的病人问我,咳嗽与他的病有什么关系,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他。”学生H:“我们问诊一个要切除右肾的年轻人,我们还没学过对这样的病人怎样做心理辅导,就是不能开导他,不好说话,怕说错话什么的。”
(3)能力不足:
①沟通能力不足。
临床问诊时需要学生与病人进行深入交谈,而学生之前与病人沟通的机会较少,因而沟通能力比较欠缺。学生B:“跟病人之间的交流,有点不太习惯,不知道怎么去拉近跟他们的距离。感觉就不能像平常聊天一样”
②知识技能的实际应用能力不足。
学生D:“学习问诊的时候嘛,当时学得都很好,这些步骤也挺清楚的,但是真正的一站到病人面前去,就感觉是另外一回事了吧。”学生I:“体检刚考试完,再给病人做体检,突然发现在病人身上真正体检,有很多东西都会忘掉。”
③鉴别信息真伪能力不足。
学生E:“有些病人说话前后矛盾,之前说没有住院史,后来又说因为什么病曾经住过院。”学生G:“有位便血的老年人,病人说没有腹泻,儿子说‘你那天不是腹泻了吗?’病人就说‘哦哦好像是这样吧’。我也不太清楚怎么去判断。”
④应变能力不足。
学生K:“第一次下临床问诊前,老师说重点看一下便血和腹痛,我们就只准备了这两个症状的问题,结果有个病人主要症状是腹泻。腹泻在上课时也不是重点,所以不知道该怎么问,也没有问腹泻时大便是什么样的之类的问题。”
⑤控制力不足。
学生由于问诊次数少,接触各种病人的机会少,所以在问诊过程中出现了对问诊过程和场面控制不好的问题。学生F:“我问的一个病人是警察,他特别敏感。他说‘看你的表情就知道你下一句要问什么’。就觉得我们是被他控制的,而不是我们来问他的。”学生A:“有个病人我们一进去,他就开始自己讲了,也不听我们怎么问,我们事先准备的问诊问题也没派上用场。那次问诊好像就是次序啊,重点啊,都把握得不太好。”
(4)阅历不足:
学生由于一直在学校学习,没有工作和独立生活的经验,阅历较浅,对于病人的一些感受认识不足。学生L:“我们这个年龄年纪轻,自己没有社会经验,像病人生病后对家庭、工作的影响,这些我们可能体会不到。”
(5)无助感:
学生在问诊过程中,见到一些病人病情严重或有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情病人的同时,却又觉得无论是治疗还是经济方面,自己能做的事情太少,所以会产生无助感。学生D:“有一个晚期肝癌病人,来自农村,家里依靠种田为生,经济状况不好,生病后为了看病,把房子都卖掉了。病人很黑很瘦,咳嗽比较厉害,还有呕血。和我们说话时,一直低着头,不停的重复家里没钱了。我们看到这个病人床边有7张催款单,交的钱不够了,已经欠费了。我们觉得这个病人特别可怜。”学生F:“我看到了催款单,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我感觉自己很无能为力,帮不上他什么忙。”学生K:“治疗费用太大了,即使发动我们所有学生捐款也帮不上什么忙。”
(6)挫败感:
当学生问诊不顺利或问诊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学生内心就会产生挫败感。学生I:“第一次问诊时,一开始大家都找不到头绪,思路啊全被打乱了,当时觉得挺懊恼的。”学生C:“那次问诊回来都感觉自己不好不行,就感觉自己特别失败。”
2.1.2人际间
(1)病人:
①语言沟通障碍。
由于病人来自不同地方,有些病人听不懂或不会说普通话,造成学生与病人之间的语言沟通障碍。学生D:“很多病人口音很重,有很多都听不懂说什么,经常是教师在旁边翻译。”学生J:“有个病人是福建的,他听不懂我们说普通话,我们也听不懂他的话。”病人的病情也是影响沟通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H:“有个病人戴着氧气面罩,说话很不方便,我们听不清,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很影响我们的沟通。”
②不配合。
一些病人会因为病情或自身的性格原因不配合学生的问诊。学生G:“有一名肺癌术后的病人,因用靶向治疗的药导致肺水肿、引起急性呼吸困难,病人情绪比较激动,我们问啥,他就说‘这我哪知道啊?’”学生C:“有一个男病人,问他结婚了没有,他就说这个保密。好像有个问题我们问重复了,他说‘成绩不好的,就这样,不认真,老开小差,让你们成绩最好的来问’。我们后面都没人敢吭声了”。
③对学生缺乏信任。
一些病人对见习期间的学生缺乏信任。学生D:“有一个25岁因右肾积水导致肾衰竭需要手术切除的男病人,我们问他生病后的精神压力,他看我们年纪小,敷衍地跟我们讲一下‘一般般’。其实他把真实的感受隐藏了起来,不会跟我们说真实的感受。”
(2)家属:
一些家属出于保护病人的心情,会降低对学生问诊的配合程度。学生L:“有一个直肠癌的病人,自己不知道病情,我们问诊时家属在旁边,基本上都是家属替他回答的,感觉是在抢答,就怕会说漏嘴,让他知道。”学生D:“家属觉得病人有点儿累了,就说‘行了行了,我们要吃饭’,就感觉有点儿不想再谈下去了。”
2.1.3个体外
(1)病房环境:
很多学生问诊之前没有去过病房,对病房环境不熟悉、不适应。学生A:“我们去那个呼吸科,关着窗子不通风,还戴口罩,病房本来就小,有一种压抑感,人围的也多,很多学生都反映特别难受,觉得很闷,透不过气。”学生K:“老病房大楼光线比较昏暗,还有一种药味,有的病房还有加床横在那儿,感觉太拥挤,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很难受。”
(2)作业:
学生问诊后要求完成学员手册上的作业即书写病历,多数学生反映作业比较难。学生G:“现病史那一部分,具体就是一些小症状不知道该不该写上去。把问诊的内容以文字的形式写出来吧,感觉这个比较有难度。”学生E:“接触这些材料(病历)啊比较少,还是不知道怎么写,不会组织这个语言。”
(3)伦理问题:
学生在遇到一些恶性疾病的病人时,不知如何把握获取疾病信息同时又能保护病人,这样的伦理问题会给学生造成压力和困惑。学生B:“在普外科问诊时,教师上来就跟我们说‘这个科的病人都是得了癌症的,你们问诊的时候小心点,不要老提到什么病’。当时我准备了很多资料,一提到这点我就很紧张,很担心,怕影响到病人的情绪,很多地方都不好意思开口,不敢问了,所以就草草地结束了,不敢去问那个病人,怕引起人家的伤心。”学生H:“有个直肠癌病人,他只以为自己是痔疮,不知道是癌。问的时候我们的表情、用词,都不能太敏感。”
2.2应对方式
2.2.1小组合作
当学生在临床问诊时遇到压力和挑战时,学生会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应对。小组合作体现在问诊前、问诊中和问诊后的各个环节,可以化解难题、分解压力、提高学生应对的效果。学生A:“我们小组3个人,下临床之前,分配了一下任务,想到底要问什么?怎么问啊?问的顺序是怎样的?到问诊的时候还蛮顺利的。”学生C:“按照书上内容结合教师的讲课幻灯,整理问诊的框架,列出具体问题。把要问的东西写到本子上的,是有准备的,然后根据问题来问。”学生I:“(问诊时)一个主问,一个辅问,不问的时候思路还比较清晰,辅问一边记录,一边看一下主问有哪些没有问到的,可以帮忙补充问。”学生E:“每个人记录的不是很全面,把资料拼在一起然后去写,有自己漏的什么的,就相互探讨一下。”
2.2.2行为调整
学生在问诊时,通过病人的反馈或自身的学习,会做出行为调整。学生C:“有时候我们问题里有专业术语,病人听不懂,我们就换了一种方式,改成比较通俗的话,病人就听懂了。”学生F:“有个病人跑题了,我就乘病人说话的间隙吧,赶紧问我的问题。”学生J:“一开始我不知道怎么开场,怎么自我介绍,怎么问现病史。看第一组问了以后,感觉对我帮助挺大的。”
2.3感知的教师支持
学生在问诊的过程中,遇到压力或挑战时,教师会在第一时间给予学生支持。这种支持包括专业知识、问诊技能以及情感等方面。学生B:“问诊之前教师会给我们把问诊的内容、要点、注意事项提一提,然后问完一个病人进行总结和提出不足,然后把注意点再强调一下,然后进行下一个病人的问诊。这样的方式比较容易接受。”学生D:“教师会补充我们没问到的问题,这一点挺好,就感觉突然豁然开朗。”学生F:“问诊时教师在旁边,我就觉得特别踏实。”学生L:“问诊结束后我会看一下教师,就看她对我问的满不满意啊,一般教师都会笑笑,说问得挺好的’。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我很高兴。”
2.4收获与反思
2.4.1收获
①知识掌握的深入和问诊技能的提高。
学生D:“经过4轮的问诊学习,毕竟是自己准备的,对症状的了解更深刻,掌握知识更牢一点。”学生K:“4轮问诊下来,一开始很拘谨,后面会放开点。对于问诊的理论知识,像主诉、现病史、既往健康史,怎么问啊,通过这次问诊都弄得很清楚了。”
②对护理专业的认同感的提高。
学生K:“有个病人说,我让他看到了护士这个职业的崇高,他会永远记住我美丽的天使一般的笑容。我当时觉得原来人与人之间是相互的,我很感动。”学生D:“一开始一想到别人老是用端屎端尿来形容护士,我也不喜欢护士这个职业,但是现在看学到很多知识,对病人、自己、家庭朋友有很多帮助,现在观念有些改变了,能够适应了,感觉能接受了,不是那么排斥了。”学生C:“问诊结束后病人说‘你们真好’,还给我们鼓掌。听到他们(病人)的表扬,还蛮自豪的。”学生B:“第一次看到护士给病人剪指甲,感觉真好。”
③增强了同理心,学会了关心病人。
学生E:“那个来自农村的肝癌病人,我们小组的学生回来后买了氨基酸、西瓜、梨、牛奶,第二天去看他,他很开心。”学生A:“病人一吃力就会咳嗽,如果病人有不舒服,我们就会停下来,稍微等等。”学生F:“我能感觉到病人很痛苦,(作为学生)其实我们缓解不了病人的生理痛苦,但可以给些心理上的安慰,给他们(病人)多一点关怀吧。”
2.4.2反思
学生在问诊中见到很多病人患病后的痛苦以及对个人家庭的影响,会重新反思疾病与健康的关系、生命的意义,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充满感激。学生E:“我现在觉得人的健康特别特别重要,真的要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学生J:“健康最重要。之前感觉这句话就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直到去医院见到这么多病人,我才发现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原来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学生G:“我突然很庆幸自己没有生这样或那样的病,我得重新思考一下我以后的日子应该怎么过。”
3讨论
3.1学生在问诊学习中的体验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前期只学习了医学基础课和护理学基础课,缺乏临床专业课的相关知识,缺少与病人沟通交流的体验和实践,当学生第一次深入临床进行问诊时,感觉到紧张、恐惧、害怕,这与香港、台湾的相关研究结果类似[7-8]。问诊属于策略性知识,虽然学生下临床前学习了相关的理论知识,但要转化为实际问诊的能力还是需要不断的实践。学生初次问诊时,沟通能力、知识技能的应用能力、应变能力以及对场面的控制力尚有不足,容易面临不会与病人沟通、问题专业术语多不通俗、表述不准确、病人跑题、问诊内容不全、问诊无序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既是压力,又是学习中不可避免的挑战。由于学生在PBL的学习模式中,小组合作就成为学生应对这些挑战的有效策略。在下临床问诊前小组讨论问诊提纲、细化具体问题,问诊过程中主问辅问相互支持,问诊后讨论、写作业相互补充,小组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优点,取长补短,使学生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顺利完成问诊的临床学习。
3.2教师对学生临床问诊学习的支持
学生在基于临床PBL的问诊学习中,会遇到很多的压力和挑战。此时,教师支持就成为学生学习中的重要资源。在问诊前,教师提醒学生有关症状问诊的要点、内容、顺序和注意事项。问诊过程中,教师陪伴在学生身旁,给予学生精神和情感上的鼓励和支持;对于学生遗漏的重要问题进行补充提问。问诊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问诊过程中的优点、不足、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探讨。面对学生在问诊中的挫败感、与病人接触后产生的无助感,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是理解、接纳,同时鼓励学生从更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挫败感和无助感是学生成长途中不可避免的,重要的是如何振作、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
3.3学生的收获与反思
经过4轮基于临床PBL的问诊学习,学生见过了各种病人,对症状相关知识的理解更深刻、更生动,掌握得更牢固;每位学生都有主问的经历,再加上多次观察其他学生问诊的经历,问诊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其次,学生临床问诊学习的过程,也是与病人沟通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观察护理工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看到了护士对专业的认同和奉献,感受了护理专业的价值,对护理专业认同感有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在与病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健康的不易,对生命与健康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3.4下一步教学改进的建议
①学生进行第一次临床问诊前缺乏问诊经验,因而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建议在下一步教学中,在学生下临床问诊前引入基于标准化病人的模拟问诊教学,让学生在实验室对标准化病人进行问诊情境模拟,锻炼问诊能力,以利于学生下临床后能熟练应对真实病人的问诊。
②学生在访谈中提到学生手册上关于病历书写的作业比较难,建议下一步加强病历书写的教学。问诊与病历书写相辅相成,问诊内容全面、有序,有利于规范的病历书写;在病历书写的过程中,学生又能发现哪些问诊内容欠缺。在学生书写病历前,详细讲解病历书写的内容、方法,给学生一些标准病历进行参考。临床问诊后,教师组织学生对书写的病历及时进行讨论、修订。
作者:李娟胡琛朱大乔张晓云徐燕周兰姝
- 上一篇:审计局教育和治理活动计划(共3篇)
- 下一篇:审计局开展效能建设工作措施
精品范文
10护理护患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