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的临床价值

时间:2022-02-08 03:38:50

导语: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的临床价值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12年4月~2013年4月儿科患者238例,年龄为3~12岁,平均(7.8±2.4)岁,男162例,女76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常规护理患儿119例为对照组,风险管理患儿119例为观察组,两组患儿的基础情况(年龄、性别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行风险管理:(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成员为护士、护士长、护师组成,每人分配不同的职责,由护士完成日常操作,护士长进行巡视监督,遇到问题及时汇报给护师,护师针对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并制定解决方案,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与风险认知意识。(2)风险管理制度的制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开展护理工作,加强护理人员的法律观念,增强风险事件的把控意识,定期开展护士业务能力比拼、相关知识讲座、讲解护理工作中各项注意事项,建立健全患儿的病历记录。(3)对患儿开展健康教育。针对患儿的具体病症,开展有效的宣教,针对患儿的心理状况,通过沟通与交流,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的信心,提高其治疗的积极性和依从性,耐心解答患儿的各种问题。(4)药物及设备的维护管理。针对患儿使用的药品和设备,要做好详细记录,保证各种仪器的安全有效性,定期检查设备和清洗等。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1.3统计学处理

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风险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风险情况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住院环境满意度、护理管理满意度、护士业务能力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3讨论在儿科护理管理中,由于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试管错用、输液外渗、留置标本错误、仪器检查不到位、烫伤、管路脱落、磕伤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容易造成多种风险事件的发生,而对患儿造成二次伤害,影响患儿的身体恢复,增加治疗的难度。因而针对具体问题,要制定行之有效的解决手段,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消除意外发生的安全隐患,有助于改善患儿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有研究表明,风险管理在儿科护理管理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可从多个方面对各种问题进行有效预防,有助于改善患儿的健康状况,治疗效果显著[4-6]。由于儿科患者是一组特殊群体,患儿耐受能力较差,护理人员要通过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降低意外发生的风险,通过给予患儿鼓励和支持,提高患儿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和依从性,可保证治疗的有序开展。通过健全护理管理体制,实施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推动护理质量管理工作的良好发展。本次研究表明,观察组风险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针对具体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明显减少给药缺陷、意外伤害、管路脱落、压疮等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显著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观察组住院环境满意度、护理管理满意度、护士业务能力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明显改善了患儿预后,使其对护理工作中各个环节给予了高度的认可,从住院环境、护理管理、护士业务能力等方面均有所体现,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综上所述,在儿科护理管理中,风险管理可明显降低风险发生率,提高患儿护理满意度。

本文作者:高展张继红工作单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