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文化史教学思考

时间:2022-02-08 03:18:39

导语:护理专业文化史教学思考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护理专业文化史教学思考

1倡仁修德,博施济众———生命至重的人文关怀

中国的医学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仁学思想的光辉折射在医学之中,成就了“医乃仁术”[1]的高尚命题,这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也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济世救人”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目的,先贤们一生追求的就是“大医精诚”的境界。人的生命是神圣的,医术是为人神圣无比的生命而存在的。从医学史来看,历代医家一直在强调这一点:晋代杨泉提出“用医必选仁爱之士”;唐代名医孙思邈曾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宋代林甫提出“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明代陈实功提出“医家五戒十要”,龚廷贤提出“医家十要”;清代喻昌提出“医必笃于情”等等。历代医学家强调对任何患者都要关心、体贴、爱护,做到竭诚尽智,全力救治;在医学上恭身实践,不尚空谈,对患者一视同仁,视疾病之需给予力所能及的治疗和帮助。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他认为:凡属患者求治,医家应当摒弃一切私心杂念,精诚诊治。治病贵速,一发千钧,凡病家有请,就得不顾艰险疲劳,立即出诊。医家诊病,要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华佗在诊疗患者时,总是先仔细观察病情,再对症施治。治病救人时,医家必须忠于自己的职守,不能怕脏怕臭。即使碰上“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的患者,也要认真负责地予以医治,绝不能产生半点厌恶心理。明代外科医学家陈实功经常给人排脓、除腐、洗疮、敷药,从不顾虑什么臭秽。医家诊病,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尤其在诊查妇产科疾患时,不可造次。对于妇科病、性病、生理缺陷,乃至某些情志病等,不能随便对他人乱说,有的要严守秘密,否则可能引起不良后果,这也是对患者极大的尊重。

2热爱事业,精勤不倦———严谨扎实的治学风范

技术低劣的医家,可以把轻病患者治死;而技艺高超的医家却能化险为夷,使垂危患者得救。医家一身系着患者的安危,凡看病施治,必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切忌粗心大意,敷衍塞责,更不能浅尝辄止。因此,只有无比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以从事医学专业为乐时,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真正做出成绩来。一旦从事了医学事业,就要精勤不倦,刻苦钻研。医学的道理很艰深,疾病的发展千变万化,《素问•著至教论》提出:一个好的医家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若非多闻博识,勤学苦练,又怎么能掌握呢?东汉名医华佗之所以在医学上造诣很高,与他“游学徐土,兼通数经”(《华佗传》)是分不开的。张仲景强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认为自己绝非生而知之者,必须通过后天的刻苦学习来掌握方术。孙思邈主张医家博览群书,认为医学、史学、哲学、文学、天文、地理等书籍,都要阅读,才能于医道无所窒碍,否则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殒”。李时珍更是一位博学多才而又刻苦钻研的典型,他只要遇上有关医药学的内容,就立即加以摘录,这为他后来著书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3谦虚谨慎,尊重同道———贵和尚中的和谐思想

历代有成就的医学家,都是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孙思邈为人十分谦恭,一贯反对“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认为如果那样,便是医家本身的膏肓之疾。同行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互相砥砺切磋,以便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历代名医之所以技艺专精、造诣很高,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善于虚心诚恳地向别人学习。孙思邈闻人有“事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不耻下问,这是学习上的美德。

4整体干预,恬淡寡欲———行之有效的养生观念

中医学是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哲学于一体的社会文化医学。在中医体系中“人”始终有着最高的地位,中医的特色是重视个体化治疗,重视人的情志,以人为本。在传统的中医学著作里,就有可贵的“养生”观念。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即保养生命,泛指一切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方法,医古文中论述养生的内容非常多。从根本上讲,养生是一种整体干预,它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四时的变化,调和形体与精神的关系,沟通人体各部的联系,使人体各部处于天人相应、内外一致的最佳状态。《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医学典籍,全书162篇中有40多篇涉及养生,形成了系统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更可贵的是前瞻性地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这可以说是治病的一种极高境界,是中医养生理论的精华所在。书中还提出了“顺应自然、形神兼养、和谐守度、重调脾胃、动静结合、畅通经络、扶正避邪、因人施养、综合调养、持之以恒”[2]等养生的基本原则。即便对今天的生活,这些养生原则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孙思邈还提出人要有好的心态,恬淡寡欲是养生的重要原则。这一养生原则对现实生活尤有指导意义。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受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产生各种思想和情绪,这些思想和情绪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健康。当然,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医古文中蕴涵的并不都是精华,我们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看待医古文,正确、全面地认识医古文。结合医古文进行的文化史教学,作为富有专业特色的人文精神教育,有助于优秀护理人才的培养。

4.1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中职护生不能正视现实,产生诸多不良情绪。文化史教学在调节心理、消融苦难、化解忧愁、完善人格方面有独特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受到正确价值观的熏陶,形成健全的心理品格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在情感、意志等方面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和生活态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高尚的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完善人格,体现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的精神生活,以求精神世界的完善。在中医学史上,有数不尽的先贤大医们,他们在艰难的生活、求学、行医条件下,执着于自己的医学追求,一路在艰难跋涉中走来,依旧从容不迫,痴心不改,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可贵的精神财富。面对大医的从容不迫、民本思想、为人处事的风骨,学生在感佩之余,比照自身,内心恐怕更多的是惭愧,惭愧之后,会让学生感悟、释然、升华。

4.2符合护理工作的内涵需求

护理工作是以母性的慈爱为基础,以对人的关心照顾为手段来维护人的生命与健康的。护理职业要求护士不但要理解人、尊重人,更要心甘情愿地为人服务。这种以关爱、尊重、奉献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体现了护理工作的本质。如果去除了人文精神这一信念,人文关怀这一行动,任何娴熟的技术、先进的设备都可能在实践中流于冰冷的形式和机械的程序。作为护生,提升人文素质,培养人文精神,是将来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

4.3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化整体护理模式下,人们对于医疗护理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人性化、个性化,对21世纪医学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多地涵盖了人文理念、人文情感,这是医学发展的大势所趋。可以说,重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时代和社会的要求,势在必行。医古文作为研究中国古代医著语言现象和古代中医药文献语言文化现象的一门学科,具有交叉性的特点,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理想教材和载体。它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诸如社会生活、人生哲理等,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性;同时,由于专业性较强,更容易让学生产生专业认同感。因此,结合医古文进行文化史教学,是重建当代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精神的需要,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帮助学生在紧张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调整心态,勇敢面对将来工作中的巨大身心压力,成长为优秀的护理人才。

本文作者:陆英莉工作单位:烟台护士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