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危象护理认识论文

时间:2022-09-28 09:20:00

导语:垂体危象护理认识论文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垂体危象护理认识论文

关键词垂体

摘要垂体危象是在垂体前叶功能低下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的侵袭而致病势急剧加重的表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以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肺顺应性降低和透明膜形成导致肺部病理改变为特点的一种急性进行性呼吸衰竭。我院2005年1月收治了1例垂体瘤并发垂体危象、ARDS的患者,经精心护理,病情稳定后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43岁,因反复乏力头痛2年、咳嗽1个月、呼吸困难3天于2005年1月26日从他院急诊入我院EICU。入院体检:体温36.2℃,脉搏50次/min,呼吸32次/min,血压129/85mmHg(升压药维持下的血压)。神志不清,全身明显水肿。血气分析:在吸入氧浓度(FiO2)60%时,氧饱和度78%,PO245mmHg,PCO272mmHg;白细胞7.52×109/L,嗜中性粒细胞91.5%;血糖3.0mmol/L;血钠120mmol/L;大便潜血阳性;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垂体瘤;X线胸片提示双肺斑片状阴影。诊断:垂体瘤、垂体危象、肺部感染、ARDS、急性胃黏膜病并出血。治疗: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给予PEEP10cmH2O,并逐步调节PEEP水平;地塞米松、甲状腺素片行激素替代疗法;升压药维持血压;抗菌止血、营养支持。患者于2月26日病情稳定出院。

二、护理体会

2.1采用恰当的呼吸模式

我们立即行气管切开,呼吸机应用,采用控制(AC)+呼吸末正压(PEEP)的通气方式,初始PEEP为10cmH2O,并根据血气分析结果逐步调节PEEP水平。早期应用一定水平的PEEP可使呼气末肺泡膨胀,增加功能残气量,利于氧合。

2.2气道护理

2.2.1合理湿化

大量研究证明,持续湿化法优于传统的间断推注法。生理情况下,人体24h呼吸道不显性失水约250ml,我们用2%碳酸氢钠以5~15ml/h的速度通过输液器持续气管套管内滴入,使用呼吸机时湿化气体温度保持在32℃~34℃,保证250~300ml/d的湿化量。而且用2%碳酸氢钠作为湿化液可改变气道pH值,有效预防真菌感染。

2.2.2适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

适时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关键。密切观察与患者呼吸相关的情况,通过观察患者痰鸣音、咳嗽情况以及呼吸机压力、氧饱和度情况按需吸痰。

2.2.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保持气管切开处敷料清洁干燥,口、鼻腔护理每日2~3次,同时观察口腔黏膜有无异常。

2.3生命体征的监测

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血压、心律、心率、血氧饱和度,为医生治疗方案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特别在使用PEEP模式过程中,由于胸内压增高,回心血量减少,可以引起血压下降,使用初期更要密切观察血压情况,在撤升压药过程中,每次减量,心电监护调节为每5min测1次血压,持续30min,血压平稳调节为每小时测压1次。

2.4代谢紊乱症候群的护理

准确记录出入量,每日总结一次,遵医嘱及时抽取或留置标本送检。及时发现水、电解质失衡。密切观察神志变化,皮肤颜色及温、湿度,及早发现低血糖早期症状,及时处理。

2.5营养支持

原发病的影响加上机械通气,患者处于高代谢状态,应尽早加强营养支持,以避免发生呼吸肌疲劳和免疫功能减退。入院后第2天给予插鼻胃管,能全力通过输液器持续胃管内滴注,并用加温器使营养液的温度保持在35℃~40℃。第1天500ml,50ml/h,10h滴完。第2天500ml,80ml/h,第3天1000ml,80ml/h,12.5h滴完。遵循从少到多,由慢至快和由稀至浓的原则,使肠道能更好地适应。合适的温度和速度能有效预防腹胀腹泻。

2.6心理护理

机械通气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急躁、孤独、无安全感等。清醒后由于气管切开无法说话,而监护室不能有家属陪伴,我们用书写方法以及简单手语与患者交流,及时掌握患者心态,告知病情进展,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公务员之家

通过精心护理,患者于2月7日撤除呼吸机,2月14日停用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后生命体征平稳,复查大便潜血和痰细菌培养均转阴,于2月26日出院。

【参考文献】

1陆蓉.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急救护理13例.实用护理杂志,2002,18(2):22-23.

2芦良花,孙明明,孟祥.气管切开两种气道湿化效果比较.护士进修杂志,2000,15(5):336-337.

3刘志敏,白俊萍.机械通气患者适时吸痰的临床探讨.中华护理杂志,1999,34(5):311.

4翁惠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械通气患者肠内营养的价值及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2,18(5):3-4.

5昝新华,郝近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行机械通气患者舒适改变的相关因素探讨及护理.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