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潴留治疗护理

时间:2022-03-12 10:17:00

导语:尿潴留治疗护理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尿潴留治疗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6年12月—2007年12月,我院普外科共行手术698例,其中急诊手术的有257例,非急诊手术的有441例,手术后出现尿潴留者有49例,占手术人数的7.02%。一年来,针对手术后出现急性尿潴留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手术后出现尿潴留者49例,其中有4例术前即曾患前列腺炎者除外,年龄最大73岁,最小3岁,男27例,女18例。

1.2护理方法45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分组。实验组:进行中西医结合护理,共23例,其中男15例,女8例;对照组:进行单纯性导尿处理,共22例,其中男13例,女9例,观察其经处理后排尿功能恢复的天数。

1.2.1心理护理对非急腹症手术病人,手术前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消除其术前不良心理,手术前训练病人卧床排尿,以便克服术后因不习惯床上排尿而致的尿潴留发生。手术后鼓励病人有尿及时排出,以便及早排空尿液,促进膀胱肌收缩,促使膀胱功能的恢复。对于已出现尿潴留的患者,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采用现身说法的方式,请术后已恢复的病人诉说其手术后的恢复过程,以消除其因尿潴留而产生的紧张心理,增强其自行排尿的信心,鼓励尽可能慢慢自行排尿。

1.2.2西医诱导排尿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可酌情变换体位可下床试行排尿。利用条件反射,听流水声,用温水缓缓冲洗外阴,诱导病人自行排尿。下腹部热敷或轻轻按摩,涂松节油于下腹部以刺激膀胱肌收缩,引起排尿反射,试行排尿。

1.2.3中医引导排尿

1.2.3.1针刺引导排尿取穴位:内关、足三里、气海、八篌穴、中极、曲骨、阳陵泉等,强刺激,留针1~15min。

1.2.3.2灸法引导排尿葱白2根洗净捣成泥,用手压成0.3cm厚的葱饼1块。食盐20g,炒黄待冷放神阙穴填平,置葱饼于盐上,再将文炷放葱饼上,点燃,待皮肤有灼痛感时,再换1壮,直到温热入腹内,致有便意,为已起效。小便自解后,可再灸1~2壮,以巩固疗效。

1.2.3.3中医辨证手术后尿潴留为气闭痰郁,故应治顺豁痰。方系:四苓散、二陈汤、四物汤、利气汤等加减组成。

1.2.4必要时行导尿术经以上处理仍不能自行排尿者,可在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下,行导尿术。

1.3疗效判断标准经处理后1天内(24h内)恢复自行排尿者为优效,2天(48h内)恢复自行排尿者为显效,3天内(72h内)恢复者为有效,3天后(72h后)恢复者为无效,以此作为检查标准。1.4统计学方法行χ2检验。

2结果

在1天内恢复自行排尿者:实验组7例,对照组2例。2天恢复者:实验组9例,对照组4例。3天内恢复者:实验组6例,对照组10例。3天后恢复者:实验组1例,对照组6例。对照组中有2例患者为间断性恢复过程,即经导尿后能自行排尿,第2天又不能自解,又行导尿,于第5天恢复。经行χ列资料的χ2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1),故认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手术后尿潴留的效果比单纯性导尿处理效果较优。

3讨论

3.1术后尿潴留的原因手术病人常因伤口疼痛,影响腹肌收缩或会阴肛门部手术后疼痛,引起反射性尿道括约肌痉挛,以及腰麻、硬膜外麻后,因脊髓排尿反射受到暂时性的阻断或膀胱过度膨胀,逼尿肌张力松弛或消失,加之手术后病人卧床,不习惯卧床排尿而导致尿潴留的发生。

3.2病机祖国医学认为尿潴留属于“癃闭”范畴。其病位于膀胱。膀胱是藏精所在,人身水液的通调有三焦之气化,下焦最为重要。气化则能出。水中有气,气则水,气中有水,水即气,气实而闭之,结于小肠、膀胱之间,气化不利,水道不能通调,遂成“癃闭”。中极为膀胱之募穴,具有解瘀开结之功效;关元,温化膀胱,对膀胱具有气化作用;气海,属于任脉,具有理气益肾化水之功效。中极、气海、关元穴均位于任脉,三穴合用益肾温阳,增补元气,温阳利水,从而达到使膀胱气化得利、小便自通的目的。任脉为“阴脉之脉”,任脉起于胞中,有“主胞经”的功能,为男子贮藏精气,女子维系胞宫之所,又为“生气之源”,主治小便不利。艾灸借其温热和药物的作用,而达到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祛湿散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之功效。通过艾灸中极、气海、关元穴,起到温通经络,加强传导功能,使小便畅通[1]的功效。

3.3小结单纯性导尿治疗功能性尿潴留是通过排空尿液,促使膀胱收缩,促进膀胱排尿功能的恢复,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护理功能性尿潴留是通过中医的舒筋活血、顺气豁痰和西医的局部热敷按摩与现代医学中的心理护理等方法相结合来消除病人的紧张心理,促使膀胱收缩,促进膀胱排尿功能的恢复。通过上述处理,P<0.01,中西医结合医护术后尿潴留较单纯性导尿治疗尿潴留的效果要佳,且病人住院时间缩短,同时减少术后尿道感染的发生。这种技术是中西医护理技术联合运用的一种创新,且简单易行,同时帮助我们解决了临床护理中的难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孙国杰.针灸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