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原创:如何应对护理工作中的精神压力
时间:2022-09-16 09:43:00
导语:独家原创:如何应对护理工作中的精神压力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压力是跨越时间、空间而普遍存在的。活着就要面临压力,尤其是面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临床护理人员更是从事着高风险、责任心强、生活的不规律、三班倒、甚至弹性排班制,以及来自职业方面的高标准。压力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每个护理人员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压力是工作本身、社会和个人因素给我们造成的一种紧张感。虽然说人无压力轻飘飘,适当的压力可以使人充实上进,但是,压力过大或者这种紧张感过于持久则会出现焦虑烦躁、抑郁不安等心理障碍,乃至形成心理疾病。
关键字:压力护理心理疾病
1压力及护理工作的精神压力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异常激烈,人际关系疏远,道德生活淡漠。现代人在享受现代物质文明的同时,其精神压力大大增加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缓解精神压力,提高精神生活质量,是摆在现代人面前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精神压力所产生的源泉不同,缓解的方法也不尽相同。精神压力的产生不外乎有生理的、心理的、认知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的、文化的和制度的等方面的原因。只有找准压力产生的原因,介入工作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下面介绍一些综合压力管理的介入方法,用以缓解现代人所经受的种种精神压力,这对于广大正处于“矛盾期”的青年更有特殊的意义。
1、知觉介入,减少不必要的压力因子。按照生理心理学,压力———疾病模式基本上沿着如下逻辑展开:生活情境→压力知觉→情绪唤起→生理唤起→疾病。知觉干预模式强调对压力因子的选择性知觉,减少不必要的压力因子,从而使身心保持比较健康的状态。压力知觉实质上是一种压力主观标定,这种标定会导致心、身的唤起即高度紧张状态。压力是由压力因子和压力反应所构成的,通过知觉干预,一方面减少压力因子,另一方面减少压力反应,这样就会从客体源和主体流两个方面减少压力的产生。
2、认知介入,对事情给予积极的或中性的解释。当压力因子进入主观知觉之中,认知可以对它进行积极的或中性的诠释,或者把它看作是一种喜讯,或者把它当作是与自己毫不相干的东西,这样就会减少过度反应所产生的压力。
3、呼吸介入,让呼吸或动作慢下来。当面对压力而感到紧张的时候,首先要让自己的呼吸慢下来,这个目标可以通过10次深长呼吸来达到;同时让自己的动作慢下来,这可以通过一个暂停动作来实现。当心绪恢复平静和正常以后,重新启动自己。
4、行动介入,停下来闻一下玫瑰的芳香。现代人非常忙碌,时间基本上是按分、秒来计算的。从早晨6:30分起床直到晚上12点入睡,就像一个装上马达的陀螺,整天转个不停,有时还要彻夜不眠。这种情况一天、两天可以,但长此以往人是要崩溃的。因此,无论怎样忙,你也要停下来闻一下玫瑰的芳香,欣赏一下周围的美景。发达国家每个工作日都有两次cofeebreak,即喝咖啡的时间,就是为了缓解连续工作的精神压力。
5、变迁介入,消除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产生心理紧张和精神压力的重要源泉之一。认识失调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两种认知之间的不一致,一种是认知和行为的不一致。无论是哪种失调,都可以用变迁方法干预。综合起来,方法有四:第一、把两种认知看作是毫不相干的;第二、降低一种认知的重要性;第三、对于行为—认知失调,引进另外的解释因素;第四、改变行为使其符合认知。
压力是指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疲乏不堪,精力丧失,这种疲劳可能会伴随有由于不能向过去一样提供良好服务而导致的挫败感和紧张状态。人格解体(Depersonalization)有时也称之为非人性化(Dehumanization),指个体对待服务对象的负性的、冷淡的、过度疏远的态度,倾向于以对待无生命物体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尽量减少与工作对象的交往,在必需的与工作对象的交流中,经常使用一些贬损的语言。个人成就感降低(Reducedpersonalaccomplishment)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进行负性评价的趋势,个体对于所从事工作的胜任感和从工作中获得的成就感降低,经常感觉到自己的工作缺乏进步,甚至是在原有的水平上有所降低。随着“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力量和积极机能的心理学)的兴起,Maslach和Leiter(1997)将工作倦怠重新定义为对个体工作投入的销蚀,也就是使重要的、有意义的和有挑战性的工作变得不愉快、无成就感和没有意义的过程[1]478。认为工作倦怠包括衰竭、消极怠慢和专业低效能感3个部分。衰竭是工作倦怠的核心成分,指个体的心理资源被耗尽、情绪上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消极怠慢用来描述个体产生的一种对工作多个方面(包括对人、对事等)的一种消极的、冷漠的或与工作极度分离的反应;专业低效能感则是自我效能感低、缺乏成就感与创作能力等几个方面的综合[2]。
压力已成为影响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预防和矫治工作倦怠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国外研究发现医护人员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且职业倦怠对于医疗质量、自身的职业发展和生活都有消极的影响。我国医患比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大,潜藏着倦怠发生的高危因素。女性护士作为医护人员中庞大的群体,她们的职业倦怠对患者的康复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了解我国护士的职业倦怠状况,对于提高其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2.1职业本身
2.1.1工作相对单调、重复、自主性差。人人都有追求新颖,寻求刺激,发挥自我能力的基本需要,而违背这种需要,则易使人产生情绪低落,抑郁等症状。
2.1.2昼夜倒班,生活节律乱,容易引起睡眠障碍、精神不安等症状。
2.1.3工作责任大,所担风险大,使护理人员在工作时总处于一种高集中状态。这种状态长时间存在,就会使人产生心理疲劳感。
2.1.4工作环境影响。护理工作者接触病人的时间最长,看到、听到的大多是痛苦呻吟,抑郁悲伤等负面情绪。而情绪本身是可以传染的,况且护理工作的职业道德要求护士要全身心投入———喜病人所喜,忧病人所忧。
2.1.5职业要求增高。无论是社会、医院、患者还是日益进步的医学,对护理工作的要求都在增高,护理人员要在完成本职工作、搞好家务的同时,参加继续教育、提高文凭,学会整体护理、掌握礼仪服务、熟悉与职业相关的法律知识等等。尤其是对于30岁以上、负有多种责任、已经易感身心疲劳的护理人员来说,实在是不容易协调和适应这些应接不暇的应激源。医学研究证明,多次未转向良好适应的应激,会造成人的心理适应能力下降。
2.2社会因素
2.2.1社会地位不高,工作相对不稳定。近年来的医疗机构改革,很多医院以一提到裁员,首先提到的便是护士。年龄较大的护士时常存在失业的危机感。
2.2.2经济收入差。超负荷的劳动得不到相当的报酬,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大环境反差较大,使护理人员有失衡感。
2.2.3在高级职称晋升、医院领导的提拔等问题上,护理人员所占比例明显偏低,使众多的护理人员感到前途渺茫。
2.2.4护理纠纷常使护理人员在护理病人时提心吊胆。家属无理取闹时,护士的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犯;社会舆论多倾向患者,医院处理当事护士多半比较严厉。
2.3个人因素
2.3.1人际关系:人文科学知识的缺乏以及社会经验的不足,会使许多护理人员在应付医护、护护、护患等工作关系以及众多的社会关系时感到力不从心,常存在疲惫感。
2.3.2家庭关系:夫妻不和、子女成长、老人瞻养、家境不好等也会给部分护理人员造成心理压力。
2.3.3工作能力:工作能力弱使部分护理人员产生严重的思想压力,而且往往会造成恶性循环。
3精神压力对护士工作的影响
在以往的研究中,李永鑫等依据研究所得到的临界值(耗竭分数>25、人格解体分数>11、成就感降低分数>16)将从业人员的工作倦怠分为四个水平,分别为零倦怠(被试在工作倦怠量表三个因素上的得分都低于临界值)、轻度倦怠(被试在工作倦怠量表某一因素上的得分高于临界值)、中度倦怠(被试在工作倦怠量表某两个因素上的得分高于临界值)和高度倦怠(被试在工作倦怠量表三个因素上的得分都高于临界值)。
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赵玉芳等采用中数作为判定标准,得出了教师的情感耗竭比较严重、人格解体并不严重、个人成就感也较高的结论[9]。而李超平等在对医护人员的研究中,直接采用了国外学者的临界值作为判定标准,从而得出了42.1%被试具有一定程度的耗竭现象,22.7%的被试具有一定程度的人格解体现象,48.6%的被试缺乏成就感的结论[10]。上述研究都局限于对工作倦怠不同因素检出率的具体考察,本研究采用李永鑫等研制的诊断标准[6],综合考察不同倦怠因素在倦怠诊断中的作用,从而将被试的倦怠程度分为不同的水平,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对倦怠问题的深入分析,另一方面也为有针对性的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了依据。本研究结果表明,在护士这一职业群体中,轻度倦怠的比例为69.1%,中度倦怠的比例为34.3%,高度倦怠的比例为4.0%。由此可见,护士的工作倦怠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医疗管理部门应当高度重视这一问题,依据不同的倦怠水平,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4正确认识和处理精神压力对护理工作的影响
4.1学会放松,培养健康人格
加强护士自身健康人格的培养要经常进行心理健康的维护和疏导。放松能减少由情绪紧张而产生的过多的能量消耗,使身心得到适当的休息并较快地得到恢复。平常,护士可以通过散步、听音乐、洗热水澡、开博客等方式松弛,还可以通过学习“放松训练”技术来应付压力。当压力事件出现时,持续几分钟的放松,往往比1个小时睡眠的效果好。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征兆时,应勇于面对现实,反思自己的压力来源,主动寻求帮助设法化解,必要时可以引入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干预,借助专家的指导采取相应策略获得身心健康。
4.2加强学习意识,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和素质
一般说来,不断学习的人内心比较充实、具有较强的自信心,即“艺高人胆大”。在当今社会,随着医术和护理水平的不断发展,对护士职业的要求不再仅仅停留在掌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了,而是要求他们必须具备从各种途径获取新的信息资源的能力、终生学习的理念和高超先进的操作技能。在医疗和护理技术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护士的知识信息和护理理念更应体现出时代性甚至超前性,这就要求护士也要不断通过学习来更新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和操作技能,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水平,以最大限度地适应医疗竞争和改革的新理念。
4.3不断激活工作热情,增强自我效能感
尽管护士的工作具有一定的重复性,每天总是从事着相同的操作程序,然而护理本身是极具创造性和艺术性的,不仅操作内容和方法是动态的,而且所面临的服务对象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在这充满活力的护理环境中,每一天都不可能是简单重复的,因此护士不要作茧自缚,要善于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发现新的兴奋点,不断激活自己的工作热情,给自己积极的评价,并享受护理效果的快乐,以此保持自己的热情和情绪,激发自己的工作士气。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效能感[11]809。因此,护士要不断从多种积极体验中受到鼓舞,保持乐观的工作态度。多关注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哪怕是一丁点儿的成绩也要进行积极的自我肯定。为自己喝彩,就会发现每天都是全新的。这样,自我效能感就会不断得到增强。
5参考文献
[1]李永鑫.工作倦怠及其测量[J].心理科学,2003,26(3):556-557.
[2]MaslachC,SchaufeliWB,&LeiterMP.etal.Jobburnout[J].AnnualReviewPsychology,2001,52:397-422.
[3]BecksteadJW.ConfirmatoryfactorialanalysiSoftheMaslachBurnoutInventoryamongForidanurses[J].InternationalJournalofNursingStudies,2002,39:785-792.
[4]李永鑫,吴明证.工作倦怠的结构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2):454-457.
[5]李永鑫,张阔,赵国祥.工作倦怠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心理学探新,2005,25(4):70-73.
[6]李永鑫,李艺敏.工作倦怠评价标准的初步探讨[J].心理科学,2006,29(1):148-150.
[7]MaslachC,LeiterMP.TheTruthaboutBurnout:HowOrganizationsCausePersonalStressandWhattoDoaboutIt[M].California:Jossey-BassInc.1997:26.
[8]逢冰洁,张曼玲,江志君,等.护理工作应激与医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8):435-438.
[9]赵玉芳,毕重增.中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19(1):80-83.
[10]李超平,时勘,罗正学,等.医护人员工作家庭冲突与工作倦怠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12):807-809.
[11]李永鑫,候颐.倦怠,应激和抑郁[J].心理科学,2005,28(4):474-476.
[12]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13]Lee,RT,Ashforth,BE,&Tayor,AJW.Ameta-ananlyticexaminationofthecorrelatesofthethreedimensionsofjobburnout[J].JournalofApp〗iedPsychology,1996,81(1):123-133.
- 上一篇:社会医疗保险论文
- 下一篇: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