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护理教育在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应用
时间:2022-04-25 02:54:19
导语:灾难护理教育在护生职业认同感的应用一文来源于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若需要原创文章可咨询客服老师,欢迎参考。
摘要:目的:探讨灾难护理教育在提高护生职业认同感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的138名护理实习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的146名护理实习生作为观察组,加入灾难护理教育。比较2组护生灾难护理知识考核成绩、职业认同感差异,观察组护生对灾难教育法效果评价。结果:经过灾难教育后,观察组护生灾难护理知识考核成绩从干预前的(29.88±5.13)分提高到(61.04±0.89)分(P<0.05);实习结束后观察组职业认同感总分较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对改善职业态度的满意度为95.89%,总体满意度高达95.21%。结论:对护生进行灾难护理教育,使其深度了解灾难护理、改善职业态度,从而提高职业认同感。
关键词:灾难护理;教育;护生;职业认同感
近几年灾难事件不断发生,对社会造成严重的后果,通过及时有效的灾难护理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1]。世界灾难护理学会对灾难护理的定义是“系统、灵活地应用护理学独特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与其他专业领域合作,为减轻灾难对人类的生命或健康所构成的危害而开展的活动”[2]。我国灾难护理的基础教育薄弱[3],大部分的护生不了解护士在灾难护理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职业认同感低。护士职业认同感是护士承认护理职业的意义、价值,肯定自己的专业能力,并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公众对该职业的期望统一起来[4]。本研究通过对护生进行灾难护理教育,让护生们了解灾难事件中护士扮演的重要救援角色,深刻体会到护士职业的真正价值,提高职业认同感。现将我们的实践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的138名护理实习学生(以下简称护生)作为对照组;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的146名护生作为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6名,女132名;中专26名,大专88名,本科24名;年龄为18~23岁,平均年龄为(21.26±2.60)岁。观察组男8名,女138名;中专23名,大专96名,本科27名;年龄为17~24岁,平均年龄为(22.00±1.60)岁。2组学生年龄、性别、学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教学方法
1.2.1对照组所有的护生按照实习轮转表,在全院37个科室进行临床实习,每个科室教学秘书全面负责各自病区护理教学工作。每个科室每轮2~5名实习护生,在同科室里实行一对一带教,带教形式以自学、集中授课、操作示范为主,实习内容包括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及护理操作技能、护理新技术等,同时每月固定时间开展1次全院大讲课。实习结束时综合成绩包括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1.2.2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灾难护理教育内容。护生在我院实习期间,灾难护理教育贯彻始终。护理部的护理教学组参照李秀华等主编的《灾难护理学》[2]制定培训内容,全程开展灾难护理教育培训工作,并进行问卷发放、资料收集、联络护生等相关工作。每月进行1次大讲课,在大讲课结束后再进行各项灾难护理教育。第1-4个月:以理论授课为主(每次45分钟左右),内容包括灾难护理学的相关概念、护士在灾难应对中的作用、灾难的现场救援护理、灾难心理干预与护理等。第5-6个月:护理教学组制作剪辑近几年全球重大灾难(如汶川大地震、印尼海啸、火灾等)救援视频,并上传百度云,护生自行点击观看纪录片视频,并且完成观后感。评选出优秀的观后感,给予实习综合成绩加分。第7-8个月:进行灾难事件突发演练。为提高护生在灾难救援中的能力和意识,护理教学组针对性、有目的地制定灾难演练预案。选取了近几年我院发生率最高的灾难事件———突发传染病事件,编写演练脚本,制定灾难救援护理流程,将灾难专业知识、灾难专业技术与救援能力融合在脚本中。为保证演练效果,将护生分组(每组10~11人),每小组可以事前根据脚本、流程组织演练。2020年1月15日,为了解培训效果,护理教学组组织观察组护生进行演练过关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突发事件的急救配合、病情观察、团队协作配合、患者的人文关怀,考核不过关者将再次进行演练培训,考核成绩计入护生在院实习综合成绩。实习综合成绩包括理论成绩、操作成绩、演练成绩和加分成绩。
1.3观察指标
1.3.1灾难护理相关考核2组护生在实习前、实习8个月时分别进行灾难护理理论知识考核,内容包括灾难护理的基本概念、现场救援护理、灾难护理、灾难应对、灾难的心理干预5个方面,题型包括客观题(选择题、判断题)和主观题(问答题),满分100分,4次考核(每组各2次)的内容和难度相同。观察组进行应急演练过关考核。1.3.2护士职业认同感采用刘玲等[5]翻译的护士职业认同量表中文版,包括职业认知评价(9个条目)、职业社会支持(6个条目)、职业社交技能(6个条目)、职业挫折应对(6个条目)和职业自我反思(3个条目),共3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得分范围为30~150分,得分越高表明护士的职业认同水平越高。该量表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中文版Cron-bach'sα系数0.84。2组实习前、实习8个月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填写完问卷当场回收。1.3.3护生对灾难教育法效果评价护理教学组制定灾难护理培训效果评价表,评价的内容包括深度了解灾难护理、激发求知欲、知晓护士在灾难应对的作用、改善职业态度、培训的满意度5个条目,每个条目分为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度=满意例数/护生总数×100%,满意度越高,表明护生对于灾难教育法效果评价越高。观察组护生在最后一个实习科室出科进行匿名问卷调查,问卷当场发放回收。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灾难护理相关考核成绩
观察组护生经过8个月的灾难护理教育后,灾难护理知识考核成绩明显提高,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观察组所有护生均通过应急演练过关考核。
2.2职业认同感
实习后观察组职业认同感提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对灾难教育法效果评价
对观察组护生进行灾难护理教育效果评价得出,93.84%的护生认为可以“深度了解灾难护理”;95.89%的护生认为可以“改善职业态度”;显示总体满意度高达95.21%。观察组通过示范讲解、观看记录片、演练等多形式教学让课程更有趣、更实用,护生的灾难体验更深刻。
3讨论
3.1灾难护理教育有助于护生有效掌握灾难护理相关知识
我国灾难护理发展起步晚,2008年的汶川地震使灾难护理学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急迫性受到广泛重视[6]。程颖等[7]对西安高校医学生进行调查发现,我国灾难护理教学形势严峻,尚无完整的灾难护理教育体系。本研究在护生实习前对其进行灾难护理相关知识考核,成绩不理想,结果与程颖研究结论一致。在灾难事件救援护理的各个环节,护理人员必须拥有足够的经验、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术来提高灾难应对水平,这对我国的灾难救援体系和救灾护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从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护生经过8个月系统性灾难护理教育,护生灾难护理知识考核成绩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灾难护理教育有助于提升护生职业认同感
在医患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个别护生实习期间工作强度大、心理的变化从最初兴奋、紧张转为紧迫感、忧虑、厌倦心理,护生往往产生挫败感和消极情绪,影响了职业认同感。本研究显示,经过8个月灾难护理教育,通过理论学习、观看灾难记录片、组织演练,使护生比较全面了解灾难护理的内涵,深刻了解了护士在灾难救治中所起到的作用。观察组所有护生均通过应急演练培训考核,该考核使护生知晓护士能提高整个灾难救治效果,自我价值得到优化,从而职业认同感提高。
3.3护生对于灾难护理教育评价高
我院护理教学组根据研究目的,制定了灾难护理教育培训教材,提高护生的救护意识,注重灾难护理学与护理伦理、人际沟通、护理心理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为使灾难护理更加深入人心,在课程中加入了“观看灾难记录片”“突发传染病应急演练”模块。通过观看记录片,让护生重新审视护士这一职业。在应急演练硬件配备方面,我院具有专业操作技能中心,设置特定的场景进行模拟演练,让护生增强灾难急救处理能力,提高了与患者的沟通能力,促进团队的合作。对观察组护生进行教育效果满意度调查可知,护生认为开展灾难护理教育“改善职业态度”此项满意度为95.89%,总体满意度高达95.21%。总之,对护生进行灾难护理教育,可以关注其职业发展,提高护生职业认同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温亚.医院灾难救援护理管理体系的构建与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9,19(2):292-295.
[2]李秀华,张利岩,刘华平,等.灾难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4.
[3]邹圣强.论灾难救援医学学历教育在我国的实践[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4,2(2):64-66.
[4]梅思佳.医学生职业认同与人文关怀能力、生涯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49(1):72-79.
[5]刘玲,郝玉芳,刘晓虹.护士职业认同评定量表的研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3):18-20.
[6]叶磊,成翼娟.汶川地震灾后十年我国灾难护理发展回顾与展望[J].中国护理管理,2018,18(7):870-874.
[7]程颖,刘喜文,康丰娟,等.西安某医学院741名大学生灾难应对知识与技能现状及应对教育研究[J].护理学报,2015,22(7):1-4.
作者:高西西 黄红艳 单位:温州市中心医院
- 上一篇:新浪微博APP原生广告研究
- 下一篇:新媒体技术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